导图社区 组织的逻辑
这是一篇关于组织的逻辑的思维导图,华为内部标语,1、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2、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编辑于2022-12-12 17:21:44 广东组织的逻辑
认真组织,组织起来
组织的由来与组织三要素
组织的概念
组织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微观层面,更多的是关心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感受,即什么对你产生影响;其二是中观层面,着力于从管理者的视角看待组织,即如何建立一个更为健康的组织;其三是宏观层面,如未来整个社会将由哪些组织模式所构成,即组织生态学视角
组织即编织,经线是层级,纬线是流程,叠加形成结构
组织的由来
为什么需要组织,因为一方面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动机或目的,另一方面源于每个人在能力经验或资源有限制
非正式合作何以持续,事和人的维度,达成事成人爽,共同目标能实现,个体有收获
组织的生命活力,在于组织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
非正式组织为何会向正式组织转化,随着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和彼此合作程度的加深,必然会强化个体的经验和特长,强化个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也促进个体间的社会性规范的形成,以协调个体间的行为关系或社会关系
管理工作两手抓,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一软一硬,为的是形成组织规则
何为正式组织,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种系统
组织三要素
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前提批判,理论的进步是对既有假设的修正与补充
巴纳德提出,组织存续的三要素: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信息的沟通
企业家要学会讲三种故事,以获得组织成员的理解与认同,共享组织愿景。
我是谁的故事,通过讲述自身经历建立信任关系和情感纽带,并帮助追随者发现自我,建立起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我们是谁的故事,讲述组织中的人的共同经验和信仰,以生动形象的价值观讲述指引和激励员工
我们向何处去的故事,关于公司的业务是什么以及将来如何获得成功
共同的目标与贡献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
共识的达成,1、对现状的共识;2、对问题的共识;3、对原因的共识;4、对举措的共识
组织管理的三个维度,高管共识(共同目标方向与内部稳定),业务贯通(流程与结构建设),体系健全(业务流程背后的标准、体系、知识与能力的建设)。
企业目标管理要应对,一类是战略问题(想起明年后面该怎么办就睡不着觉的问题),一类是经营性问题(想起明天后天下周的处境就睡不着觉的问题)
贡献的意愿
贡献的意愿要面对个人的需求如何如何得到组织的满足,以达成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统一
在没有前途,也没有管理者善意的组织平台上,没有人愿意付出更多
组织成长与领导力的发展
企业成长阶段论
第一阶段,外部环境的顺风车;第二阶段,行业竞争结构(品牌卡位);第三阶段,战略定位(权衡取舍);第四阶段,组织能力;第五阶段,战略延展性;
组织的复杂化
组织结构发展:混沌状态-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总分公司和母子公司制
矩阵制经常是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一种过渡模式。
强矩阵是指项目负责人权限大于部门负责人,对应技术复杂而且时间紧迫的项目适用;弱矩阵则是对于跨部门的交界面清晰或简单的项目适用;
领导力的发展
企业家领导力强不强,除个人特质,最重要的是看能否始终做好3件事,1指明方向,2发挥人际影响力,3长期以身作则;
组织流程与运营效率
不能离开组织谈效率
横向分工,是把一件完整的工作分成一项项专门的活动,对应的运营效率
企业主张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目的是优化横向分工体系的运营效率
纵向分工,是企业的上下层级关系,构建目的-手段的链条,高层做正确的事,中层正确地做事,基层把事做正确。对应的是决策效率与执行效率
组织扁平化目的是提高决策效率
横向与纵向分工所产生的各层级、部门单元重新耦合起来就产生组织结构问题
对前台、中台、后台的机制设计,则是通过提升对资源、能力的复用,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结构效率
点效率——分工效率
华为内部标语,1、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2、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从点效率入手,基础管理、精益管理、SOP常抓常新,培养下属科学做事的习惯,塑造职业品格,树立专业追求
胖东来的岗位管理——把小事做成精品,把文章做在人上
岗位实操手册极为细致,分三个版本,纸质版的口袋书,PPT完整版,以及实操视频(13个部门,326个岗位)。形成岗位操作手册,难的是日拱一卒的恒心。
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对经验的浪费。企业财富就是管理,是文档(经验沉淀),即使出现意外,依然可以再造
线效率——合工效率
谋求线效率的提升,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协调,而让流程本身具有自主通过的能力
福特打造的流水生产线,将人找活状态变为活找人
华为IPD流程,将业务流程分解成2000多项活动并标准化
流程管理的四项原则
流程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原则
企业最常见的问题不是没有流程,也不是没有流程负责人,而是没有全流程的第一责任人
流程分解遵循自我管理原则
将例外事件转为例常管理
能力是跟人走,经验可以留在组织,沉淀在流程和IT系统
信息化建设,IT是解决“化”的问题,信息流是业务的问题
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流程之间发生关键劳动交换的时候,会出现真空地带,必须建立第三方功能监管
面效率——部门间效率
明确组织重心,构建协同关系,权责利匹配,靠机制催生意愿,责任分担利益共享
基于竞争需求明确组织重心
基于整体协同构建流程闭环
大野耐一打造JIT,解决产销协同问题
体效率——企业间效率
哪些环节应该保留,哪些环节应该外包。要重视那些链接索作用的环节,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整个价值链才完整,得以发挥功能,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作用(戴尔的直销体系,自己员工组装电脑发货)
组织层级与结构效率
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求之于组织,不责于人
对组织设计基本类型的划分
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以直线职能制、团队制为代表
以结果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以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制为代表
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以母子公司制,集团控股、平台组织为代表
矩阵制是以任务为中心与以结果为中心之间的折中,即部分直线职能制与部分事业部制(可能兼具优点,也可能相反,为了模式而模式,则偏离解决组织问题的本质)
直线职能制是最基本的模式,能否形成健康的上下级关系核心在于领导力的确立,领导力是personal power,而不是position power。德不配位,必有殃灾,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个人理性阶段要向组织理性阶段转变。领导者的例外行为就是对制度权威的最大破坏
组织决策前提有两类
价值前提,基于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认定,关心的是价值大小(高层,长期)
事实前提,取决于对现实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认知,关心的是实现途径与方式(基层,短期)
关于职能部门的能力建设
相信能力是由经历塑造的,事上练
轮岗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好的团队需要人才互补
事业部制是以资源的重复配置为代价换来责任主体的明确
假事业部的特点
只能听从总部部署,在人、财、物方面无法做主
对总部的职能部门进行独立核算,成为利润中心
对区域事业部制管理是总部强能(能力建设),区域强责(职责担当)
对总部来说,要考虑如何创设条件给与区域产生更大的可能性交付成果,服务型定位而不是把权利都抓手中进行强管控
区域事业部作为经营主体,总部要跟区域老大一起想办法做计划,达成共识,落实绩效管理,检验各节点管理状态,协同改善,最终兑现绩效激励
总部是策略中心,强化规划功能,弱化管控功能,区域打法是规定动作+自选动作,贯彻总部策略,又有一定自主灵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