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021螺旋体
医学微生物学-021螺旋体知识梳理,包括钩端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的相关内容。
目的:病史采集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步骤,要做到准确、完整,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及尊重患者隐私。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总结了 解剖特点、 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等。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介绍了概述、 解剖特点、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洽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螺旋体
一、概况
螺旋体的分类与特征
钩端螺旋体
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其中问号钩端螺旋体等对人和动物致病
密螺旋体属
螺旋较为细密规则,两端尖细
其中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苍白密螺旋体极细亚种和品他螺旋体对人致病
疏螺旋体属
有3~10个稀疏不规则的螺旋
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赫姆疏螺旋体和奋森疏螺旋体对人致病
与螺形菌比较的形态学差异:菌体纤细有螺旋,内外膜之间有内鞭毛(endoflagella),基因组特点及生物学性状与革兰阴性菌相似。
二、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状 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菌体常呈问号状或C、S形。
2.结构 柱形原生质体、内鞭毛、外膜(由内至外)。
3.动力 常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呈旋转式活泼运动。
4.染色法 常用镀银染色法,菌体呈金黄色或棕褐色。
5.培养 8%兔血清柯氏(Korthof)或EMJH培养基,28~30℃培养。
6.基因组 有大、小两个染色体
(二)流行环节与特征
(1)血清群型及自然动物宿主众多,其中野鼠和家畜危害较大。
(2)动物感染后不发病或病情轻微,但持续从尿液排出钩端螺旋体,直接或经土壤间接污染水源(疫水),人接触疫水感染后均引起钩端螺旋体病。
(3)我国以稻田型和洪水型为主,故7~9月为高发季节。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黏附素、内毒素、溶血素、胶原酶。
2.致病过程及临床表现 皮肤或黏膜→钩端螺旋体血症(发热、头痛、肌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侵入多种脏器,因主要受损脏器不同,临床上有多种病型。
3.免疫性 主要依赖于特异性体液免疫。
(四)微生物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 发病7~10天取外周血,两周后取尿液,离心集菌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2.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效价≥1:400、双份血清MAT效价呈4倍增长为阳性。
(五)防治原则
1.预防 各血清群交叉保护作用有限,故采用多价疫苗。
2.治疗 首选青霉素,过敏者用庆大霉素或多西环素。
三、梅毒螺旋体
(一)致病性密螺旋体分类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即梅毒螺旋体,是人类梅毒病原体。梅毒(syphilis)是危害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STD)
苍白密螺旋体地方亚种
非性传播梅毒(又称地方性梅毒)病原体
雅司病病原体
(二)生物学性状
·形状:两端尖直。
·结构:与钩端螺旋体相同。
·动力:移行、滚动等方式运动。
·染色法:与钩端螺旋体相同。
·培养:不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但可用棉尾兔上皮细胞或接种家兔培养。
·致病物质:荚膜样物质、黏附因子、透明质酸酶。
·致病过程及临床特征:获得性梅毒和先天性梅毒。
·获得性梅毒病程及特征。
1期梅毒
外生殖器硬下疳(hand chanere),传染性强
II期梅毒
皮肤及黏膜梅毒疹(syphilid),传染性强,组织破坏小
III期梅毒
动脉瘤、脊髓痨或全身麻痹,传染性小,组织破坏大
·先天性梅毒: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皮肤病变、马鞍鼻、锯齿牙、骨软骨炎、先天性耳聋等体征,俗称梅毒儿。
·免疫性:传染性免疫,以迟发型超敏反应为主的细胞免疫抗感染作用较大。
·病原学检查:硬下疳、梅毒疹渗出液,用暗视野显微镜、直接免疫荧光法或ELISA 检查。
·血清学检查:RPR或TRUST初筛,TPHA或TPPA确诊。
·预防:加强性卫生教育和性卫生,但目前尚无疫苗。
·治疗:青霉素类药物长程治疗。
四、伯氏疏螺旋体
(一)伯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
·形状:两端稍尖。
·动力:扭转、翻滚等方式运动。
·染色法:镀银染色法、Giemsa或Wight染色法效果较好。
·培养: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营养要求高
(二)流行环节及特征
·动物宿主:野生和驯养的哺乳动物,其中以鼠和鹿较为重要。
·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
·流行地区和高发季节: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林区,5~6月为高发季节。
1.致病物质 伯氏疏螺旋体能黏附并侵入靶细胞,但相关致病因子尚未肯定。内毒素样物质(ELS)具有类似细菌内毒素的毒性。
2.致病过程与临床特征分三期
·早期局部性感染:疫蜱叮咬处出现移行性红斑(ECM),伴有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早期播散性感染:继发性红斑、面神经麻痹、脑膜炎。
·晚期持续性感染:慢性关节炎、神经炎和萎缩性肌皮炎。
3.免疫性 抗感染主要依赖于特异性体液免疫
·ECM初为红色斑疹或丘疹,继而扩大为圆形皮损,边缘鲜红,中央呈退行性变,多个ECM重叠在一起可形成枪靶形
·病原学检查:体内螺旋体数量较少,难以分离培养,但可用PCR检测皮损及血液、关节液等标本中DNA片段
·血清学检查:常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但需用免疫印迹法确定其特异性
·预防:避免蜱叮咬,目前尚无疫苗。
·治疗:多西环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五、回归热螺旋体
(1)生物学性状:运动活泼,Giemsa染色呈紫红色。
(2)致病性:引起以反复周期性急起急退高热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回归热)。
(3)虱传回归热:病原体为回归热疏螺旋体,虱传播。
(4)蜱传回归热:病原体为杜通疏螺旋体、赫姆斯疏螺旋体等,软蜱传播
(5)免疫性:主要依赖特异性体液免疫
(6)微生物学检查:外周血标本涂片、Giemsa染色后镜检。
(7)防治原则:避免虱和蜱的叮咬。
(8)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治疗有效。
(9)目前尚无疫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