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经济学
本篇导图与公共经济学有关,其内容涵盖了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参与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以及协调收入分配
编辑于2022-12-20 15:41:16 浙江省公共经济学1
基础知识
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
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才能介入
市场:主角
政府:配角
下面几个标题,都强调的政府的非主角性:“参与”“协调”“调节”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三大职能
参与资源配置
协调收入分配
调节经济运行
参与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目标:效率
资源配置:社会把稀缺的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利用,以生产各种产品。
帕累托最优:再不是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TSR-TSC>0
社会的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
MSR=MSC(MSR和MSB一样)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计划机制
产权基础-共有;信息传递-命令;决策方式-集中
决策的变化始终追不上信息的变化
市场机制
产权基础-私有;信息传递-价格;决策方式-分散
决策的变化与信息的变化是同步的
十五大报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妓院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条件
产权有效激励
要素自由流动
价格反映灵活
竞争公平有序
企业优胜劣汰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有假设条件
信息完备好和对称
完全竞争市场
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没有外部效应
交易成本可忽略不计
任何人完全理性
现实生活中这些条件很难具备
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
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私人部门不愿提供
私人不愿意消除外部性
外部性:A的行为给B产生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成本,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代价。
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交易成本难以忽略不计
交易成本:除价格之外影响交易行为的所有成本
包括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和监督成本
这就需要有运管局、交警队等部门
参与资源配置的方式
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外交、治安等纯公共产品
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准公共产品
开征税收,矫正负外部性;或者发行补贴,矫正正外部性
抑制人为垄断,减弱自然垄断
调节经济运行
经济稳定的含义
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增长
调节经济运行的理由
依托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必然会使宏观经济的运行成周期性波动状态
对于波动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纯货币周期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
乘数--加速数交互作用的结果
政府如何调节经济运行
萧条
公共支出↑
税收↓
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繁荣
公共支出↓
税收↑
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
协调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目标:公平
考察的标准不同
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等各有其说辞
可以从起点、过程、结果等层面考察
“收入分配合理”是更好的说法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功利主义公平观
边沁:社会所有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便为公平
庇谷: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穷人,穷人收入增加,从而增大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功利主义的局限性:
不同选择对每个人的效用能否比较?
如何从个人效用中得出社会效用最大化?
罗尔斯主义公平观
境况最糟的人效用最大化即为公平
对穷人进行补助为内容的社会救济制度,是受这种观点影响的
政府和社会必须更多的关注那些条幅较低和出身最不利的社会成员
所谓的弱势群体该如何判断(因为见义勇为而失去所谓“强势”优势的人又该怎么对待)?比如马云设置“见义勇为奖”,政府也要设置措施
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的机会,更多的资源要用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身上
局限性:
境况的“好”与“坏”如何判断?
大学生:我们天天考试.......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苦衷
如何从个人效用中得出社会效用最大化?
基尼系数(劳伦斯曲线)
二八定律:20%的人口占有80%收入
基尼系数=A/(A+B)
基尼系数最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越平均
0.3-0.4:相对合理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70--穷人
30--富人
收入差距的原因
努力和辛劳程度
禀赋和能力不同
要素占有状态不同
面临机遇不同
面临的机遇不同
行业性质不同
原有的经济基础
区位和气候
关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怎么理解
一是收入水平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
二是收入差距较小。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等
有人呼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
由政府调节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同时增加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
“削峰填谷”式的二次分配法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理论依据是,能增加社会的总效用
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用富人的减少的收入减少的边际效用很小,增加穷人极大的边际效用--增加社会总效用
有一点罗尔斯主义思想在身上的
局限性
政府过多的征税,会挫伤高收入者增加投资、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如个人所得税的高税率有可能阻止劳动要素的供给
遗产税容易阻碍资本的形成,或者直接驱使资本的外逃
不少国家和地区不设立遗产税,甚至废除已经存在多年的遗产税
不考虑党性啥的
过多的政府补助,又会使受益者产生一种惰性,不愿提供劳动等生产要素
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过多的补助,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地方财政往往难以为继,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
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实现共同富裕重要的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涌动
让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提供生产要素
依次换回相应的报酬
浙江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成就,在于一直致力于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富裕程度较高
人均GDP达到17520美元
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基本达到后城市化;达到两万美元--发达国家
二是发展均衡性较好
三次分配
高收入群体通过慈善公益方式,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
捐赠有代价,不捐赠可能多缴税;税基大不大的问题;当然还要考虑·声誉、社会性职务(会长啥的)等因素
税收优惠政策
协调收入分配的理由
收入=f(要素,机会)
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要素在质和量上有很大的差别
身体发育状况
私有财产制度
受教育程度
家庭出身背景
非个人努力因素造成的,是天生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是由能力差别决定的
能力=先天禀赋+后天培养
能力强的人---稀缺程度高---收入水平高
人们总是在制造稀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每个社会成员提供要素的机会不均等
尽管天赋、智商、学历才能、体质等条件都十分接近,却面临极不相同的就业机会
年龄、性别、容貌、身高
企业主认为是规避“性别亏损”
女性早退休5年,工作时间较短,领退休金时间反而长(额外福利成本)
女性抚育孩子、做家务会消耗大量时间(劳动生产率)
女性适合服务类、语言类工作(岗位培训成本高)
自然附着成本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生育孩子、操持家务
马云:在劳动力市场上男性的工资比女性高,而在家务劳动上女性的劳动生产率比男性高
政府协调收入分配的手段
“削峰填谷”
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遗产税...
安排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支出
卡尔多改进
假定全社会只有两个人:A,B----A的情况改善,B的情况恶化,但是总体社会福利是增加的
帕累托改进:A的情况改善,B的情况也改善
增加受教育程度
academic certificate is dollar
教育的功能
培养挣钱的本领?甄别人才档次?启迪心智?
犹太人的富有与他们的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
实现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
【论题】生育保险基金
不论企业是否雇佣女性职工,都要缴纳生育保险金
产假期间,产妇领取生育保险金
产假结束后,回原单位工作,政府停发生育保险金
生育保险支出=生育医疗待遇+生育津贴
社会统筹:不论企业是否雇佣女性职工,都要缴纳生育保险费,这样就把生育成本社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