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经济学——公共产品需求
本篇导图与公共经济学有关,其内容主要依据公共选择的概念,公共产品偏好显示以及公共产品偏好加总与政府缺陷及补救来阐述公共产品需求
这是一篇关于金融学6——金融市场的思维导图,金融市场是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急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此篇导图与公共经济学有关,其内容主要依据财政体制的概念,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划分以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内容来阐述财政体制
本篇导图与公共经济学有关,其内容主要依据公债的发行与规模,李嘉图等价定理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阐述公债制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公共经济学4—— 公共产品需求
公共选择的概念
public choice
“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者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公共选择与市场选择
市场选择
以私人产品为对象
在经济市场,以“货币选票”购买私人产品
行为主体是个人
公共选择
以公共产品为对象
在政治市场,以政治选票“购买”公共产品
行为主体是集体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渊源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和休谟的政治哲学
崇尚经济自由,反对政治干预
每一个自利的人都能主动遵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规则
意大利公共财政的思想
专制国家模型和民主国家的理论
瑞典学派的经济思想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启示
基于对经济人假设的坚持,去统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行为逻辑
是对早期理论家基本思想的再发现而发展起来的
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是市场,要对市场中的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并进行预测
要搞清复杂的经济与市场关系,经验和观察的方法比数学分析更为有效
公共产品偏好显示
偏好
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列
偏好的现实是个难题
政治市场的构成
需求方--选民(纳税人);供给方--政治家、官员
政治市场上参与者的行为
投票者的行为
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
选收益超过成本的方案,又对备选方案缺乏信息
少数投票人会组成利益集团,游说议员、官员,形成“铁三角”
lobby:门厅→游说(这个单词的演绎变化)
政治家、议员批准方案;官员实施方案;利益集团从中获益
政治家行为
处于政治权力顶峰地位的官员,如总统、议长等
追求政治信念的;追求权势与声誉的;追求金钱的
官员的行为
由政治家任命,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的人
官僚经济学--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函数中四个变量
地位、权利、财产、声望
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他从公共产品中所获得的MR大小分担MC(税收),那么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是有效率的
实现条件
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地展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但人们不愿意真实显示偏好,因为不同消费者指出不同的价格可获得相同的数量
于是,理性的行为是隐瞒自己的真正效用,企图做“free rider”
经济人假设,像个幽灵一样
偏好显示的途径
显示的途径
投票:直接或间接;发言:口头或书面;进退:以脚投票;反叛:暴动、政变、革命
为何投票
NB=P〔U(X)〕- C
投什么票
与许多因素有关
收入水平、税收制度、选票形式
政府缺陷及补救
政府缺陷
市场失灵并不能说明任何政府干预都是有效地
在代议民主制中,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政府缺陷的表现与原因
政府干预达不到预期目标
例如:公共决策失误
原因:备选方案不完全,个人偏好加总的困难,行为短期化
规律: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都会让中产阶级得益
中产阶级构成选民的主体,他们是政客争取选票时的对象
极端的穷人,缺乏能力表达自己的诉求
极端的富人,缺乏动力表达自己的诉求
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
官僚机构缺乏竞争机制
超额供给公共产品的倾向
监督者被被监督者操控
每个利益集团都设法让自己的代言人当选,以便在未来的公共决策中维护自身利益
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带来了副作用
例如:寻租设租现象
吹嘘、奉承、行贿,利用职务之便揽取财务等
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政府缺陷的补救
西方国家强调,立法机构(委托人)制约行政机构(代理人)
其实,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往往有共同利益
补救方法
寻求合适的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完全退出竞争性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尽量推出准公共产品领域,引入民间资本
集中力量搞好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产品偏好加总
公共产品供给的决定方法:按传统、独裁、投票表决
偏好加总的投票规则
全体一致
所有参与者都同意
按这种规则能实现Pareto最优,但决策成本太高
最优多数
Min∑(决策成本+预期外在成本)所对应的人数同意
外在成本如何判断
简单多数
参与者人数的1/2或2/3以上同意
比较有可行性,决策成本+预期外在成本都不大
偏好加总的困难
按简单多数规则选择方案,结果取决于偏好类型
单峰偏好下的政治均衡
单峰偏好
投票者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方案中,有一个最为偏好的效用峰值,从而这个方案向任何方面的偏离,投票者的偏好程度或效用都是递减的
双峰偏好:如果选民偏离其最满意的结果,其效用先减后升
中间投票人定理
对所有方案持中间立场所偏好的方案最容易获胜
条件
偏好分布式单峰偏好
投票人数为基数
按简单多数规则投票
通常认为中位投票人就是中等收入水平的人
(虽不满意但能接受)
退而求其次
多峰偏好下的政治均衡
多峰偏好
投票者的偏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意味着投票者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即存在多个效用峰值,在偏离了最立项的结果后其效用会先减后升
按照简单多数规则难以实现政治均衡。因此可能出现投票悖论
投票悖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对一组商品的选择始终是一致的,但是多数投票规则会使选择行为不一致
只要能够将个人偏好拟合为社会偏好,那么就能找到一个“最佳”点,既实现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又实现社会共同期望的收入分配。
阿罗不可能定理
两条公理
完备性公理
即对于方案X和Y,只有X﹥Y,X﹤Y及X=Y这样三种情况;
传递性公理
即对于方案X、Y和Z,如果X﹥Y,Y﹥Z,那么就有X﹥Z。
五个假设条件
个人选择的自由
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选择
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
定义域的非限制性
非个人独裁
如果同时承认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就会促成投票悖论
在每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秩序各有其特定偏好的前提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与个人偏好相冲突的选择顺序,是不可能的
在现实中,经常为破坏某一个或几个条件。尤其是“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和“非个人独裁”
阿罗定理表明
公共部门无法把个人偏好加总成集体偏好
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未必能解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