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022颜面和四肢的发生(完章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022颜面和四肢的发生(完章版)学习笔记,适用于预习、复习的参照。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12-21 00:00:34 广东第22章 颜面和四肢的发生
一、鳃器的发生
1.第4~5周,伴随额鼻突与心突的出现,头部两侧的间充质增生,渐次形成左右对称、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突起,称鳃弓。
2.相邻鳃弓之间的5对条形凹陷为鳃沟。
3.人的前4对鳃弓外观显著,第5对出现不久即消失,第6对很小,不明显。
4.在鳃弓发生的同时,原始消化管头段(原始咽)侧壁内胚层向外膨出,形成左右5对囊状结构,称咽囊,它们分别与5对鳃沟相对应,两者之间隔以薄层的鳃膜。
5.鳃弓、鳃沟、鳃膜与咽囊统称鳃器。
6.人胚的鳃器存在时间短暂,鳃弓将参与颜面和颈的形成,其间充质分化为肌组织、软骨和骨;咽囊内胚层则是多种重要器官的发生原基。
二、颜面的形成
1.第1鳃弓出现后,其腹侧部分迅速分叉为两支,即上颌突与下颌突。
2.左右下颌突很快在胚腹侧中线愈合,将口咽膜与心突隔开。
3.此时正面观察胚体头部,其颜面是由额鼻突、左右上颌突、已愈合的左右下颌突以及这五个突起包围的口凹构成。
4.口凹即原始口腔,它的底是口咽膜,将口凹与原始咽隔开。
5.口咽膜于第4周中破裂,原始口腔便与原始咽相通。
6.颜面的演化是从两侧向正中方向发展的。
7.继左右下颌突的愈合(将发育为下颌与下唇),左右上颌突向中线生长;与此同时,两侧的鼻窝亦彼此靠拢;左右内侧鼻突渐愈合,并向下方迁移而与上颌突愈合,鼻窝与口凹被分隔开。
8.内侧鼻突将发育形成包括人中在内的上唇正中部分,上颌突发育形成上唇的外侧部分与上颌。
9.当内侧鼻突向下迁移时,额鼻突的下部正中组织呈嵴状增生,形成鼻梁和鼻尖,其上部则发育为前额。
10.外侧鼻突发育为鼻侧壁和鼻翼。
11.在额鼻突的下缘两侧,局部外胚层组织增生变厚,形成左右一对鼻板。
12.继而鼻板中央凹陷为鼻窝,其下缘以一条细沟与口凹相通。
13.鼻窝周缘部的间充质增生而突起,鼻窝内侧的称内侧鼻突,外侧的称外侧鼻突。
14.外部结构的形成,原来向前方开口的鼻窝逐渐转向下方,即为外鼻孔。
15.鼻窝向深部扩大,形成原始鼻腔。
16.起初,原始鼻腔和原始口腔隔以菲薄的口鼻膜,该膜破裂后,两腔相通。
17.原始口腔的开口起初很宽大;随着两侧上、下颌突向中线会拢与上、下唇的形成,同侧上、下颌突从分叉处向中线方向愈合,口裂因此变小,而愈合的部分形成颊。
18.眼的发生最初于额鼻突的外侧,两眼的相对距离较远;以后随着脑与颅的迅速增大以及上颌与鼻的形成,两眼逐渐向中线靠近,并处于同一平面。
19.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而成,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耳郭。
20.外耳的位置原本很低,后来随着下颌与颈的发育而被推向后上方。
21.至第2个月末,胚胎颜面初具人貌。
三、口腔与鼻腔的形成
1.原始口腔与原始鼻腔由于腭的形成而再次分隔,成为永久口腔和鼻腔。
2.腭起源于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两部分,从第5周开始发生,至第12周完成。
3.正中腭突为左右内侧鼻突愈合后,向原始口腔内长出一个短小的突起,演化为腭前部的一小部分。
4.外侧腭突为左右上颌突向原始口腔内长出的一对扁平突起。
5.它们起初是在舌的两侧斜向下方,以后随着口腔扩大及舌变扁和位置下降,左右外侧腭突逐渐在舌的上方呈水平方向生长,并在中线愈合,形成腭的大部。
6.其前缘与正中腭突会拢愈合,两者正中交汇处残留一小孔,即切齿孔。
7.腭前部间充质骨化为硬腭,后部则为软腭。
8.软腭后缘正中组织增生突起,形成腭垂。
9.鼻腔在腭的后缘与咽相通。
10.伴随腭的形成,额鼻突的下部在形成鼻梁和鼻尖的同时,还向原始鼻腔内长出板状的鼻中隔,向下垂直生长,最终与腭在中线愈合,鼻腔即被一分为二。
11.每一鼻腔侧壁还发生三个嵴状皱襞,分别形成上、中、下三个鼻甲。
12.在口腔与咽头端的底部形成了舌。
13.第4周末,左、右下颌突内侧面的细胞增生,形成3个突起,前面一对为侧舌突,后方正中一个为奇结节。
14.侧舌突左右愈合形成舌体的大部分,奇结节仅形成舌盲孔前方舌体的很小部分。
15.由第2、3、4鳃弓腹侧端之间的间充质增生,凸向咽腔,形成联合突。
16.联合突前部发育为舌根,后部形成会厌。
17.舌体与舌根的愈合处形成“V”形界沟,沟顶点即舌盲孔。
四、牙的发生
1.第6周时,口凹边缘的外胚层增生,沿上、下颌形成“U”形的牙板。
2.牙板向深部中胚层内生长,在上、下颌内先后各形成10个圆形突起,称牙蕾。
3.牙蕾发育增大,间充质从其底部进入,形成牙乳头,牙蕾的外胚层组织遂成为帽状的造釉器,造釉器和牙乳头周围的间充质形成牙囊。
4.造釉器、牙乳头和牙囊共同构成乳牙原基。
5.釉质的形成,造釉器分化为三部分
(1)外层为单层立方或扁平细胞组成的外釉上皮;内层为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的内釉上皮,该柱状细胞称为成釉质细胞;内、外上皮之间为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组成的釉网。
(2)成釉质细胞具有造釉质作用,它们不断分泌基质,基质钙化后形成釉柱。
(3)釉质的形成是从牙冠尖部开始,逐渐向牙颈部扩展,随着釉质增厚,成釉质细胞渐向浅部迁移,最后与外釉上皮相贴,共同组成牙小皮,覆盖于牙釉质表面,釉网则退化消失。
(4)婴儿出牙时,牙小皮随之消失。
6.牙本质的形成
(1)牙乳头靠近内釉上皮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一层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
(2)该细胞在其与内釉上皮相邻面生出突起,并在此部位分泌基质,基质钙化后即为牙本质。
(3)随着牙本质的增厚,成牙本质细胞胞体移至深部,其突起增长,留于牙本质小管中,称牙本质纤维。
(4)牙乳头的其余部分分化为牙髓。
7.牙骨质的形成
(1)牙囊的内侧份分化为牙骨质,外侧份分化为牙周膜。
(2)恒牙原基在第10周发生,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与乳牙相同。
(3)出生后约6年,恒牙开始生长,其上方的乳牙受推挤,脱落,于是恒牙萌出。
五、颈的形成
1.第5周时,第2鳃弓生长迅速,向尾侧延伸,越过第3、4、6鳃弓,和下方的心上嵴愈合。
2.心上嵴是心突上缘的间充质增生、向头端长出的嵴状突起。
3.当两者愈合后,在它们与下方三个较小鳃弓之间的间隙称颈窦。
4.由于鳃弓与心上嵴的生长、食管和气管的伸长、心脏位置的下降,颈逐渐延长成形。
六、四肢的发生
1.第4周末,在胚体左右外侧体壁先后出现上下两对小突起,即上肢芽与下肢芽,它们由深部增殖的中胚层组织和表面外胚层组成。
2.肢芽逐渐增长变粗,先后出现近端和远端两个收缩环,将每一肢芽分为三段。
3.上肢芽被分为臂、前臂和手,下肢芽被分为大腿、小腿和足。
4.肢体中轴的间充质先形成软骨,继而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形成骨;周围的间充质分化形成肢体的肌群,脊神经向肢体内长入。
5.随着肢体的伸长和关节形成,肢体由最初的向前外侧伸直方位转向体壁弯屈。
6.肢体的手和足起初为扁平的桨板状,而后其远端各出现四条纵行凹沟,手板和足板遂呈蹼状;至第8周,蹼膜消失,手指和足趾形成。
七、主要畸形
1.唇裂
(1)是最常见的颜面畸形,多因上颌突与同侧的内侧鼻突未愈合所致,故裂沟位于人中外侧。
(2)唇裂多为单侧,也可见双侧者。
(3)如果左、右内侧鼻突未愈合或两侧下颌突未愈合,可分别导致上唇或下唇的正中唇裂,但均少见。
(4)如果内侧鼻突发育不良,导致人中缺损,则出现正中宽大唇裂。
(5)唇裂可伴有牙槽突裂和腭裂。
2.腭裂
(1)呈现多种类型。
(2)有因正中腭突与外侧腭突未愈合而致的前腭裂(单侧或双侧,常伴发唇裂);有因左、右外侧腭突未愈合而致的正中腭裂;还有两者复合的完全腭裂。
3.面斜裂:位于眼内眦与口角之间,因上颌突与同侧外侧鼻突未愈合所致。
4.四肢畸形
(1)无肢畸形,表现为一个或若干个肢体完全缺如或局部缺如(如无前臂、无手、无指,下肢亦然)。
(2)短肢畸形,表现为四肢短小、或海豹样手或足畸形(手或足长在短小的肢体上,或直接长在躯干上)。
(3)四肢分化障碍,如某块肌或肌群缺如、关节发育不良、骨畸形、骨融合、马蹄内翻足(即足底内翻)、多指(趾)、并指(趾)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22章 颜面和四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