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023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完整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023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完整版)学习笔记,适用于预习、复习的参照。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12-21 00:06:09 广东第23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消化系统的发生
(一)咽的发生及咽囊的演变
1.第1对咽囊:伸长演化为咽鼓管,末端膨大演化为中耳鼓室,第1鳃膜分化为鼓膜,第1鳃沟形成外耳道。
2.第2对咽囊:演化为腭扁桃体。其内胚层上皮分化为扁桃体的表面上皮;上皮下的间充质分化为网状组织,淋巴细胞迁来大量增殖。
3.第3对咽囊
(1)背侧份上皮增生,下移至甲状腺原基背侧,分化为下一对甲状旁腺。
(2)腹侧份上皮增生,形成左右两条细胞索,向胚体尾侧延伸,在未来的胸骨柄后方部位左右细胞索汇拢,形成胸腺原基,细胞索根部退化而与咽脱离。
(3)胸腺原基的内胚层细胞分化为胸腺上皮细胞,由造血器官迁来的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胸腺细胞。
4.第4对咽囊:细胞增生迁移至甲状腺原基的背侧,分化为主细胞,形成上一对甲状旁腺。
5.第5对咽囊
(1)形成一细胞团,称后鳃体。
(2)后鳃体的部分细胞迁入甲状腺内,分化为滤泡旁细胞。
(3)也有学者认为,滤泡旁细胞来自神经嵴。
(4)原始咽的其余部分形成咽,尾端与食管相通。
(二)甲状腺的发生
1.第4周初,在原始咽底壁正中线处(相当于第1对咽囊平面),内胚层上皮细胞增生,向间充质内下陷形成一盲管,称甲状舌管,即甲状腺原基。
2.它沿颈部正中向尾端方向生长、延伸,末端向两侧膨大,形成甲状腺的侧叶。
3.第7周时,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消失,仅在起始处残留一浅凹,称舌盲孔。
4.第11周时,甲状腺滤泡出现,内含胶质,不久即开始分泌甲状腺素。
(三)食管和胃的发生
1.原始咽尾侧的一段原始消化管最初很短,后随颈和胸部器官的发育而延长成为食管。
2.其表面上皮由单层增生为复层,使管腔极为狭窄甚至一度闭锁。
3.至第8周,过度增生的上皮退化,食管腔重新出现。
4.第4~5周时,位于食管尾侧的前肠形成一梭形膨大,为胃的原基。
5.胃的背侧缘生长较快,形成胃大弯;腹侧缘生长缓慢,形成胃小弯。
6.胃大弯的头端膨起,形成胃底。
7.胃背系膜发育为突向左侧的网膜囊,使胃大弯由背侧转向左侧,胃小弯由腹侧转向右侧。
8.胃沿胚体纵轴旋转了90°,并由原来的垂直方位变成由左上至右下的斜行方位。
(四)肠的发生
1.肠是由胃以下的原始消化管分化而成。
2.肠最初为一条直管,以背系膜连于腹后壁。
3.由于肠的生长速度快,致使肠管向腹部弯曲而形成“U”形中肠袢,其顶端连于卵黄蒂。
4.肠系膜上动脉行于肠袢系膜的中轴部位。
5.中肠袢以卵黄蒂为界,分为头支和尾支,尾支近卵黄蒂处有一突起,称盲肠突,为大肠和小肠的分界线,是盲肠和阑尾的原基。
6.第6周,肠袢生长迅速,由于肝、肾的发育,腹腔容积相对较小,致使肠袢突入脐带内的胚外体腔,即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
7.肠袢在脐腔中生长的同时,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做逆时针90°旋转(从腹面观),使肠袢由矢状位转为水平位,头支从上方转到右侧,尾支从下方转到左侧。
8.第10周,由于腹腔容积增大,肠袢陆续从脐腔返回腹腔,脐腔闭锁。
9.在肠袢退回腹腔的过程中,头支在先,尾支继后。
10.继续做逆时针旋转180°,头支的头端转至左侧,头支演化为空肠和回肠的大部分,占据了腹腔的中部;尾支的头端转向右侧,尾支主要演化为结肠,位居腹腔周边。
11.盲肠突最初位于肝下,后降至右髂窝,升结肠随之形成。
12.盲肠突的近段发育为盲肠,远段形成阑尾。
13.降结肠尾段移向中线,形成乙状结肠。
(五)直肠的发生与泄殖腔的分隔
1.后肠末段的膨大部分为泄殖腔,其腹侧与尿囊相连,腹侧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闭。
2.第6~7周时,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尿直肠隔。
3.它向尾端生长,形成一镰状隔膜突入泄殖腔内,最后与泄殖腔膜愈合,将泄殖腔分隔为腹侧的尿生殖窦,与背侧的原始直肠。
4.尿生殖窦将参与泌尿生殖管道的形成,原始直肠分化为直肠和肛管上段。
5.泄殖腔膜也被分为腹侧的尿生殖膜和背侧的肛膜。
6.肛膜的外方为外胚层向内凹陷形成的肛凹。
7.第8周末,肛膜破裂,肛管相通。
8.肛管的上段上皮来源于内胚层,下段上皮来源于外胚层,两者之间以齿状线分界。
(六)肝和胆的发生
1.第4周时,前肠末端腹侧壁的上皮增生,形成一向外突出的囊状肝憩室,为肝和胆的原基。
2.肝憩室生长迅速并伸入到原始横膈内。
3.憩室末端膨大,分为头、尾两支。
4.头支是形成肝的原基,尾支是形成胆囊及胆道的原基。
5.头支很快形成树枝状分支,其近端分化为肝管及小叶间胆管,末端分支旺盛,形成肝细胞索,肝索上下叠加形成肝板。
6.肝板互相连接成网,网间隙形成肝血窦。
7.肝板与肝血窦围绕中央静脉,共同形成肝小叶。
8.第2个月,肝细胞之间形成胆小管;第3个月开始合成胆汁。
9.肝憩室尾支的近端伸长形成胆囊管,远端扩大形成胆囊。
10.肝憩室的基部发育为胆总管,并与胰腺导管合并开口于十二指肠。
(七)胰腺的发生
1.第4周末,前肠末端腹侧近肝憩室的尾缘,内胚层上皮增生,向外突出形成腹胰芽,其对侧上皮也增生形成背胰芽,它们将分别形成腹胰和背胰。
2.由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旋转和肠壁的不均等生长,致使腹胰转向右侧,背胰转向左侧,进而腹胰转至背胰的下方并与之融合,形成单一的胰腺。
3.在发育过程中,胰芽反复分支,形成各级导管及其末端的腺泡;一些上皮细胞游离进入间充质,分化为胰岛。
(八)主要畸形
1. 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在发育过程中没有闭锁,局部残留小的腔隙,或全部残留细长的管道,当上皮细胞分化为黏液细胞,黏液聚集在里面便形成囊肿,位于舌与甲状腺之间。
2.消化管狭窄或闭锁
(1)主要见于食管和十二指肠,在其发生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使管腔狭窄或闭锁。
(2)后来过度增生的细胞凋亡,上皮变薄,管腔恢复正常。
(3)如后一过程没有发生,则引起消化管狭窄或闭锁。
3.先天性脐疝
(1)是由于脐腔未闭锁导致,脐部残留一孔与腹腔相通。
(2)腹内压增高时,肠管可从脐部膨出。
4.麦克尔憩室
(1)别称:回肠憩室,是由于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
(2)表现为回肠壁上距回盲部40~50cm处的囊状突起,其顶端可有纤维索与脐相连。
5.脐粪瘘
1)别称脐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
2)腹内压增高时,粪便可通过瘘管从脐部溢出。
6.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神经嵴细胞未能迁移至该段结肠壁中,致使肠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缺如,肠壁收缩乏力,肠腔内容物瘀积而致肠管扩张。
7.不通肛:又称肛门闭锁,是由于肛膜未破或肛凹未能与直肠末端相通所引起,并常因尿直肠隔发育不全而伴有直肠尿道瘘。
8.肠袢转位异常:是由于肠袢在发育过程中反向转位所致,可表现为左位阑尾和肝、右位胃和乙状结肠等,并可影响胸腔器官,形成右位心。这类异常又统称内脏反位。
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喉、气管和肺的发生
1.第4周时,原始咽尾端底壁正中出现一纵行沟,称喉气管沟。
2.喉气管沟逐渐加深,从尾端向头端愈合,形成一长形盲囊,称喉气管憩室。
3.喉气管憩室位于食管的腹侧,两者之间的间充质隔称气管食管隔。
4.喉气管憩室的上端发育为喉,中段发育为气管,末端膨大的两个分支称肺芽,是主支气管和肺的原基。
5.肺芽呈树枝状反复分支,第6个月时达17级左右,分别形成了肺叶支气管、段支气管,直至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
6.第7个月时,肺泡数量增多,肺泡上皮中除I型肺泡细胞外,还分化出II型肺泡细胞,并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7.此时,肺内血液循环完善,早产的胎儿可进行正常的呼吸,能够存活。
(二)主要畸形
1.气管食管瘘:气管食管隔发育不良,导致气管与食管分隔不完全,两者间有瘘管相通。
2.透明膜病
(1)主要见于早产儿,因其II型肺泡细胞尚未分化完善,不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致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不能随呼吸运动而扩张。
(2)镜下可见肺泡萎缩塌陷,间质水肿,肺泡上皮覆盖一层从血管渗出的血浆蛋白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23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