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与胚胎学-026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完整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026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完整版)学习笔记,适用于预习、复习的参照。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12-21 00:32:43 广东第26章 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1.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神经管和神经嵴分化而成。
2.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以及神经垂体、松果体和视网膜等;神经嵴分化为神经节、周围神经和肾上腺髓质等。
3.神经管形成后,管壁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称神经上皮。
4.上皮的基膜较厚,称外界膜;管壁内面也有一层膜,称内界膜。
5.神经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至神经上皮的外周,成为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它们在神经上皮的外周构成一新的细胞层,称套层。
6.原来的神经上皮停止分化,变成一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层,称室管膜层。
7.套层的成神经细胞起初为圆形,随即长出突起,突起逐渐增长并伸至套层外周,形成一细胞稀少的新结构,称边缘层。
8.随着成神经细胞的分化,套层中的成神经胶质细胞也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有部分细胞进入边缘层。
9.圆形的成神经细胞也称无极成神经细胞,它们发出两个突起后即为双极成神经细胞。
10.双极成神经细胞朝向神经管腔一侧的突起退化消失,伸向边缘层的突起迅速增长,形成原始轴突,而成为单极成神经细胞。
11.单极成神经细胞胞体又发出若干短突起,形成原始树突,于是转变为多极成神经细胞,然后分化为各种神经元。
12.在神经胶质细胞的发生过程中,先由成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为各类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质细胞和成少突胶质细胞。
13.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为原浆性和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14.成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15.神经胶质细胞始终保持增殖能力。
二、脊髓的发生
1.神经管的尾段分化为脊髓。
2.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为脊髓的白质。
3.神经管的两侧壁由于套层中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而迅速增厚,腹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基板,背侧部增厚形成左右两个翼板
4.神经管的顶壁和底壁则相对薄而窄,分别形成顶板和底板。
5.由于基板和翼板的增厚,两者在神经管的内表面出现了左右相对的两条纵沟,称界沟。
6.由于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增多,左右两基板向腹侧突出,致使在两者之间形成一条纵行的深沟,位居脊髓的腹侧正中部,称前正中裂。
7.左右两翼板也增大,但主要是向内侧推移并在中线愈合,致使神经管管腔的背侧份消失。
8.左右两翼板在中线的融合处形成一隔膜,称后正中隔。
9.基板形成脊髓灰质的前角(或前柱),其中的成神经细胞主要分化为躯体运动神经元。
10.翼板形成脊髓灰质后角(或后柱),其中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中间神经元。
11.若干成神经细胞聚集于基板和翼板之间,形成脊髓侧角(或侧柱),其内的成神经细胞分化为内脏传出神经元。
12.边缘层由于灰质内神经细胞突起的长入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产生而增厚,其中还含有脊神经节细胞长入脊髓的中枢突和脊髓内部的联络纤维,于是,边缘层内胞突数量不断增加,发育为白质。
13.神经管的尾段分化成脊髓,神经管周围的间充质则分化成脊膜。
14.胚胎第3个月之前,脊髓与脊柱等长,其下端可达脊柱的尾骨。此时,所有脊神经的发出处与它们相对应的椎间孔处于同一平面。
15.第3个月后,由于脊柱和硬脊膜的增长比脊髓快,脊柱逐渐超越脊髓向尾端延伸,脊髓的位置相对上移。
16.至出生前,脊髓下端与第3腰椎平齐,仅以终丝与尾骨相连。
17.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则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与终丝共同组成马尾。
三、脑的发生
1.脑外形和内部结构的发育
(1)神经管的头段分化为脑。
(2)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膨大的脑泡,从前向后依次为前脑泡、中脑泡和菱脑泡。
(3)至第5周时,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以后演变为大脑两半球;而前脑泡的尾端则形成间脑。
(4)中脑泡演变为中脑。
(5)菱脑泡的头段演变为后脑,尾段演变为末脑;后脑又演变为脑桥和小脑,末脑演变为延髓。
(6)在脑泡演变的同时,神经管的管腔也演变为各部位的脑室。
(7)前脑泡的腔演变为左右两个侧脑室和间脑中的第三脑室;中脑泡的腔形成狭窄的中脑导水管;菱脑泡的腔演变为宽大的第四脑室
2.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1)大脑皮质的发生分三个阶段,最早出现古皮质,继之出现旧皮质,最晚出现新皮质。
(2)海马和齿状回是最早出现的皮质结构,相当于古皮质。
(3)胚胎第7周时,在纹状体的外侧,大量成神经细胞聚集并分化,形成梨状皮质,相当于旧皮质。
(4)旧皮质出现不久,神经上皮细胞增殖,分期分批地迁至表层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形成新皮质,这是大脑皮质中出现最晚、面积最大的部分。
(5)由于端脑套层产生的成神经细胞,是分期分批地进行迁移的,因而皮质中的神经细胞呈层状分布。
(6)越早产生和迁移的细胞,其位置越深;越晚产生和迁移的细胞,其位置越表浅,即越靠近皮质表层。
(7)胎儿出生时,新皮质已形成6层结构。
(8)古皮质和旧皮质的分层无一定规律性,有的分层不明显,有的分为三层。
(9)在大脑皮质内,随着神经细胞的不断形成,突触也随之形成。
(10)突触的形成过程包括轴突生长的终止、树突和树突棘的发育、突触部位的选择和最后的突触形成。
3.小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1)小脑起源于后脑翼板背侧部的菱唇。
(2)左右两菱唇在中线融合,形成小脑板,为小脑的原基。
(3)第12周时,小脑板的两外侧部膨大,形成小脑半球;板的中部变细,形成小脑蚓。
(4)起初,小脑板由神经上皮、套层和边缘层组成。
(5)而后,神经上皮细胞增殖并通过套层迁至小脑板的外表面,形成外颗粒层。
(6)此层细胞仍然保持分裂能力,在小脑表面形成一个细胞增殖区,使小脑表面迅速扩大并产生皱褶,形成小脑叶片。
(7)至第6个月,套层的外层成神经细胞分化为浦肯野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构成浦肯野细胞层;套层的内层成神经细胞则聚集成团,分化为小脑白质中的核团,如齿状核。
(8)外颗粒层部分细胞向内迁移,分化为颗粒细胞,位居浦肯野细胞层深面,构成内颗粒层。
(9)外颗粒层细胞因大量迁出而变得较少,这些细胞分化为篮状细胞和星形细胞,浦肯野细胞的树突和内颗粒层细胞的轴突也长入其间,共同形成小脑皮质的分子层。
(10)原来的内颗粒层则改称颗粒层。
四、神经节和周围神经的发生
1.神经节的发生
(1)神经节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向两侧迁移,分列于神经管背外侧,并聚集成细胞团,分化为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2)这些神经节均属感觉神经节。
(3)神经嵴细胞首先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卫星细胞,成神经细胞再分化为感觉神经元。
(4)卫星细胞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包绕在神经元胞体的周围。
(5)成神经细胞分化为感觉神经元时,最初长出两个突起,成为双极神经元,由于细胞体各面的不均等生长,使两个突起的起始部逐渐靠拢,最后合二为一,于是双极神经元变成假单极神经元。
(6)神经节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被膜。
(7)胸段神经嵴的部分细胞迁至主动脉的外侧,形成两列节段性排列的神经节,即交感神经节或椎旁神经节。
(8)这些神经节借纵行的交感神经纤维彼此相连,形成左右两条纵行的交感链。
(9)节内的部分细胞迁至主动脉腹侧,形成主动脉前的交感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
(10)节中的神经嵴细胞分别分化为交感神经节细胞和卫星细胞,节外也有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被膜。
(11)还有部分神经嵴细胞迁入由脏壁中胚层细胞增生形成的肾上腺皮质内,分化为髓质的嗜铬细胞及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
2.周围神经的发生
(1)周围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构成,构成神经纤维的是神经细胞的突起和施万细胞。
(2)感觉神经纤维中的突起,是感觉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中的突起,是脑干及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内脏运动神经节前纤维中的突起,是脑干内脏运动核和脊髓灰质侧角中神经元的轴突,节后纤维则是自主神经节内节细胞的轴突。
(3)施万细胞也由神经嵴细胞分化而成,并随神经元的轴突延长而同步增殖和迁移。
(4)在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成过程中,施万细胞与轴突相贴处凹陷成一条纵沟,轴突陷入沟内,沟两侧的细胞膜贴合形成轴突系膜。
(5)轴突系膜不断增长并旋转卷绕轴突,于是在轴突外周形成了由多层施万细胞胞膜包绕而成的髓鞘。
(6)在无髓神经纤维,一个施万细胞可与多条轴突相贴,并形成多条深沟包裹轴突,但不形成髓鞘。
五、垂体的发生
1.垂体由两个来源截然不同的原基共同发育而成
1)腺垂体来自拉特克囊(Rathke pouch)。
2)神经垂体来自神经垂体芽。
2.神经垂体芽远端膨大,形成神经垂体,起始部变细,形成漏斗柄。
3.拉特克囊的前壁迅速增厚,形成垂体的远侧部。
4.由远侧部向上长出一结节状突起包绕漏斗柄,形成结节部。
5.囊的后壁生长缓慢,形成中间部。
6.囊腔大部消失,只残留小的裂隙。此裂隙偶尔下延,于咽的顶壁内形成咽垂体。
7.腺垂体中分化出多种腺细胞。
8.神经垂体主要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六、眼的发生
(一)眼球的发生
1.视网膜的发生
(1)视网膜由视杯内、外两层共同分化而成。
(2)视杯外层分化为色素上皮层。
(3)视杯内层增厚,自第6周起,先后分化出节细胞、视锥细胞、无长突细胞、水平细胞、视杆细胞和双极细胞。
(4)视杯两层之间的视泡腔变窄,最后消失,于是两层直接相贴,构成视网膜视部。
(5)在视杯口边缘部,内层上皮不增厚,与外层分化的色素上皮相贴,并向晶状体泡与角膜之间的间充质内延伸,形成视网膜盲部,即睫状体与虹膜的上皮。
2.视神经的发生
(1)胚胎第5周,视杯及视柄下方向内凹陷,形成一条纵沟,称脉络膜裂。
(2)脉络膜裂内除含间充质外,还有玻璃体动、静脉,为玻璃体和晶状体的发育提供营养。
(3)玻璃体动脉还发出分支营养视网膜。
(4)脉络膜裂于第7周封闭,玻璃体动、静脉穿经玻璃体的一段退化,并遗留一残迹,称玻璃体管。
(5)玻璃体动、静脉的近侧段则成为视网膜中央动、静脉。
(6)视柄与视杯相连,也分内、外两层。
(7)随着视网膜的分化发育,逐渐增多的节细胞轴突向视柄内层聚集,视柄内层逐渐增厚,并与外层融合。
(8)视柄内、外层细胞演变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与节细胞轴突混杂在一起,于是,视柄演变为视神经。
3.晶状体的发生
(1)晶状体由晶状体泡演变而成。
(2)最初晶状体泡由单层上皮组成。
(3)泡的前壁细胞呈立方形,分化为晶状体上皮;后壁细胞呈高柱状,并逐渐向前壁方向伸长,形成初级晶状体纤维。
(4)泡腔逐渐缩小,直到消失,晶状体变为实体结构。
(5)晶状体赤道区的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变长,形成次级晶状体纤维,原有的初级晶状体纤维及其胞核逐渐成晶状体核。
(6)新的晶状体纤维逐层添加到晶状体核的周围,晶状体核及晶状体逐渐增大。
(7)此过程持续终身,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速度减慢。
4.角膜、虹膜和眼房的发生
(1)在晶状体泡的诱导下,其前方的表面外胚层分化为角膜上皮,角膜上皮后面的间充质分化为角膜其余各层。
(2)位于晶状体前面的视杯口边缘部的间充质形成虹膜基质,其周边部厚,中央部薄,封闭视杯口,称为瞳孔膜。
(3)视杯两层上皮的前缘部分形成虹膜上皮层,与虹膜基质共同发育成虹膜。
(4)在晶状体泡与角膜上皮之间充填的间充质内出现一个腔隙,即前房。
(5)虹膜与睫状体形成后,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形成后房。
(二)眼睑和泪腺的发生
1.第7周时,眼球前方与角膜上皮毗邻的表面外胚层形成上、下两个皱褶,分别发育成上、下眼睑。
2.反折到眼睑内表面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复层柱状的结膜上皮,与角膜上皮相延续。
3.眼睑外面的表面外胚层分化为表皮。
4.皱褶内的间充质则分化为眼睑的其他结构。
5.第10周时,上、下眼睑的边缘互相融合,至第7或第8个月时重新张开。
6.上眼睑外侧部表面外胚层上皮下陷至间充质内,分化为腺泡和导管而形成泪腺。
7.泪腺于出生后6周分泌泪液。
七、耳的发生
1.内耳的发生
(1)第4周初,菱脑两侧的表面外胚层在菱脑的诱导下增厚,形成听板;继之向下方间充质内陷,形成听窝;最后听窝闭合,并与表面外胚层分离,形成囊状的听泡。
(2)听泡初为梨形,以后向背腹方向延伸增大,形成背侧的前庭囊和腹侧的耳蜗囊,并在背端内侧长出一小囊管,为内淋巴管。
(3)前庭囊形成三个膜半规管和椭圆囊的上皮;耳蜗囊形成球囊和膜蜗管的上皮。
(4)这样,听泡及其周围的间充质便演变为内耳膜迷路。
(5)第3个月时,膜迷路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一个软骨性囊,包绕膜迷路。
(6)约在第5个月时,软骨性囊骨化,成为骨迷路。
(7)于是膜迷路被套在骨迷路内,两者间隔狭窄的外淋巴间隙。
2.中耳的发生
(1)第9周时,第1咽囊向背外侧扩伸,远侧盲端膨大成管鼓隐窝,近侧段形成咽鼓管。
(2)管鼓隐窝上方的间充质形成3个听小骨原基。
(3)第6个月时,3个听小骨原基先后骨化成为3块听小骨。
(4)与此同时,管鼓隐窝远侧段扩大形成原始鼓室,听小骨周围的结缔组织被吸收而形成腔隙,与原始鼓室共同形成鼓室,听小骨位于其内。
(5)管鼓隐窝顶部的内胚层与第1鳃沟底部的外胚层相对,分别形成鼓膜内、外上皮,两者间的间充质形成鼓膜内的结缔组织。
3.外耳的发生
(1)外耳道由第1鳃沟演变形成。
(2)第2个月末,第1鳃沟向内深陷,形成外耳道外侧段。
(3)管道的底部外胚层细胞增生形成一上皮细胞板,称外耳道栓。
(4)第7个月时,外耳道栓内部细胞退化吸收,形成管腔,成为外耳道内侧段。
(5)第6周时,第1鳃沟周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6个结节状隆起,称耳丘。后来这些耳丘围绕外耳道口,演变成耳郭。
八、主要畸形
1.神经管缺陷
(1)第4周末时,神经沟应完全愈合形成神经管。
(2)如果因失去了脊索的诱导作用或受到环境致畸因子的影响,神经沟两端的神经孔未能闭合,就会出现脑和脊髓发育的异常。
(3)如果前神经孔未闭,会形成无脑畸形;如果后神经孔未闭,会形成脊髓裂。
(4)无脑畸形常伴有颅顶骨发育不全,称露脑;脊髓裂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柱裂。
(5)脊柱裂可发生于脊柱各段,最常见于腰骶部。
(6)脊柱裂的发生程度可有不同。
(7)其中,中度的脊柱裂比较多见,在患处常形成一个大小不等的皮肤囊袋。
(8)如果囊袋中只有脊膜和脑脊液,称脊膜膨出;如果囊袋中既有脊膜和脑脊液,又有脊髓和神经根,则称脊髓脊膜膨出。
(9)由于颅骨的发育不全,也可出现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多发生于枕部。
(10)如果脑室也随之膨出,称积水性脑膜脑膨出。
2.脑积水
(1)是一种颅内脑脊液异常增多的先天畸形,多由脑室系统发育障碍、脑脊液生成和吸收平衡失调所致,以中脑导水管和室间孔狭窄或闭锁最常见。
(2)脑室中积存大量液体称脑内脑积水,蛛网膜下隙中积存大量液体称脑外脑积水。
(3)主要表现为脑颅明显扩大,颅骨和脑组织变薄,颅缝变宽。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26章 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