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000绪论
医学微生物学-000绪论学习笔记,适用于预习、复习的参照。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12-21 14:08:33 广东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微生物(microorganism)定义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3.微生物特点 体
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多、繁殖快、易变异、分布广等(绪表2)。
[记忆提示]就是个小,但本领高强。分布广泛:海、陆、空、动物腔道,以核酸为模板进行增殖的微生物是病毒。
*指除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之外的传统意义上的细菌。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
(2)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中微生物是无害的。
(3)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4)有些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及与人、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 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与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微生物学经验时期(~1650)
(1)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疾病防治之中。
(2)我国夏禹时代就有作酒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北魏时有制醋、制酱的记载。
(3)北宋末年(11世纪)就知道“肺痨由虫引起”。意大利 Fracastororo(1483~1553~1553)提出传染病的传播有直接、间接和通过空气等途径。奥地利 Plenciciz(1705~1786))主张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物,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引起。
(4)将水煮沸后饮用;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感染到疾病(本草纲目》)。
(5)已康复者护理天花病人,自己不会再得天花(“免疫”的最早概念)-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6)明朝隆庆年间(16世纪中期)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国家。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650~1950)
1.微生物的发现及微生物学的奠基
·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1676):荷兰人列文虎克。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有机物质的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酒类变质是污染了杂菌-微生物生理学;创用加温处理法-巴氏消毒法
·英国医生李斯特: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基础。
·德国科学家郭霍:创用琼脂固体培养基,使细菌分离及纯培养成为可能-利于对各种细菌特性的研究。创用染色方法和实验动物感染-为发现传染病的病原菌提供了手段-郭霍法则。
·郭霍法则(1884):
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
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
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
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俄国植物生理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是比细菌还小的、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光学显微镜不能窥测的生物-滤过性病毒(烟草花叶病病毒)。
2.免疫学的兴起
·英国琴纳:牛痘预防天花。
·法国巴斯德: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
·德国贝林格:白喉抗毒素治疗病人。
·德国艾利希:体液免疫。
·俄国梅契尼科夫:细胞免疫。
·澳大利亚伯奈特: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3.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艾利希(1910):砷凡纳明、新砷凡纳明。
·Domagk(1935):百浪多息的抗菌作用。
·弗莱明(1929)、Florey(1940):青霉素。
·瓦克斯曼(1949):链霉素。
·随后,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相继被发现,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和传染病得到控制和治愈,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近代微生物学时期(1950~)
1.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
·自1973年以来,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已有30多种。
·例如:军团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0139血清群,空肠弯曲菌,大肠埃希菌0157:H7血清型,肺炎衣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类疱疹病毒6、7、8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汉坦病毒,轮状病毒,西尼罗病毒,尼帕病毒,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 流感病毒等。
·亚病毒(1967);朊粒(1982)。
2.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990年,人巨细胞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1995年,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DNA测序完成。
·目前已有150多种细菌完成测序。
·已发现的病毒基本上都完成了基因测序,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的重大意义。
·更好地了解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发现更敏感、特异的致病分子标记供诊断、分型,为临床筛选有效药物和疫苗开发提供基础。
3.微生物学研究和诊断技术不断进步
·传统的细菌鉴定和分类以细菌表型为主,现在侧重于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分析细菌遗传学特征,包括DNA的G+C mol%测定、DNA杂交、16SrRNA序列分析、氨基酸序列分析、质粒指纹图分析、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传统的细菌生化反应鉴别方法已逐步被自动化检测仪器或试剂盒所取代;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技术、PCR技术等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
4.疫苗研制不断取得新突破
·随着人们对病原微生物基因和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疫苗的研制开发工作进展很快。一些新的或改进的病原微生物疫苗研制成功;疫苗的类型从最初的灭活疫苗,经历了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以及核酸疫苗(DNA疫苗)等发展阶段;多联疫苗、黏膜疫苗、缓释疫苗等新型疫苗以及新的疫苗佐剂不断被开发出来。
四、启示、问题及展望
1.回顾发展历史,可以得到的启示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与自然共处中遇到的问题是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会引发一些涉及基础理论的问题,通过研究创立新的基础理论是学科飞跃发展的基石。
·技术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两者均不可偏废。
·科技工作者的献身精神、敏锐观察力、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以及主动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有清醒认识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疾病特别是多种传染病仍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威胁最大、最重要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仍居首位。
·新现和再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
·迄今仍有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未发现或未明确。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和免疫机制还未阐明。
·细菌耐药的问题日益严重。
·某些微生物快速变异给疫苗设计和治疗造成很大障碍。
3.展望(需继续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
·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
·建立规范化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抗感染免疫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抗感染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