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概述 (1)藏象学说;(2)藏象的基本概念;(3)️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4)藏象学说的形成;(5)️藏象学说的特点。️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编辑于2022-12-24 18:29:00诊断学—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整理了(1)脑神经检查;(2)运动功能检查;(3)️感觉功能检查;(4)神经反射检查;(5)自主神经功能检查;(6)神经系统常见病症。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腹部检查,整理了(1)检查前准备;(2)体表标志与分区;(3)️视诊;(4)听诊;(5)叩诊;(6)触诊。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胸部检查,整理了(1)胸部的体表标志;(2)胸壁、胸廓与ru fang;(3)️肺和胸膜;(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5)心脏检查;(6)血管检查。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诊断学—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整理了(1)脑神经检查;(2)运动功能检查;(3)️感觉功能检查;(4)神经反射检查;(5)自主神经功能检查;(6)神经系统常见病症。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腹部检查,整理了(1)检查前准备;(2)体表标志与分区;(3)️视诊;(4)听诊;(5)叩诊;(6)触诊。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诊断学—体格检查-胸部检查,整理了(1)胸部的体表标志;(2)胸壁、胸廓与ru fang;(3)️肺和胸膜;(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5)心脏检查;(6)血管检查。本章内容须结合相关章节来看;️对于本篇思维导图中的不足,欢迎指出。
藏象—概述
藏象学说
是主要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在研究人体各脏腑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
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像。
来源
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明代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涵义
“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主要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物象。
藏象一词,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即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
《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联系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概述
藏象学说以研究脏腑为主。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中医学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形态结构,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分类
五脏
即心、肝、脾、肺、肾,大多是胸腹腔中内部组织比较充实的实体性脏器。
共同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并主宰、参与人的精神活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五脏以藏精气为主,精气宜保持充满而不直接排泄体外,但五脏精气必须流通布散全身而不应呆滞壅阳,即五脏气机必须通畅。
五脏各司其职,并联系相关的形,窍,志,液,形成五大系统。
五大系统之间在功能上又相互配合,以心为主宰,构成一个整体,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病理状态
若五脏精气不能充盈,则形成虚证,故有“脏病多虚”。
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大多是胸腹腔中内部组织中空的囊状或管腔性脏器。
共同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六腑以传化水谷为主,饮食物必须不断地在六腑中传导变化,虚实更替,而不久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也。”
病理状态
若六腑传导失常,则水谷糟粕停滞其内而形成实证,故有“腑病多实”之说
奇恒之腑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总称。
《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
生理功能类似于五脏的贮藏精气作用,但其功能大多隶属于五脏,而且 除胆之外,均与脏腑无表里配属关系,也无经脉之络属。
骨,髓,脉不属于内脏,在中医理论中常与五脏结合讨论。
藏象学说的形成
形成标志
以《皇帝内经》的成书为标志。
形成基础
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
通过解剖观察建立了脏腑器官的概念,尽管最终建立起来的藏象学说不以脏腑器官的解剖形态为指归,但其理论构建却以这些初始解剖概念为起点。
解剖实践促进了人们对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肾主水液,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化糟粕,胆藏精汁等,都是以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根据“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原理,采用“司外揣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及“取象比类”的方法,通过对活的生命体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如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础上,观察到人体体表受寒时会出现鼻塞、喷嚏、咳嗽、声音嘶哑等呼吸道症状,从而推论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主音声等论点。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通过医疗实践来探索和反证机体的生理病理,是使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不断丰富充实,并发展成为具有指导临床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的重要依据。
例如
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治疗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产生了“以脏补脏”的治疗方法,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
用补肾填精的方法,能治疗生长发育障碍、生殖功能减退,及促进骨折愈合,反证肾有藏精,促进生长发育、生殖及主骨的功能。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的构建,经历了从实体向功能形态演化的过程。
气一元论
作为一种自然观,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源,它以无形之气的聚,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空”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的整体性,过程性和统一性。
阴阳学说
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运用阴阳的属性及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理论来研究事物的性质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学说
把自然界看做统一的整体系统,用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决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形态,而且也决定了其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以此哲学思想为指导构建藏象理论,势必强调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角度去研究脏腑的功能及其结构关系。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运用整体观察,察外知内,取象比类等方法构建的理论体系,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是整体观念在藏象学说中的体现。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物质代谢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表现
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系,气血的贯通连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隶属关系,构成五大功能系统。
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又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相互助长和制约,维持着整体生命活动。 ●在五大功能系统中,五脏藏蓄精气,主持气化,居于核心地位,六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奇恒之腑贮藏的精气也源于五脏。 ●五脏功能健旺,人体其他器官活动才能正常,身体才能强壮。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心理活动是由心主宰,而分属于五脏。情绪变化对应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共同维持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与外环境相通应,主要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的内脏,形体诸窍和心理活动都归属于五脏,以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来阐释人体内环境及其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重宏观思辨,轻微观研究
重脏腑功能,轻形态结构
详于对脏腑生理病理现象及其与脏腑组织之间的联系的分析,略于对具体形态结构的细微剖析。
历史条件的限制及思维方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