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01绪论
国际经济学第一章,详细的总结了国际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国际经济理论的演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课程概述。
国际经济学上一学期思维导图,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01绪论
课程概述
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
贸易理论
贸易原因
贸易模式
贸易利益
贸易政策
价格信号
均衡状态
社会福利
国际金融
汇率决定
国际收支
宏观政策
课程衔接
联系
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贸易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金融理论基础:“国际金融”和“金融市场”课程的一些基本知识
区别
是经济学课程在国际问题领域的拓展和应用
用规范的经济学方法和语言阐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思想,是该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国际金融问题的经济学表达
课程目标
深刻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阐释经典理论
初步具备用规范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
参考教材
李坤望等主编《国际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宏主编《国际经济学》,商务出版社,2006年;
凯夫斯、弗兰克和琼斯《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克鲁格曼和奥博斯特菲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如何刻画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指本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不是单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而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的国家间的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的规模
国际贸易的结构与分类
国际贸易的地位
贸易伙伴与贸易格局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
殖民地与宗主之间的分工
世界大战与国际分工的调整
美国主导的战后贸易自由化
全球化与多级世界分工体系
国际经济理论的演进
古典贸易理论(18~19世纪末)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19世纪末)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HO模型的新古典化
新贸易理论(20世纪70年代)
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协议分工理论
异质性企业理论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上世纪80年代至今)
基于规模经济
基于不完全竞争
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的协同(上世纪8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
垂直专业化理论
异质性企业
国际价值链分工
国际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工具
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也称总体均衡。 是指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的所有交易环节共同实现均衡时的状态 产品市场(X;Y) 要素市场(K;L)
一般均衡的衡量标准
帕累托改进:在保证一方状况不恶化的情况下,改善另一方状况。
帕累托最优:所有帕累托改进都已完成时的状态 不再有交易的意愿(稳定性);不再有“改进”的可能(经济效率——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