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临床执医-医学微生物学-024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的诊断非常复杂,常用方法可分为形态学检查、病毒成分检测和血清学诊断。
目的:病史采集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步骤,要做到准确、完整,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及尊重患者隐私。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总结了 解剖特点、 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等。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介绍了概述、 解剖特点、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洽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十四、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 1 病毒感染的诊断
病毒感染的诊断非常复杂,常用方法可分为形态学检查、病毒成分检测和血清学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1.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含有高浓度病毒颗粒的样品,可直接应用电镜技术进行观察。对那些含低浓度病毒的样本,可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即先将标本与特异抗血清混合,使病毒颗粒凝聚,这样更便于在电镜下观察,可提高病毒的检出率和特异性。
2.光学显微镜检查
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于细胞的一定部位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二、病毒成分检测
1.病毒蛋白抗原检测
可采用免疫学标记技术直接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进行早期诊断。目前常用酶免疫测定(EIA)和免疫荧光测定(IFA)。
2.病毒核酸检测
(1)核酸扩增技术:
选择病毒保守区的特异片段作为扩增的靶基因,用特异引物扩增病毒特异序列,以诊断病毒性感染;也可选择病毒变异区的片段作为靶基因,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毒进行分型和突变的研究。目前PCR技术已发展到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的水平。
(2)核酸杂交技术:
常用于病毒检测的核酸杂交技术有:斑点杂交、原位杂交、DNA印迹和RNA印迹等。
(3)基因芯片技术:
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是对数以万计的DNA片段同时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该技术在病毒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基因测序技术:
因目前对已发现的病毒全基因测序已基本完成,故可将所检测的病毒进行特征性基因序列测定并与这些基因库的病毒标准序列进行比较,以达到诊断病毒感染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并不代表标本中或病变部位一定有活病毒。对未知基因序列的病毒及新病毒不能采用这些方法检测。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采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其原理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来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1.中和试验
病毒在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常用于检测病人血清中抗体的消长情况。中和抗体是作用于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同种不同型病毒间一般无交叉,特异性高,而且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长。中和抗体阳性不一定表示正在感染中,也可能因以前的隐性感染所致。因此,中和试验适用于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较少用于临床诊断。
2.血凝抑制试验(HI)
具有血凝素的病毒能凝集鸡、豚鼠和人等的红细胞,称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血凝抑制。其原理是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抑了病毒表面的血凝素与红细胞的结合。
3.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病毒感染机体后,特异性IgM抗体出现较早,检测病毒IgM抗体可辅助诊断急性病毒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 2 病毒感染的防治
一、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1.灭活疫苗:
通过理化方法将具有毒力的病毒灭活后制成灭活疫苗,这种疫苗失去了感染性但仍保留原病毒的抗原性。
2.减毒活疫苗:
通过毒力变异或人工选择培养将毒株变为减毒株或无毒株。
3.亚单位疫苗:
是指用病毒保护性抗原,如病毒包膜或衣壳的蛋白亚单位制成的不含有核酸、但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
4.基因工程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提取编码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插入载体,并导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5.重组载体疫苗:
是指将编码病毒抗原的基因转入到载体中制成的疫苗,痘苗病毒是常用的载体。
6.核酸疫苗: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DNA疫苗,是把编码病毒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宿主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二)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1.免疫球蛋白
主要是从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可用于对某些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此外,还有专门针对某一种特定病毒的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抗狂犬病的免疫球蛋白。
2.细胞免疫制剂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的细胞因子包括IFN、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等。主要用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病毒为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微生物,抗病毒药物必须进入细胞内才能作用于病毒,且必须对病毒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宿主细胞或机体无损伤。但病毒的复制过程与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过程相似,两者难以区分,故很难获得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目前,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是:①药物靶位均是病毒复制周期中的某一环节,故对不复制的潜伏感染病毒无效;②某些复制突变率高的病毒易产生耐药毒株。
临床执医 医学微生物学 024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