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淋巴瘤
本篇主要介绍了淋巴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与鉴别以及该病的治疗方法 可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及相关科普了解
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淋巴瘤(Lymphoma)
治疗
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
ABVD 为 HL 的首选化疗方案
HD 的 B 组症状、纵隔大肿块、属淋巴细胞消减型,分期 ll ~ IV 者,均应以化疗为主,必要时再局部放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惰性淋巴瘤
I 期和 Il 期的患者主张观察和等待的姑息治疗原则
Ill 期和 IV 期病人联合化疗可用 COP 方案或CHOP方案
侵袭性淋巴瘤
CHOP方案;R - CHOP 方案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主要依据病理
临床分期分组诊断
详细记录病史,全面体检,结合放射性核素扫描、B超、CT、MRI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淋巴结肿大疾病相区别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需和结核病、败血症、结缔组织病等鉴别
结外淋巴瘤需和相应器官的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象
常有轻或中等贫血,偶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骨髓被广泛浸润或发生脾功能亢进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象
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表现;如能找到 R - S 细胞,对诊断有帮助(活检阳性率高)
骨髓浸润大多由血源播散而来
血液和骨髓
白细胞数多正常,约20%NHL患者在晚期并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其他检查
可有多克隆球蛋白增多
可并发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
疾病活动期有血沉速度增加,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增高( LDH提示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
淋巴结肿大
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占60%~80%)
淋巴结外器官受累
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压迫症状
全身症状
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 伴盗汗、疲乏、消瘦、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
临床分期
l期
病变仅限于一个淋巴结区( I )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限受累( IE )
ll期
在膈肌同侧的两组或多组淋巴结受侵犯( I )或局灶性单个结外器官及其区域淋巴结受侵犯,伴或不伴横膈同侧其他淋巴结区域受侵犯( IlE )
lll期
横膈上下淋巴结区域同时受侵犯(lll),可伴有局灶性相关结外器官(lllE )、脾受侵犯( IllS )或两者均有( IllE + S )
lV期
弥漫性(多灶性)单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侵犯,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肿大,或孤立性结外器官受侵犯伴远处(非区域性)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分组:分为A、B两组;凡无以下症状者为A组,有以下症状之一者为B组:
不明原因发热大于38℃;盗汗;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
见于各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多
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易侵犯纵隔
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
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
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播散
更有结外侵犯倾向,以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为多
皮肤表现较霍奇金淋巴瘤为常见
病因病理
病因
病毒感染
Burkitt淋巴瘤﹣-EB病毒
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 l)
逆转录病毒 HTLV II--T 细胞皮肤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病)
宿主免疫功能
遗传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干燥综合征患者淋巴瘤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
病理学分类
霍奇金病(HD)
多形性、炎症浸润性背景上找到 R - S 细胞为特征
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边缘带淋巴瘤;皮肤 T 细胞淋巴瘤;外套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型淋巴瘤;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小肠 T 细胞性淋巴瘤(周围性 T 细胞淋巴瘤的特殊类型)
概述
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特点
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实体瘤形式生长,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部位,持续进展时可形成淋巴细胞白血病
流行病学
我国总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各国及日本;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