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第1章 绪论
2023西综-生理 第1章 绪论。参考书目:贺银成。 体液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60%
编辑于2023-01-04 15:02:01生理-第1章 绪论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体液
1)体液及其组成
体液:人体内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60%
组成
细胞内液(体液的2/3,占体重40%)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占体重20%)
组织液(3/4,占体重15%)
血浆(1/4,占体重5%)
淋巴液
脑脊液
2)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 “人体各部分体液彼此隔开又相互沟通”
①细胞膜
分隔/沟通:细胞内液和组织液
沟通方式
自由通过
经特殊蛋白质转移
两侧渗透压、静水压梯度驱使
②毛细血管壁
分隔/沟通:血浆和组织液
沟通方式
管壁两侧渗透压、静水压梯度
③血浆
是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
是各部分体液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2.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细胞外液
含各种盐(钠、氯、钾、钙、镁、碳酸氢盐等)
含细胞必需营养物质(如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还含有氧、二氧化碳及细胞代谢产
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胃内、肠道内、汗腺管内、尿道内、膀胱内的液体,因与外界环境连通,不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但不限于),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
2)生理意义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
稳态是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最主要)
1)定义
机体许多生理功能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完成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成分)
反射弧任何一个部分受损,反射活动将无法进行
2)特点
①是生理功能调节中最重要(傲视:最主要)的形式;
②反应迅速、起作用快、调节精准、持续时间短暂;
③神经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例
①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
②伤害刺激时肢体回撤动作、闭眼动作、角膜反射等
③肢体随意运动
④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属于神经调节,主要是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
2.体液调节
1)定义
机体的某些细胞所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进而影响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特殊化学物质 (由激素等化学物质传输调节信息)
由内分泌细胞、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
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物质(白介素、生长因子、组胺);
组织细胞代谢产物(CO2、NO、H+)
2)分类
①远距分泌调节
主要指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靶细胞
例:甲状腺激素分泌后由血液运送到全身组织,几乎调节所有细胞
②旁分泌调节
指不通过血液循环,而是直接进入周围组织液,经扩散到达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可视为局部性体液调节
例:胰高血糖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③自分泌调节
某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在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
例:胰岛素抑制B细胞自身分泌胰岛素的活动
④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内的一些神经细胞能合成激素,激素随神经轴突的轴浆流至末梢,进而释放入血
例:血管升压素
⑤神经-体液调节
某些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此时,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
接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的内分泌腺的活动
例
①胃液头期的分泌,胃壁细胞的泌酸活动
一方面,受神经系统直接调节;
另一方面,神经反射传出通路的分支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进而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
②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③寒冷环境,寒冷刺激沿上行神经传导通路进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TRH)-腺垂体(TSH)-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产生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3)特点
体液调节是一种较原始的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
其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面较广泛,调节方式相对稳定;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发育等)和自身稳态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例
①餐后血糖浓度调节
②抗利尿激素对尿量的调节
③女性月经周期正常进行
④正常人体生长发育过程
3.自身调节
1)定义
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不依赖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2)特点
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灵敏度较低;
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但对该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活动的功能调节仍具一定意义。
3)例
①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波动时,脑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可保持恒定(脑动脉对脑血流量的调节); ②肾动脉灌注压在70~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可保持相对稳定(肾动脉对肾血流量的调节)。
4.调节类型的判断
1)神经调节
指只有神经因素参与的反射活动;瞬间(快速)完成。
2)体液调节
指只有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活动缓慢完成。
3)神经-体液调节
指既神经因素参与,又有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
4)自身调节
指既无神经系统活动,又无体液因素参与的调节。
三、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在体内并不多见;(考纲不要求)
2.反馈控制系统
概述:反馈控制系统是由比较器、控制部分、受控部分组成的一个闭环系统。
1)负反馈控制系统
定义: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着与之前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负反馈;
意义: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维持稳态);人体内,大多数情况下为负反馈调节;
调定点:负反馈控制都有一定的调定点,其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临床上,调定点可被视为各生理指标正常范围的均数。
特点:滞后性、波动性、都有调定点。
2)正反馈控制系统
定义: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与其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展,称正反馈。
意义: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进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加速)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特点:通常对维持稳态不发挥作用;打破原先平衡状态,不能纠正偏差。
3)二者区别
3.前馈控制系统
概述:是一个开环控制系统
定义: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该自动控制形式称前馈;
特点
优点:反馈具有“滞后”“波动”的缺点,而前馈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
缺点:前馈控制有时会发生失误。
例:见到食物后引起唾液和胃酸分泌,却可能结果并未吃到食物,则唾液和胃酸的分泌为一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