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DCD8课
8D培训课程 1 2 3 8D 精神面对问题不可以各自为 面对问题应群策群力, 政、自我本位主义,否 互相帮助、相互提拔、 则将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如此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4 应用SPC ... 百度文库
编辑于2023-01-05 17:36:23 北京市净玲 3组 DCD第八课 说法规则
作为一个说法者,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心态?怎样为他人说法?其中包括四点
① 思惟说法之胜利
思惟说法究竟有哪些好处,能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
《道次第》整个建构都是以利益为基础。三士道就是建立在两种利益之上:一是现前利益,获得人天乐果 ;一是究竟利益,那就是成佛。佛陀只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让我们思惟法的殊胜利益,对法引起重视
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用没有染污的心行法布施,按经文义理如 实宣说佛法,是作为说法者应该具备的心态和认知
是故若诸邪妄说法,及染污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坏其大福利,故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重要 如果不能按经教原有的义理如实宣说,而是带着错误观念妄解佛法
以唯物论的观点批判佛教,佛法角度来说,这些都属于邪说、妄说
说法者发心不正,不是为了如实传播佛法,也不是为了真正利益众生,而是希望通过说法获得金钱、供养和名声。
以清净心说法能得到虚空般广大无边的福报,说法者的发心必须清净,一方面要如实弘扬如来正法,另一方面要想着利益众生
余未尝有一次不先修无常而后说法
在说法前先观修世间无常,生死无常,这样就会真切意识到佛法对众生的重要性
修无常观,意识到这一切是虚幻的,可以帮助我们去除由说法引起的贪著
若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两聚二十种胜利
如果说法时以清净心而说,不是为了恭敬、利养,不为利、衰、毁、誉、讥、称、苦、乐八风所动
如果不在乎这些利养,以清净心说法,就能生起双倍的二十种功德
第一是成就正念,由正见落实为正念 ; 第二是成就胜慧,因闻思和说法成就智慧 第三是成就觉慧,指思惟的智慧 ; 第四是成就坚固,使正见、正念和智慧得到巩固 ; 第五是成就智慧,这是指加行道的智慧 ; 第六是随顺证达出世间智慧,即根本智 ; 第七是贪欲微劣,贪欲越来越少 ; 第八是嗔恚微劣,嗔恚心的力量越来越弱 ; 第九是愚痴微劣,愚痴心越来越弱 ; 第十是魔不得便,以正确发心说法,魔也没办法找你麻烦。十一是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佛经常关照你,加持你 ; 十二是诸非人等为之守护,天龙八部经常在暗中保护你,这是最有力的保险 ; 十三是诸天助成威德,天人也赞叹你,协助你 ; 十四是怨敌不能加害,冤家敌人想要害你,没办法得逞 ; 十五是诸亲爱人永不乖离,因为你的动机清净而纯正,身边的菩提眷属就不会离开你 ;十六是言教威重,说法有分量,有威力 ; 十七是其人当得无怖畏,说法时理直气壮,没有无谓的担心 ; 十八是得多喜悦,以清净心说法,当下就是欢喜的 ; 十九是智者称赞,受到有智慧的人称赞 ; 二十是所行法施,是所堪念,所行的法布施会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力量
一俗人以无量布施,若说一四句偈,其功德尤为殊胜,说四句偈所得到的功德,远远超过在家人用无量珍宝布施的功德
② 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
对大师和法恭敬承事。在佛教中,大师通常是指佛陀,其他人都不宜称为大师
“佛中转法轮,在灵鹫峰说《般若》了义经时,自敷法座。”
佛陀曾三转法轮,分别是初转、中转、三转
初转说《阿含》,中转说《般若经》,三转说《解深密经》及如来藏这一系经典
佛陀当年在灵鹫山中转法轮,说《般若》了义经典时,曾经自己铺设法座,表示对法的尊重。
了义,即最高、最究竟的经典
在汉传佛教的判教中,把般若判为通教。所谓通教,指通前通后,通化三机,是大乘佛教的基础
只有具备空性见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学如来藏,或契入华严境界
可见,法者犹是诸佛恭敬之田。故当念法与大师之功德及恩惠,生起恭敬。
因为诸佛也是由法而生,通过依法修行,才有诸佛的成就。作为说法者,自然要尊重法,对法生起恭敬心
藏传佛教有很多好规矩,比如对法的尊重,拿到法宝就在头上顶戴一下,值得学习。 藏传佛教重视对佛和法的恭敬,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汉传可能是受禅宗影响,不太在乎形式。
忆念佛陀对众生的恩惠,忆念法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忆念的过程中,佛 和法在内心的分量就会越来越重,我们的心行也会逐渐与此相应,最终成就佛 和法的功德。
③ 以何意乐及加行而说
【说法之意乐】
意乐。”首先是意乐,用什么样的心态说法
“如《海慧请问经》中说 :住五种想,谓自作医师,法如药物,视听者如 病人,视如来是正士,愿法久住。
首先是把自己观想为医生,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 第二是把法观想为治病的药物。 第三是把闻法者当作病人看待,对他生起纯粹的悲悯之心。 第四是以如来作为自己的楷模和行为标准。 第五是通过我们的发心和行愿,令正法久住。
“此五想之外,并于眷属修慈心。”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眷属,对他们生起慈心,当有这样一种观想后,慈悲心自然就能生起
“更须断除恐人胜己之嫉妒。
尽管闻法者要视师如佛,但并不是意味着,说法者真的已经达到佛的境界。作为说法者,特别需要断除嫉妒心
“及推后之懈怠,与数数宣说之疲厌。
同时还要避免说法时的懈怠,或是因为经常说而感到厌倦。如果出现这些情绪,需要通过不断发心,用菩提心来化解
“扬己之长、彰他之短、于法生吝、希求衣食财物等过。”
在说法时,如果纯粹出于名利心而自赞毁他,说自己了不起,说别人不行,在菩萨戒中就属于犯戒
有些人舍不得把自己理解的法如实告诉他人,或是为了衣食和名 闻利养而说法,这些都是我们要避免的过失
我们在学法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心,并让这种发心成为串习,未来 才能成为清净的说法者,一心为利益众生而说。
“当作是思惟 :为自他得成佛故,以今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为我安乐资具。”
我们要思惟,我就是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说法
清净心说法获得的福德智慧,就是对我最好的报酬
意乐是说心态和思 想准备
【说法之加行】
”加行,就是说法者应该怎么做。
“须澡浴清净,著鲜洁衣。”
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说法,要衣冠整齐,身心清净,这是表示对法的恭敬。
因为恭敬本身就是帮助我们获得清净心的重要增上缘
清净的加行可以为我们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于清净悦意之处敷设法座。”
要在清净庄严的地方敷设法座
进入这个氛围,就容易有清净心,安住闻法。
“坐已,诵降魔咒。”
说法会有各种障缘
佛经中有四种魔,即烦恼魔、死魔、五蕴魔、天魔。
“魔”,是指所有对我们说法、闻法、修行构成障碍的因素
“法会方圆百由旬内,魔不能侵。纵有窜入,亦不能作障碍。此《海慧问经》中所说。”
通过诵降魔咒,或是《心经》《大悲咒》《楞严咒》之后,魔就不能入侵,从而减少障缘。纵然有个别魔进入法会现场,也不能构成障碍。
真正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学,这个观想本身也有强大的力量,能消除一切障缘
“既诵咒已,舒颜悦色。
诵完经咒之后要放松,以欢喜心,和颜悦色地说法
“具足定义、支分、譬喻、理由、教证而为宣说。
说法是有次第的,先要解释名相的定义,然后条理分明地对各部分进行阐述,可以借助各种比喻,说明它的理由,并且引经据典地宣说
④ 观机而说
观机,就是观察听者根机
但说法的目的是解决对方的问题,所以要观察众生的根机
就像医生一样,要看对方得的是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
“如《戒经》云 :不请不当说。谓不启请,不应宣说也。”
如果对方没有启请,就不能为他说法。这么做是为了尊重法
在比丘戒的百众学中,关于说法的威仪有很多规定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人持剑不应为说法,人持矛不能为说法,不得为骑乘者说法,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等。对方拿着兵器,不能给他说法 ;对方骑在马上而你站在底下,不能给他说法对方坐着而你站着,不能给他说法 ;对方躺着而你坐着,不能给他说法。
因为闻法者对法有恭敬心的时候,法才能对他产生作用
“虽然启请,亦当观其根器。若知是器,虽未劝请,亦可为说。此《三昧 王经》所言也。诸余威仪,如律广明。
作为说法者,应该观察对方的根器。有的人根器非常好,你看到他确实是法器, 但还不懂得要请法。
完结时共作轨则
是每次讲经结束后,不论说者还是听者都应该做的事
“于说听之诸善根,当发普贤行等净愿印定之。”
说法和听法能形成善的力量,根植在我们内心,给未来生命带来巨大的福德。
应该怎么使用这些善根和福德?
回向和发心有关
发心是我们开始做每件事的动机,
回向则是事情圆满后,根据当初的发心,对所做功德进行确认
生命有许多指向,我们的每个念头和妄想,都代表生命的指向
如果没有将所修功德回向菩提资粮,只是轮回中的福报而已
把修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能如是作,则每说听一次,决定能生经中所说之诸胜利。” 说者能得到两聚二十种功德,听者能得到断烦恼、开智慧的效果
“且依此说听要规,先时所集轻人贱法一切罪障,悉得消灭,亦能遮止新造诸恶。
在没有闻思《道次第》前,我们可能造下许多轻视人或法的罪业, 比如对佛陀、佛法或说法师不以为然。
通过如法地说听和回向,这些罪业将得到对治,同时避免未来造下轻人贱法的罪业
“昔诸善士皆注重此事,而本论前代传承诸师尤加虔诚。
过去的大德非常重视说法和听法的轨则,重视回向。《道次第》的传 承祖师,对说听轨则和回向尤其重视。
“倘于此节未获定见,心未转动,则任广说何种深法,如致本尊变魔,即彼妙法亦成烦恼助伴,事例实亦多矣,可谓从初一错至十五。 1.如果对闻法和说法的轨则没有获得定解,没有深信不疑,闻法者觉得用什么心态听都无所谓,不当作一回事,说法者也不能按本论的要求去做,或不重视回向。 2.修学佛法是为了开智慧、断烦恼,如果定位不正确,将此作为获得名闻利养的工具,善法就会变成恶法,成为烦恼、我慢、我执的增上缘 3.如果我们不是以正确的发心来闻法、说法,从开头就错了,最后将一错到底。因为你闻法的动机不对,就不可能在佛法中得到受用。
“诸具慧者,于此说听规律,勉励以学,当知此于诸教授中最为殊胜前导。 1.有智慧、有慧根、有一定抉择能力的人,对《道次第》所说的闻法和说法的轨则,必须认真对待。 2.这是学习所有法门应该具备的基础
听者和说者的轨则,直接关系到佛法能不能健康传播,关系到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间。对个人来说,则关系到能不能如实接受佛法,关系到佛法能否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
我们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恭敬、清净、正直、虔诚和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听闻佛法。习惯很重要。修行不是一下子修起来的,所有的心行训练都是在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