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阅读小记1
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经这本小书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经典常谈》阅读小记2的思维导图,内容有 仓颉造字说、识字教育,喜欢的可以点个赞收藏一下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思维导图,整理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说文解字》第一
仓颉造字说
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出于文字统一的需要,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为统一文字做预备。
发展
《荀子·解蔽篇》“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专一的意思)也”。
此时,“仓颉造字说”尚未凝成定型
近人观点:“仓颉”音近“商契(商民族的祖宗)”,暗示文字起源于夏商之间。
“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彼时并未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称,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此是后人加添的枝叶。
识字教育
秦以前
字体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
秦统一六国后
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便多了。
识字书籍
《史籀篇》:相传为最古的字书,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已佚
李斯作《仓颉篇》七章
赵高作《爰历篇》六章
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
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的需要,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出自于《史籀篇》。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
西汉时字书存留史游的《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与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
《急就篇》是通俗的字书,所收约三千三百字,1.供教授学童用;2.供民众检阅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划时代的字书,共计九千字,除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指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
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不同于秦代及西汉的字书
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帮助我们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
价值: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古文字
甲骨文
又称卜辞,是盘庚以后的商代文字。甲骨文是“契”的。
金文
铜器的铭文,铜器中钟鼎最是重器,所以又称钟鼎文。用于记事,多为两周的文字,是“铸”的
还有《说文》中所谓“古文”,还有籀文
造字与用字(“六书”)
象形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字的源头。“文”是“错画”的意思,“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
如:日、月
指事
如:上、下、刃
会意
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形声
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
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共有的“小”的意义,正是从“戋”而来
造字的条例
转注
即“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声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
假借
本无其字,只是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令、长等
用字的条例
书体的演变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小篆——隶书(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员看的)——草书——楷书(真书)——行书
汉隶:隶书的标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
章草: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
今草:字字连书,改为敛笔,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草书
正书:隶书去了挑笔,起于魏代,晋唐之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不同于正书的拘,也有别于草书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