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记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思维导图,整理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2-20 23:52:05 江苏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基本特点: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语文课程要聚焦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等概括性强、迁移价值高、发展性好的核心目标,不应是一般学科知识。(2)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不应是抽象的学习。(3)积累与建构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不应是其他人。(4)核心素养综合体现在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不应是孤立的。
课程理念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参见《语文学习》推文《郑桂华: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结构与实施》
“人类的解决之道,一是对学习内容进行精选和抽象,比如我国传统的语文经验中,《昭明文选》《龙文鞭影》走的就是精选之路,《古文关键》《古文笔法百篇》走的就是抽象之路;二是细分,将时间、学习内容排成序列,分而教之,以课程化求效率,比如元代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是专业化,设立教育场所——学校,由专职人员传授知识。”
围绕语文教育的许多争论,都和社会生活与课程设置思路的矛盾有关。主要表现:(1)人类知识呈爆炸性增长,以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帮助学生获得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养成正确价值观变得更加重要。(2)信息技术带来传播方式革命,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信息的不确定性都大大增加,从权威文本中获得知识、依靠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渐渐失效,而学会收集、选择与处理信息,学会自主探究变得更加重要。(3)社会生活内容日趋多样、复杂,且充满变化,生活方式也变得多元,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成功观念也有所调整,能处理复杂问题、同他人良好交流与合作、平衡身心发展、追求精神生活及个性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4)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生活内容更迭加快带来的文化传承问题,跨文化交流增多带来的文化认同问题,也给国家层面的语文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20世纪末以来以建构主义、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的发展,也证明了自主学习、多维关联、学习策略建构在学习中的意义。
以单纯掌握知识为目的,以单篇课文、单课时为学习单位,抽象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语文课程难以适应现今的教育要求。促使其向注重整合、强调实践、培养人发展人的方向转变,而这正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所追求的。
对比:罗日叶等人提出的“情境族”概念
“情境族”定义:所谓“情境族,就是一组彼此相近的情境”,借此可学习“解决某一类问题”。
二者异同:(同)在整合资源、基于问题、学生主体等方面的要求十分接近。(异)1.罗日叶强调情境族的一组情境应该相似,并指向同一种能力,因而各个情境族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而任务群之间则有多种关系。2.罗日叶的情境族是从学习对象的角度表述,而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表述。
整体设想:“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学习任务群的设置,需要在概括性和具体性之间寻找平衡。”
具体做法是:(1)减少学习任务群总数量。主要是省去了内容相对专业和复杂的专题研讨类任务群,使学习内容更集中,基础性也更突出。(2)统一表述角度。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6个任务群,其切分依据和命名角度,都从典型的学习情境、满足某个方面的学习需求入手,这也大大减少了内容交叉与重叠的可能。(3)对学习任务群的内在关系作了整体架构。
“6个任务群分作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级,每个任务群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不同任务群又形成照应;每个任务群都跨越各个学段,但在不同学段都各有侧重,构成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关联的立体系统。”
学习任务群数量减少、概括性提高,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单个学习任务群涵盖范围广、表述笼统,如若不作细分,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便不易操作。针对这一点,新课标采用了这些措施:(1)明确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定位;(2)针对义务教育的四个学段,纵向区分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分别列出每个学段的学习要点;(3)每个任务群后附有较为详细的“教学提示”,例如列举了“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等专题,提高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操作性。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要点
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
解决“任务化”或“情境化”问题,将一般语文认知活动变成语言实践活动
一项学习任务还要通过另外的检验,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课程的育人需要。“学习任务群一定要超过学生现有水平,但又是学生能达到的”,如果任务设计只考虑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便很容易误入儿童中心陷阱;如果只考虑学生“应思应想”,也容易进入专家课程的误区。
典型学习任务的主要特征:(1)学习任务应具备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等基本要素;(2)语文学科的学习任务应接近社会语言实践活动;(3)一个学习任务应该指向核心素养培养;(4)学习任务应以学情、课程目标为参照。它们可分别称为要素标准、情境标准、价值标准及适切度标准。
学习任务群的组织策略
“学程设计”可作为其突破口。按照学程设计设想,一个任务群可以设计若干个相对独立并有选择性的学程,一个学程也可以跨越不同任务群或连接课内外。在教学实施中,有的学程可由学生集体完成,有的则由小组合作或学生独立完成,形成一种有主有次、有分有合的语文课程学习时序。——《郑桂华: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结构与实施》
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跨学科间的联系
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如:整本书阅读教学
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革
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其他三者的基础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总目标
学段要求(7-9年级)
识字与写字
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书写习惯良好,在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阅读与鉴赏
默读要求: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较熟练运用略读&浏览
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及作用
语境义,对应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书后知识补白部分
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常见文学体裁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能区分不同的问题,并有自己的阅读思考与体验
诵读与积累经典古诗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整本书阅读: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经验,丰富精神世界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赏析其表达效果);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丰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表达与交流
得体交流。耐心倾听,正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可对应八上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
多角度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力求有创意
根据写作要求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的详略主次,文从字顺。运用联想与想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遵循不同表达方式的写作要求,表述清晰。2.信息的提取与概括;3.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扩写与改写;4.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
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对应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文本内容概括,新闻单元的新闻内容概括&拟写新闻标题
对文本的改写与扩写,对应诗歌的现代文再创作,如七年级《天上的街市》的改写,亦如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
具体的写作要求:注重写作的各个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自我作文修改;写作心得的交流与作文的互评互改
梳理与探究
对学过的字词句篇的梳理与反思,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跨媒介阅读与运用
对应“课程理念”中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小组探究学习
专题研讨与资料的查找引用
课程实施
教学建议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
评价原则
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
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
学生主体、个体差异、多方评价,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
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
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评价量表的使用
作业评价建议
关注作业设计
阶段性评价建议
灵活选择评价手段,合理设计评价工具
应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
学业水平考试
命题原则
坚持素养立意
坚持依标命题
坚持科学规范
命题规划
明确规定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命题要求
应以情境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问题或任务设计可以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综合型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充分展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题干设计应规范
教材编写建议
校本课程教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
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
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
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
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
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描述
识字与写字,依据情境、借助工具书,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语言表达,条理清晰,观点鲜明;专注倾听,复述与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
文本阅读,把握不同体裁的文本特征,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
写作:多角度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围绕主题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综合性学习:确立活动主题,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学会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能多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整合相关信息,撰写活动总结
课程内容
主题与载体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邓稼先》
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重构教学单元,需要重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互动”[2],特别是要处理好单篇与单元的关系。单元整体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主题,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每一个单篇在单元中的价值,明确每一个单篇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使每一个单篇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注意避免单篇教学各自为战,按照分析型教学的模式,讲深讲透,面面俱到,造成子系统膨胀。
学习任务群
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提出“以生活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提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大主题,以学习主题统领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更有利于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教育功能;提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突出学习任务的载体功能,以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统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
基础型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发展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拓展型
整本书阅读
“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 ”,“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跨学科学习
单元设计要突出“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合理安排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