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
《可能性的艺术》这本书,就是要把形形色色的国家纳入我们的视野,建立一个尽可能丰富完整参照系,以此定位和理解各国的政治制度,最后从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编辑于2023-01-19 10:51:19 四川省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
序言
什么是比较政治学?
一种研究的视野,把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
把形形色色的国家纳入我们的视野,建立一个尽可能丰富的、完整的参照系,以此来定位现实,进行比较
全球视野
如何进行比较
参考国家
北欧「丹麦」
「联合国幸福指数」长期前三名
非洲「布隆迪」
「联合国幸福指数」长期垫底
坐标系
政体是否民主→横轴
国家能力是否强大→纵轴
政治
和平的「爆发」
1500—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
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战争是常态,和平是例外
但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和平是常态,战争才是例外
国际格局与个体发展
国际格局对于个体的影响
一个出生在当代布隆迪的人,无论如何具有创新精神,也很难成为比尔·盖茨
一个出生在当代丹麦的人,无论本性如何邪恶,也很难成为一场集体屠杀中的刽子手
格局变化
「二战」后自由霸权逐渐崛起
「历史上的每一种国际秩序都对应着其中最强大国家的观念与利益,而当权力转移到观念与利益不同的国家时,国际秩序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下」自由霸权难以为继
东西方的实力产生变化
经济
经济全球化
赢家
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人阶级,发达国家资产阶级CEO,白领
输家
发达国家蓝领工人阶级
现在世界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而是各国的全球主义者站在一起,与四面八方的民族主义者之间的矛盾
经济变化带来的思想变化
赢家 → 政府强势干预是常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
全球化竞争也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竞争
输家 → 市场自由贸易遇到了不公平竞争
劳工状况来说,中国民工拼命干活、一天上班十几个小时、住十几个人一间的宿舍、一年到头回家一次、把孩子扔在农村做留守儿童……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他们特别热爱劳动吗?还是因为在资方面前,他们太弱势,没有谈判能力?而这种权力不对称是否公正、是否值得效仿?
文化
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有文化传播就会有文化反弹
人不仅仅是理性的动物,也是认同的动物, 他者越有可能吞没「我们」, 就越需要强化甚至想象集体的「我们」来抵御他者
新文化运动
伊斯兰极端主义
文化反弹也开始出现在西方世界
担心中国模式的扩散
担心西方世界的伊斯兰化
全球化带来移民融合问题
单元文化:丹麦/瑞典
「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经济发展、社会平等,高税收、高福利
因为彼此文化、语言、宗教接近,才产生了深厚的社会信任, 使得人们愿意交出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扶助那些穷困潦倒者
2015年,16.8%人口来自海外,预计到2050年穆斯林将占瑞典人口的21% 30年后是21%,100年、200年后呢?
一旦社会「二元化」,人们不再把彼此看作兄弟姐妹, 他们还愿不愿意交同样高的税收、进行同样程度的财富转移,就变成一个问号了
多元文化:美国/加拿大
美国是花了200多年的时间展开民族融合过程,期间多次引发显著的政治和文化冲突
移民的速度和融合的速度可能成反比——移民的速度越快,融合得就越慢。 为什么?因为一个族群越是大规模、快速地进入他国,往往就越没有必要融入周边的环境。
政治转型
民主化的历程
第一波民主化
兴起
时间:19世纪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家:西方欧美国家——英、美、法等
标志:陆续进入民主或准民主体制
衰退
时间:一战~二战
国家:部分资本主义国家
标志:魏玛共和国崩溃、日本法西斯的崛起、西班牙内战等
第二波民主化
兴起
时间:二战后
国家:西方的部分卫星国——南欧、拉美、殖民解放国家
标志:拉丁美洲民主化j浪潮
衰退
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国家:大量发展中国家
第三波民主化
兴起:1974年4月25日零时25分 葡萄牙军事政变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规模和速度可以说令人瞠目结舌
全球政体变化趋势图
民主转型历史
总结
民主转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在当代的转型国家中,有2/5左右经历过民主崩溃但同时它也意味着,3/5的国家并没有经历民主崩溃。即使是那2/5经历民主崩溃的国家,不少也重新民主化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此之多的国家在如此短的时期内,走向民主的沉淀,这是非同寻常的。
法国:法国大革命
成功之处
含有大量街头运动力量,不在是少数精英的自上而下改良
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全方面的革命
失败原因
「不自由的民主」
它具有民主的外壳:它承认普选权,追求政治平等,热衷于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这是它与传统威权体制不同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通过民主途径产生的执政者又限制政治自由,以民主的名义打压反对派,压缩政治选项,从而取消民主政体的实验性特质
埃及:阿拉伯之春
成功之处
摧毁了阿拉伯地区的众多威权政府,成立了阿拉伯第一个民主政权
失败原因
「裂痕动员」
阿拉伯首个民选政府→穆尔西仅仅当选一年即被推翻了
在2012年总统选举的最后一轮投票中,穆尔西的票数是51.7%,而其对手的票数是48.7%。两个数字的接近程度,正说明埃及社会的巨大裂痕。
我们似乎假定了所有的民众构成一个整体,似乎只要推翻了独裁者,民众就会手牵着手建设民主。遗憾的是,民众从来不是一个整体,他们是多元的,甚至是两极化的
在政治动员的过程中,这种多元性可能反而会变得清晰,甚至可能强化,而当社会撕裂到达一个水火不容的程度,民主就走向崩溃
南非:民主转型软着陆
背景
种族仇恨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治安堪忧
世界上基尼指数最高的地方,贫富悬殊
结果
突破社会裂痕的诅咒,实现平稳转型
1994年转型以来,它建立并维系了民主政体,没有发生埃及式的民主崩溃,更没有发生利比亚、叙利亚式的内战
成功之处
曼德拉对待选举失败者的宽容
失败者德克勒克没有暴力反抗
南非的转型软着陆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奇迹,或许就在于胜利方和失败方同时守住了政治的底线
印度:民主没有解决国家的治理问题
虽然制度上是民主的,但是社会压迫(种姓制度)常常比政府压迫更限制国家治理的展开
伊拉克:政治强人≠国家治理发展好
转型路线
用铁腕人物(萨达姆)→搞定派系斗争→实现国家良好的治理与发展
结果
自萨达姆正式上台以来,伊拉克人从一场战争走向另一场战争、一个冲突走向另一个冲突,生活在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中
失败原因
不是所有的铁腕人物都是李光耀。 事实上,每一个李光耀可能都对应着一个或甚至多个萨达姆
真正的救世方案,不是某个政治强人的铁血政策,而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不论民族、教派、阶层、党派,真正理解“和而不同”之道,艰难地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哪怕是所仇恨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国家建构
什么是国家?
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
国家能力的构建方式
成功案例
战争
战争推动政治结构「中央集权化」
当战争还比较温和时,封建的政治结构还能支撑战争的展开, 但是当战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对国家进行“中央集权改造”才能打赢战争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一:常备军建设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二:中央财税机制
打仗要钱,在税收有限的情况下,各路人马不得不进行金融创新,于是有了债券,有了汇票,有了抵押贷款,有了中央银行。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三:行政体系
战争不仅仅需要士兵、税收、武器、粮食、情报、运输等,而且需要组织和调配这一切的官僚机构。越激烈、越密集的战争,就越需要建立高效的官僚机构
文官制
特点
细密的政治经纬线
官僚制强大的向心力关系是维持古代中国长期维持着大一统的关键。
细密对中国古代官僚制最好的概括。古代中国政府的超级动员能力、财政能力、维稳能力,就是从这个细密的官僚体制当中来。
在同时期的欧洲君主为组织几千人马而焦头烂额时,唐朝通过府兵制可以集结40万~80万士兵。钱穆先生谈到唐代的时候感慨:“1000多年前,全国户口就调查得很清楚了,而且还依照各家经济情况分成了9个等级,那是何等的细密。
文人当政
皇权寻求与读书人结盟,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没有自己的军事基础,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没有自己的宗教基础,所以对皇权不构成真正有力的威胁,恰恰可以成为王权最安全的盟友
只有联合「文」才能抑武、抑财、抑商、抑教
优点
文官制大大强化了古代中国的国家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深厚的传统。 王朝可以亡,政治文明却不会亡;国家可以改名换姓,但是国家主义却可以生生不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亲身经历着强大文官制带来的很多优势,比如前面讲到的,中国基建的神速、疫情防控的高效、治安状况的良好等
缺陷
对「读书做官」的过度推崇,在历史上也长期抑制了中国社会其他维度的发展,工商业的萎靡、科技的落后、军事战斗力的萎缩等,都与此相关。所以,古代中国早期虽然秩序没有那么稳固,但是相对生机勃勃,越到后期就越暮气沉沉。
缺乏民意约束的巨型官僚体系未必是好事。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之频繁、之浩大、之惨烈,在世界历史上都非常罕见。每到改朝换代,动辄数百万人口甚至上千万人口灭绝,不得不说与官民力量极其不对称所积累的社会矛盾紧密相关。
社会运动
特点
把中央集权视为洪水猛兽,处处对之进行提防
通过社会压力给政府赋权,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但被一个更强大的社会和市场环绕
失败案例
阿富汗
过去40余年,阿富汗尝试过君主立宪、威权共和、极左政权、神权政治、美式民主以及无政府,可以说神农尝百草,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政体,但是,在所有这些政体实验中,国家建构全都失败了。
失败因素
多山地形
多山的地形使得中央集权式政府难以形成,造就了部落主义的政治传统
地缘位置
大国对冲的地缘位置使得内战往往成为大国代理战争,战争难以打出胜负,暴力垄断格局难以形成
宗教极端主义
苏联入侵激起的宗教狂热主义,毒化了阿富汗的文化土壤,使世俗政治力量难以建立
民族结构
多民族国家的结构,又使得各方政治力量难以就权力分配的方案达成共识
政治文化
为什么会发生制度变迁
观念驱动的变革
韩国电影
《辩护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本来唯利是图的税务律师,因为一个朋友的儿子被刑讯逼供,最终走上了“反抗者”的道路。《出租车司机》里的那个司机,《1987》里那个清纯的女学生,《华丽的假期》里面的女护士……也都是本来完全不关心政治,但是,因为不堪忍受国家暴力而加入抗争。 所以到运动的最后阶段,无论是1980年的光州,还是1987年的首尔,都是倾城出动了。大妈大婶给陌生人做饭送饭,司机们免费给伤员当志愿者,加油站让所有出租车免费加油,护士们跑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救死扶伤……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非常令人动容。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当司机们、厨师们、清洁工们、教师们、白领们……都成为“异议分子”,这个国家还怎么运转?所以,全民抗争会无限提高旧制度运转的成本
《华丽的假期》《辩护人》→ 1980年的光州事件
《1987》
1987年1月14日,首尔大学学生朴钟哲的死,进一步促发了韩国社会的民主抗争
大学生是韩国转型运动的核心推动力, 韩国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观念驱动的变革
韩国的民主运动不是1987年才开始的,甚至不是1980年光州事件后才开始的。 可以说,它断断续续进行了30年。从1960年的419运动,到1972年抗议独裁的“维新宪法”,到1980年的5月抗争,直到1987年的全民抗争,这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充满艰难险阻,无数大学生被开除、被殴打、被抓捕甚至被判死刑。仅1980—1987年,就有12万多名大学生被开除学籍,到1986年还在押的3000多个政治犯中,85%是学生。 为了进行劳工维权,数千名大学生假扮工人进入工厂,组织工会,一旦被发现被抓,新一波的大学生又跟上,这叫“排队入狱”。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有大量民众被殴打、被射杀的镜头,学生被刑讯逼供的情节。所以,韩国人的民主真的是他们用几代人的血与泪争取来的。
观念改变是一个不断扩散的过程
最开始只是学生,但是慢慢地,随着政府暴力的变本加厉
普通的中产阶级、白领、劳工阶层乃至街头的大妈大婶都开始加入
体制内的人开始动摇→艰难的挣扎和变化
在《1987》里,公诉人拒绝给火化尸体签字,因为这个学生的死因过于可疑;在《辩护人》里,一个士兵成为扭转案情的最关键证人;在《华丽的假期》里,退伍前军官成为反抗武装的领袖。旧制度的螺丝钉一个一个开始松动,整个机器就无法再运转了。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很多体制内人物艰难的挣扎和变化过程,所以,鸡蛋怎么可能战胜高墙?因为高墙也是由人组成的。他们也有在读大学、中学的子女,在当律师或者记者的同学,在工厂参与劳工运动的亲友……当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变迁,这个观念会发生一个“上渗”的效应,软化坚硬的高墙。
抗争过程已经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韩国精神」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韩国会有那么多反映转型故事的电影出来,而这些电影在韩国会如此受欢迎,因为这个抗争过程已经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成为“韩国精神”的一部分。这种几代人添砖加瓦构建出来的民主,和那种短平快的转型是不同的。比如阿拉伯之春,之前阿拉伯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民主运动,2011年星星之火突然燎原,表面上看埃及、也门、利比亚很快在一两年内就举行了选举,然而,来得快的胜利往往去得也快,没有观念的广泛变迁作为转型的基础,制度即使变迁也可能很快倒退。 而韩国不同,共同浇灌出来的民主大树,每个人都很珍惜。说实话,在看这几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电影对历史过于简化了,黑白过于分明了。比如,其实韩国学生运动后期有不少暴力行为,但是电影对此几乎完全没有反映,而电影里的坏人也非常脸谱化,似乎是一群丧心病狂的疯子。不过,这些电影可能本来就不仅仅是要讲历史,而是要塑造一个民族的图腾。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神话,韩国人的民主抗争,成了他们的民族神话。
观念从何而来?
启蒙运动
所谓启蒙,未必是把一个外来的什么思想塞到我们的脑子里,而是用一盏灯把本来就是我们心灵深处里的东西给照亮而已。 或许电影里的学生和教授读过启蒙思想家的作品,但是,里面的律师、司机、加油站老板、护士、狱警……哪读过什么卢梭、洛克,他们只是知道,刑讯逼供是不对的,文字狱是不对的,拿着警棍四处打人是不对的,死人不让报道是不对的……这些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让他们慢慢意识到,除非权力结构改变,这些不对是不能被系统纠正的。 到最后,我发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民主稳固的观念基础
案例→泰国:现代史政变最多的国家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来,泰国已经发生过21次政变,其中13次是成功的政变。也就是说,平均4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政变。
反复政变的原因
泰国民众的政治激情过于热衷造成一个无解的政治对峙
泰国的政治对决大幕拉开。黄衫军的主要构成是城市精英阶层,而且媒体、法官、军队甚至王室大体而言都站在他们这边,阵容非常强大。但黄衫军有一个弱点,而这个弱点在民主社会中恰恰是致命的——人数。毕竟,红衫军的核心成员是农民,而农民占泰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所以,红衫军什么都占劣势,但是他们人多势众。 民主的两种逻辑在泰国这里打成了死结:一种是选票逻辑,就是多数说了算;另一种则是街头逻辑,谁呐喊的嗓门大,谁说了算。在选票逻辑下,红衫军是赢家;在街头逻辑下,黄衫军是赢家——毕竟,黄衫军生活在大城市,更容易动员起来占领街头。 过度的政治热情使得泰国的政治制度化变得极其困难。黄衫军与红衫军对峙的那些年,泰国民众简直可以说陷入了政治高烧状态。年轻人去占领机场、堵高速公路也就罢了,连农村老太太都成群结伙地赶到首都,声援抗议队伍。有个细节就体现了这种政治激情的程度:在一场红衫军的抗议中,组织者决定把抗议者的鲜血洒到政府门口,以示他们视死如归的心情。结果数千人排队去献血,尽管只是一人一小管血,但最后足足收集了1000升血,全都哗哗地倒在了政府门口。
结论
民主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
是参与精神、服从意识以及政治冷淡这三种东西之间的混合体。换句话说,民主文化未必是一种纯粹的“参与文化”,而是一种“混合文化”。
成熟的民主政治,其民众不但政治参与意识很强,他们的规则意识、政治边界意识也相对较强,而后面这两个元素常常被忽略。
泰国人对政治参与极有热情,但是缺乏一种对规则的服从意识来平衡。在这一点上,黄衫军阵营尤其明显。民主选举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愿赌服输的事情,而黄衫军的表现却像个一输棋就掀翻棋盘的棋手。2006年,他们以他信家族企业变卖过程腐败为由,要求他下台,但是相关委员会的调查并没有找到交易过程中的硬伤。 2016年的退欧公投,几乎是恰好一半人支持退欧,一半人反对退欧,双方可以说势均力敌、水火不容,但是,当公投结果出来后,哪怕退欧派的优势非常微弱(51.9%比48.1%),留欧派是否诉诸了无穷的政治运动去推翻这个结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没有。哪怕后来一度有民调显示,一部分“退欧派”其实后悔了,导致双方比例有所反转,但是公投结果就是公投结果,不能随便取消和抵赖。
权力如何制造「暴民」
「平庸之恶」→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艾希曼似乎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执行了一些命令”的人,却是一个漫长迫害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链条中,就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而言,他们都没有杀人。 角色A,只是负责登记犹太人的信息;角色B,只是依法没收了犹太人的财产;角色C,只是负责把犹太人送上火车;角色D,只是集中营的保安……甚至,角色Z,可能什么也没有干,只是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把头转了过去。 但是,如果这些艾希曼们能够跳出自己的身份碎片、跳出“此时此刻”,从一个更高、更大的图景去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会发现,是的,“我”,作为一个个体,的确没有杀人,但是“我们”,作为一个集体,却杀了无数人。
「暴民」的生产机制
暴力/高压
在系统的政治杀戮或迫害中,暴力的普遍化甚至仪式化往往是关键一步→让人产生恐惧
利益
恐惧只能制造沉默,而利益诱惑则能造就积极分子
意识形态
几乎所有的政治迫害,都会有一个将其迫害正当化的意识形态话语。 穆加贝在津巴布韦推行所谓“快速土改”时,任何反对他的人都被视为“新殖民主义者”。在袭击平民的恐怖主义者眼中,他们是捍卫神圣宗教、反抗世界霸权的“圣战”战士。 在缅甸军方针对罗兴亚人的种族清洗中,罗兴亚人则被说成是恐怖主义暴徒。 在卢旺达屠杀中,胡图族将被杀害的图西族称为蛀空国家的“蟑螂”。 当萨达姆针对库尔德平民使用化学武器时,他宣称库尔德人是分裂祖国的罪人。
恐惧让人沉默,利益让人积极,意识形态则令人狂热
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可学习的观点
政治文化差异真实存在
有些文化重视秩序超过自由,有些文化则重视自由超过秩序;有些文化认为主权比人权重要,有些文化则认为人权比主权重要;有些文化更重视平等,有些文化更重视效率;等等。我在清华大学工作,如果我问我的学生怎么看待“港独”“台独”,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但是我记得在英国工作的时候,我也问过N个我的英国学生,如果苏格兰独立,你怎么看?结果他们大部分都表示,他们想独立就独立呗,慢走不送。
世界观念地图
政治文化差异可能引发冲突
文化冲突越来越表现为各文明圈、各国内部的“文化内战”,而不是不同文明圈之间的斗争。这当然不是说各大“历史文明圈”之间没有重大的政治文化差异,而是说在目前和可见的将来,“历史文明圈”并非文化冲突的主要组织者。
政治经济
智利:皮诺切特
背景
政变上台的军事强人
自由化经济改革
皮诺切特上台后,逆转了阿连德政府的极左经济政策,重用了一批被称为“芝加哥小子”的经济学家,启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也就是降低关税、解除进出口审批制度、削减政府开支、私有化、去管制化等,而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智利的经济起飞。
1989年 政治转型
1988年,或许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自信,或许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局势的变化,皮诺切特居然同意了就其去留问题接受公投。 结果,令皮诺切特大跌眼镜的是,智利民众并没有对他任下的经济发展感恩戴德,而是以56%对44%的比例选择让他下台。面对国内外舆论压力,皮诺切特咬咬牙接受了公投结果。 1989年,智利举行了近20年来第一次自由选举,皮诺切特下台,基督教民主党上台,智利自此走上政治转型道路。
智利转型之后的经济表现
智利最大幅度的经济发展,是在1989年转型之后
智利经济在1990年左右才开始甩开拉美的平均水平,一路上扬成为拉美世界的佼佼者
转型成功
智利转型以来,经济从拉美的中下游水平一路上升到名列前茅,贫困率从46%降到3.7%
委内瑞拉:查韦斯
背景
左翼民粹主义者
「21世纪社会主义」蓝图
经济上扶弱济贫、打击豪强,政治上推动基层民主、打击官僚,外交上,查韦斯则是个不畏强权的“反美斗士”
转型的崩溃
委内瑞拉经济危机2014年后出现,问题肯定完全出在他的继任者马杜罗。这种说法其实不对。 查韦斯那一套“左手取钱、右手撒钱”的经济模式之所以搞得下去,是因为他在***间,刚好赶上国际油价的大幅上升。 1999年他刚上台时,油价是20美元左右一桶,到2013年他去世时,爬升至110美元左右,最高峰期甚至到达过170美元左右。 继任者马杜罗却没有这个运气,他一上台,国际油价就开始节节下跌,从110美元左右跌到现在的40美元上下。倒霉的马杜罗,接过了查韦斯办得如火如荼的盛宴,却发现冰箱里已经开始弹尽粮绝。
转型失败
委内瑞拉走到今天,不是源自“坏人”的贪婪腐败,而恰恰是源自“好人”的道德激情。当正义感变得不容置疑,当平等成为唯一的宗教,恶的大门也可以被善的手指敲开。历史上,无数通往悲剧的道路由斩钉截铁的道德激情所铺陈,恶只是意外的结果,而不是最初的动因。
1999年查韦斯上台之际,它的人均购买力GDP在拉美顶端,但是20年后的今天,委内瑞拉经济成为一片废墟,贫困率高达90%
贫富悬殊问题
米兰诺维奇:阶层与出生地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
美国最穷的5%的人口,和印度最富的5%的人口的收入重合,也就是说,印度最富的5%的人口,平均收入和美国最穷的5%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差不多。喀麦隆顶部5%的人口,和德国最穷的5%的人口重合;英国最穷的人和津巴布韦最富的人,有8%的重合度;等等。所以说,富国的穷人对于本国的富人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穷国的穷人来说,又是相当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