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下肢骨、关节损伤
•本导图讲的是关于 外科——下肢骨关节损伤这章的考点和重点,对于要参加医考(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考试)的同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您想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相信我,本导图将会是您不错的选择!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编辑于2023-01-29 13:55:3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甲状腺过度活跃引发的疾病。 ·然患者常出现手抖、失眠、容易疲劳等情况,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这种病症既可能由甲状腺自身失控引起,也可能与其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需要专业检查才能确定原因。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 •妊娠期患有梅毒还可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梅毒。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甲状腺过度活跃引发的疾病。 ·然患者常出现手抖、失眠、容易疲劳等情况,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这种病症既可能由甲状腺自身失控引起,也可能与其他免疫系统问题有关,需要专业检查才能确定原因。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谢谢❤️。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病症,具有反复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为特征。 •通常症状为患者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会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或头晕,可能伴有眼震、恶心及呕吐,发病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本病危害性极大,病变几乎可累及人体所有组织器官。 •妊娠期患有梅毒还可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产和新生儿梅毒。 •制图不易,望您欢喜❤️。
下肢骨、关节损伤
股骨颈骨折
1、应用解剖
(2) 成人股骨头的血液供应
股骨头的血供
旋股内、外侧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小凹动脉
旋股内侧动脉
分为骺外侧动脉千骺端上侧动脉、干骺端下侧动脉
骺外侧动脉
供应股骨头2/3~4/5区域,是股骨头最主要供血来源
(1) 股骨颈易发生骨折的原因
股骨矩
在重力传导时,力线并不沿股骨颈中心线传导,而是沿股骨小转子、股骨颈内缘传导,称股骨矩
颈千角
股骨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形成颈角颈干角改变可使力的传导发生改变,故易骨折
前倾角
矢状面上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的纵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股骨颈有向前的角,称前倾角
2、股骨颈骨折的分类
(1)按骨折线的部位分
股骨头下骨折
股骨头下骨折
股骨颈基底骨折
骨折线
位于股骨头下
股骨颈中部,斜形
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
损伤
旋股内外侧A
股骨干发出 滋养A升支
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合 成的动脉环提供血供
并发症
最易缺血坏死
可导致股骨头坏死
骨折易愈合
(2)按X表现分内收骨折、外展骨折
内收骨折
外展骨折
Pauwels角
>50°
<30°
稳定性
骨折面接触较少,易再移位 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面接触多,不易再移位 属于稳定性骨折
Pauwels角是指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
>50°内收型,不稳定-我的内人; <30°外展型,稳定性-外面有小三
(典型例题)
3、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表现
外伤史
中老年人有摔倒受伤史
症状
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若为稳定性骨折,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可行走
体征
患肢外旋45°~60°,髋部肿胩瘀斑,局部压痛 患肢短缩——Bryant(布赖恩特)三角底边 (BC)缩短 大转子向上移位——大转子超过Nclaton(内拉东)线
髋关节后脱位——患肢缩短、髋关节屈曲、内收 髋关节前脱位——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4.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全身情况差不宜手术——年龄过大,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 稳定性骨折无需手术——无明显移位、外展型、嵌入型
方法
24H内能完成手术者——穿防旋鞋 24H内不能完成手术——胫骨结节牵引或皮牵引1,1/11-1/17
3个月后
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
6个月后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拄拐或改为借助助行器练习行走
(2) 手术治疗
适应证
不稳定性骨折——内收型骨折、有移位的骨折 >65岁的股骨头下型骨折 青少年的股骨颈骨折——为了达到解剖学复位 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
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率低,尽量采用此法(空芯拉力螺纹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失败,固定不可靠,陈旧性 人工关节置换——65岁以上的股骨头下型骨折,已坏死
(3)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股骨颈骨折
稳定型
骨牵引或皮牵引+防旋鞋
不稳定型
年龄<65岁
手术
闭合复位;开放复位
年龄>65岁
心脏好
人工髋
心脏不好
骨牵引或皮牵引+防旋鞋
(典型例题)
股骨转子间骨折
1、应用解剖与病因
解剖
股骨上端上外侧为大转子,下内侧为小转子。在大转子、小转子及转子间均为松质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
病因
好发与中老年骨质疏松病人,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2、分型——Tronzo-Evans分类法
分型
临床特点
稳定性
占比
Ⅰ型
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
稳定
11.1%
Ⅱ型
小转子骨折,轻度移位,可获得稳定的复位
稳定
17.4%
Ⅲ型
小转子粉碎性骨折,不能获得稳定的复位
不稳定
45.1 %
IV型
Ⅲ型骨折+大转子骨折
不稳定
20.1%
V型
逆转子间骨折,因内收肌牵引,存在移位倾向
不稳定
6.3%
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 型最多见
3、临床表现
症状
受伤后,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胜、瘀斑,下肢不能活动
体征
转子间压痛,下肢外旋90°,有轴向叩击痛,下肢短缩
4、诊断与鉴别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分类
Garden分I ~ IV
Tronzo-Evans分为I ~ V型
外伤
有外伤史
有外伤史
症状
髋部疼痛、下肢不能活动
髋部疼痛、下肢不能活动
体征
髋部局部压痛、轴向叩击痛
转子区瘀斑、下肢不能活动
下肢
缩短
缩短
外旋
患肢外旋45~60°
患肢外旋90°
5、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有手术禁忌证者,可采用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外展位骨牵引。多见于老年人,近年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切开复位内固定 动力髋螺钉固定、Gamma钉、Ender 钉内固定
股骨干骨折( 仅执医 )
1、股骨干骨折的分类
上1/3骨折
近折端——髂腰肌、臂中小肌、外旋肌牵拉,向前外移位 远折端——内收肌牵拉——向内、后方移位
中1/3骨折
由于内收肌群牵拉,使骨折向外成角
下1/3骨折
近折端——股前、外、 内的肌牵引——向前上移位 远折端——腓肠肌牵拉、肢体重力作用,向后方移位 可损伤膕动脉、胭静脉、胫神经、腓总神经
2、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受伤后出现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 骨擦音
合并症
股骨千下1/3骨折可损伤膕动脉、胭静脉、胫神经、腓总神经
确诊
X线正侧位片
3、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稳定性股骨千骨折,软组织条件差者
成人
Braun、Thomas架胫骨结节、股骨髁上牵引8~10W
≥3岁儿童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皮肤牵引 较小的成角畸形、2cm以以内重叠,可逐渐代偿
< 3岁小儿
垂直悬吊牵引
新生儿
将伤肢用绷带固定于胸腹部,2周后拆除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①同一肢体有多处骨折;②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③老年骨折不宜长期卧床;④污染较经的开放性骨折
手术方法
成人股骨干骨折——多采用钢板、带锁髓内钉固定 儿童股骨干骨折——多采用弹性钉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仅执医)
1临床表现
外伤
膝部外伤史
症状
局部疼痛、膝关节肿账、下肢不能负重
体征
活动受限——膝关节主动、 被动活动受限 局部触痛——胫骨近端和膝关节局部触痛 合并伤——神经、血管,尤其胭动脉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
2、治疗
治疗目的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韧带的完整性及膝关节活动范围
无移位者
下肢石膏托固定4~6周,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有移位者
为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必须坚持解剖复位、坚强固定 有骨缺损时,应植骨填充,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
胫腓骨骨折
1、解剖概要
胫骨
胫骨干横切面上1/3呈三棱形,在中、下1/3交界处变成四边形在三棱形和四边形交界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整个胫骨均位于皮下,骨折端易穿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
胫骨上端与下端关节面是相互平行的,若骨折对位对线不良使关节面失去平衡,改变了关节受力面,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腓骨
腓骨不产生单独运动,但可承受1/6的负重
2、常见并发症
骨折类型
并发症
发病机制
胫骨上1/3骨折
下肢缺血坏死
胫后动脉受损,下肢缺血坏死
胫骨中1/3骨折
骨筋膜室综合征
小腿的肌筋膜与胫骨、腓骨和胫腓 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
胫骨下1/3骨折
延迟愈合
从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进入骨 内的营养动脉受损;1/3无肌附着
腓骨颈骨折
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由膕窝后、外侧斜向下外 方,经腓骨颈进入腓骨长、短肌
3、治疗
无移位的胫腓骨千骨折
石膏固定
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形 胫腓骨骨折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不稳定的胫腓骨千双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指征:
①手法复位失败
②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双段骨折
③污染不重,受伤时间较短的开放性骨折
单纯胫骨千骨折
多无明显移位,可用石膏固定10~12周
单纯腓骨千骨折
无需特殊治疗,可用石膏固定3~4周
踝部骨折
1、解剖概要
解剖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体构成 在跖屈位时,距骨体与踝穴的间隙增大,活动度增大 使踝关节相对不稳定,因此踝关节在跖屈位容易发生损伤
病因
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大多数是在踝跖屈扭伤时
2、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史
踝部受伤后肿账明显,瘀斑,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障碍
体检
在骨折处扪及局限性压痛
X线片
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
3、治疗
治疗 原则
踝关节结构复杂,暴力作用的机制及骨折类型也较多样 先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后则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无移位
无移位的和无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单纯内踝或外踝骨折 踝关节内翻(内踝骨折) 或外翻(外踝骨折)位石膏固定
有移位
有移位的内踝或外踝单纯骨折,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分离
下胫腓联合分离,先手法复位,失败后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部扭伤
1、解剖概要
踝关节关节囊纤维层增厚形成韧带,主要有三组
内侧副韧带
最坚强的韧带,可防止踝关节外翻 损伤后将出现踝关节侧方不稳定
外侧副韧带
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损伤后踝关节各方向不稳定
下胫腓韧带
有两条,分别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胫骨、腓 骨紧紧地连接在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
2、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踝关节疼痛、肿账、皮下瘀斑,活动踝关节疼痛加重
体征
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 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外翻时疼痛加重
X线
在加压情况下的极度内翻位行踝关节正位×线摄片 可发现外侧关节间隙显著增宽,或在侧位片上发现距骨向前 半脱位,多为外侧副韧带完全损伤 踝关节正、侧位摄片可发现撕脱骨折
3、治疗
急性损伤
应立即冷敷,以减少局部出血及肿胩程度 48小时后可局部理疗,促进组织愈合
外侧副韧
踝关节背屈90°位,极度内翻位(内侧副韧带损伤) 或外翻位(外侧副韧带损伤)石膏固定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