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影像诊断学——骨关节感染
第四版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九章第七节骨关节感染,包含化脓性骨关节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关节结核、四肢长骨结核)。
编辑于2023-02-01 15:18:54 湖南骨关节感染(化脓性骨关节炎)
概念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关节炎:为细菌感染滑膜而引起的关节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
多由金葡菌引起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最多见
附近软组织或关节化脓性病变直接蔓延
开放骨折或火器伤将细菌直接带入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临床
多见于儿童,2~10岁。突然发病,高热、寒战、患肢疼痛。局部皮肤灼热。血液白细胞数增高。
可侵犯任何骨,多见于长骨
病理
细菌(经滋养动脉)→骨髓(停留)→长骨干骺端的松质骨内
细菌毒力低、机体抵抗力强和及时治疗,可痊愈
机体抵抗力弱,病灶蔓延发展,呈三种趋势。 血供障碍可见骨质坏死
1||| 感染直接向髓腔方向蔓延,脓肿直接破入髓腔
2||| 病灶向外扩展,突破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 (可经哈弗斯管系统再进入髓腔,亦可穿过骨膜形成软组织脓肿、瘘管)
3||| 干骺端位于关节囊内时,感染就能穿通皮质进入关节内。 (骨骺软骨板有阻止感染蔓延的能力,感染可沿着骺软骨蔓延,造成骨骺分离)
10天后修复:坏死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
影像学表现
X线
1||| 软组织改变
发病两周内主要为软组织肿胀
肌肉间的间隙模糊或消失
皮下组织与肌肉间的分界不清
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硬或网状影
2||| 骨质破坏
3||| 死骨形成
4||| 骨膜增生
两周以后出现这些改变
总之,骨质改变以破坏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和死骨。 在破坏周围有硬化现象。
CT
更易早期发现病变,易发现骨内小的侵蚀和骨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脓肿形成。 难以发现薄层骨膜反应!!!
MRI
在确定骨髓炎和软组织感染方面占优势
T1WI骨质破坏为低或中等信号 T2WI对确定脓肿很有价值: 病灶的液体呈高信号,死骨呈低信号,周围软组织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
恶性骨肿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能得到及时充分治疗的结果
细菌毒力低或身体抵抗力好,发病为慢性过程。形成慢性硬化性骨髓炎、骨脓肿
影像学表现
1||| 骨质破坏
2||| 骨质增生硬化
3||| 骨膜增生,骨包壳形成
4||| 死骨
慢性硬化性骨髓炎
临床
又称Garre病。为局限性骨髓炎,低毒力骨感染,表现为骨质硬化。
少见
好发于长骨骨干,发病常与外伤有关,挫伤后骨膜出血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症状轻微
影像学表现
1||| 骨质增生硬化
2||| 骨膜增生
3||| 髓腔变窄
4||| 轻微骨质破坏
鉴别诊断
骨样骨瘤
硬化型骨肉瘤
慢性骨脓肿
临床
多见于儿童 ,青年。
以胫骨上端、股骨下端、肱骨下端干骺区常见。症状轻微
为相对静止的局限性感染病灶
影像学表现
1||| 圆形、椭圆形骨质骨质破坏,边缘整齐,周围有硬化带
2||| 很少有死骨
3||| 无骨膜反应
化脓性关节炎
病因
致病菌:金葡菌及溶血性链球菌
细菌来源
血行感染
附近软组织或骨髓炎的蔓延
外伤或穿刺直接感染
临床表现
年龄:儿童和婴儿多见
部位:髋关节、膝关节多见
症状:发病急、发烧、局部红肿热痛
化验:WBC升高
病理表现
滑膜——炎性浸润,增生的血管翳形成
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平、间隙变窄
骨性关节面——破坏
结果——纤维化,骨化
影像学表现
1||| 关节囊肿胀、积液,间隙宽,骨质疏松
2||| 关节间隙变窄
3||| 承重处关节面破坏
4||| 死骨
5||| 严重破坏可致病理性脱位,骨骺分离
6||| 关节周围钙化
7||| 不同病因的相应改变(手术、穿通伤、蔓延等)
8||| 愈合期可见修复性增生硬化,骨性强直
9||| CT、MRI检查,病变显示早
化脓性脊椎炎
较少见,约占骨髓炎的2~4%。多发生于成人。腰椎多见
分类
脊椎骨髓炎:以椎体病变为主
椎间盘炎:以椎间盘受累为主
临床
发病急,症状明显,有寒战、高热,背部剧痛。若形成椎管内脓肿可引起神经痛或截瘫。
椎间盘炎可以起病急骤,也可以缓慢,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白细胞计数升高
影像学表现
X线
1||| 椎体骨质破坏:始于椎体终板下
2||| 椎间隙变窄:逐渐
3||| 椎旁脓肿:小
4||| 骨质增生硬化:骨桥
5||| 椎体骨性融合
CT
比X线更清除显示椎体终板的骨质破坏及软组织变化
MRI
显示病变最敏感,能清晰显示炎症组织及脓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显示骨质破坏不如CT,显示骨质硬化、骨赘和骨桥形成不如X线平片
骨关节感染(骨关节结核)
概述
临床
95%以上继发于肺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脊椎结核发生率最高,约占50.9%;其次为关节结核;其他部位结核少见
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到骨或关节,易停留在血管丰富的骨松质和负重大、活动较多的关节(如髋、膝)滑膜内而发病
病理
干酪性坏死型
特点: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病变突破骨皮质时,在相邻软组织内形成脓肿,局部无红肿热痛, 被称为”冷脓肿“
增生型
少见,以形成结核性肉芽肿为主,无明显的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X线征象
骨质破坏
骨质疏松
局部软组织肿胀
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及死骨较少见
发病年龄、部位、病理性质和病变过程的不同,其X线可有较大的差异
脊柱结核
临床
最常见的骨结核病,约占50%,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 70%——30岁之前; 36.5%——20~29岁
46.1%——腰椎 发病顺序:腰椎>胸椎>胸腰段>腰骶部>颈椎
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
病因:血行感染
影像学表现
X线
骨质破坏
1||| 中心型
多见于胸椎,椎体内骨质破坏,边缘不清,小死骨,椎体塌陷
2||| 边缘型(椎间型)
腰椎多见,椎体的前缘、上或下缘局部首先破坏,再向椎体和椎间盘侵蚀蔓延, 椎间隙变窄为其特征之一
3||| 韧带下型(椎旁型)
胸椎多见,病变在前纵韧带下扩展,椎体前缘骨质破坏,椎间盘完整 (PPT可累及多个椎体及椎间盘)
4||| 附件型
较少见,以脊椎附件破坏为主,累及关节突时常跨越关节
均可产生冷脓肿,死骨较少见
椎间隙变窄或消失
后突畸形
冷脓肿
腰大肌脓肿、胸椎椎旁脓肿、颈椎结核咽后壁脓肿
死骨:少见
CT
能更清楚显示骨质破坏
可更容易和更多发现死骨
平扫结合增强可帮助了解脓肿位置及大小,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显示椎管内受累情况
MRI
早期诊断
可发现早期的椎体内炎性水肿 T1WI呈现均匀的较低信号,少数呈混杂信号; T2WI 呈现混杂高信号,部分病例呈均匀高信号
可清晰显示脊椎结核沿前纵韧带下蔓延的特点 椎旁软组织和肉芽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
鉴别诊断
化脓性脊椎炎
单椎或双椎,进展快,增生硬化明显,骨赘或骨桥形成
脊柱转移瘤
椎弓根破坏
椎体压缩骨折
外伤史,椎体楔形变,椎间隙不窄
关节结核
临床
多见于儿童,多累及一个持重的大关节,以髋关节和膝关节多见。
按发病部分分
骨型
先为骨骺、干骺端结核,后蔓延至关节,侵犯滑膜及关节软骨
多见
滑膜型
结核杆菌先侵犯滑膜,较晚才破坏关节软骨及骨端
晚期,关节组织和骨质均有明显改变时,则无法分型,此时称为全关节结核
发病缓慢,症状轻微。
病理
渗出、增生、变性、坏死
影像学表现
X线
骨型关节结核
以髋、肘常见。
平片表现为在骨骺与干骺结核的基础上,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骨质破坏及关节间隙不对称狭窄等,容易诊断。
滑膜型关节结核
以膝、踝关节常见。
早期表现为关节囊和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宽,邻关节骨质疏松。 病变发展,在关节非承重面出现虫蚀骨质破坏,且关节上下骨端多对称受累。 晚期,肉芽组织增生,病变修复,关节面及破坏边缘变清晰并可出现硬化; 严重病例,病变愈合后产生关节强直,且多为纤维性强直。
CT
骨型关节结核的骨质破坏改变与骨骺、干骺结核相同
滑膜型在CT上可清晰显示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和周围软组织肿胀
MRI
信号变化能全面显示关节结核的病理改变:关节腔积液,滑膜肿胀充血,结核肉芽肿,软骨及软骨下骨破坏,关节周围的冷性脓肿
鉴别诊断
化脓性关节炎
起病急,进展快,承重面骨破坏,增生硬化,骨性强直
类风湿性关节炎
累及多个关节,间隙变窄出现早,且均匀
骨结核
四肢长骨结核
临床
好发于骨骺与干骺端,骨干罕见。
多见于股骨上端,尺骨近端,桡骨远端,其次为胫骨上端、肱骨远端及股骨下端。
发病初期邻近关节活动受限,局部肿胀
影像学表现
中心型
位于骨骺干骺端内
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沙砾状死骨、无明显骨质增生及骨膜反应
边缘型
多见于骺板愈合后的骺端,特别是长骨的骨突处。
骨质破坏,边缘硬化,软组织肿胀
鉴别诊断
骨囊肿
好发于骨干和干骺端的中心,圆形,边缘清晰,无死骨,无骨膜反应,易病理骨折
软骨母细胞瘤
好发于青少年,骨骺区,囊状破坏,边缘硬化,可见钙化
短管骨骨干结核
结核性指(趾)骨炎或骨气臌
临床
好发于儿童(5岁以下),部位主要在掌骨、跖骨、指骨、趾骨的骨干,常为多发。
患骨肿胀,症状轻微,病变早期为骨质破坏,随病变进展,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称“骨气臌”
影像学表现
双侧发病,累及多指和多骨
软组织肿胀
骨质疏松
骨质破坏
圆形、卵圆形或多房性,边界清晰
少见死骨
轻度硬化
骨膜增生或骨皮质增厚
鉴别诊断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
偏心性、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斑点状钙化,条状骨嵴,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