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第一章 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绪论,包括: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基内容、主要特点。 自己总结的知识导图,理清知识点!希望我可以和大家一起努力!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思维导图,包括:中医学的成熟与昌盛、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医学的创新趋势。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思维导图,包括:背景、两宋时期医政设施的进步、古医籍的整理、方书的成就、本草学成就。
中国医学史—第四章思维导图,包括: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综合性医著的编撰、中外医药交流医学教育、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章 绪论
中医学发展历程
先秦两汉时期
特点
四部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内容
《黄帝内经》
贡献&成就
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
建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
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
在疾病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
设专篇讨论医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
评价
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黄帝八十一难经》
作者
秦越人扁鹊
贡献
发挥“寸口脉诊”
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补充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
《伤寒杂病论》
张机,张仲景,东汉末年
成书
共269篇,称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
112篇,以六经辨证论外感热病
《金匮要略》
262篇,以腑脏辨证论内伤杂病
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
创立了对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针
《神农本草经》
简称
《本草经》《本经》
成就
最早用三品分类法将365种药物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3类
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的确立奠定基础
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为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魏晋隋唐时期
承前启后
五个第一部
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代王叔和~《脉经》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临床急症著作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宋金元时期
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南宋陈言陈无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将病因分为三类
外因
内因
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
综合汇通,深化发展
温补学派
张介宾张景岳
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防病的重要性
赵献可赵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本,注重命门之火在养身防病的重要意义
温病学派
明代吴有性吴又可
首次提出”戾气“,著《温疫论》
温病四大家
书籍 (6)
中药学著作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医学全书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中医学类书
清代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代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
发展瘀血理论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
中基内容
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思维
阐释人的生理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人的病理
病因
病机
养生防治
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概念
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形神一体观
精气神一体观
称为人之三宝
精
血
津液
病机变化的整体性
诊断防治
养生康复
因人制宜
人与自然环境
季节气候
因时制宜
昼夜时辰
地理环境
因地制宜
人与社会环境
辨证论治
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析病证症
症
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述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
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要辨这四个得出来证
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病
疾病的简称,是指疾病的全过程
过程
辨证
论治
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诊治疾病
原则
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不同
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因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辨证&辨病
辨病
确诊疾病
确定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