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e.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宋金元医学)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思维导图,包括:背景、两宋时期医政设施的进步、古医籍的整理、方书的成就、本草学成就。
编辑于2023-02-04 22:49:30 山西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宋金元医学)
背景
儒医
读书人从事到医学队伍中来,在宋代成为一种显著社会现象,代表人物有许叔微,朱肱等人,这是宋元之际医学发展的人才基础
两宋时期医政设施的进步
改进医事管理
翰林医官院
宋初设立,元丰5年即1082年,改称翰林医馆局,专职医药行政,掌医之政令,包括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
宋代主要医疗,保健,慈善机构
安济坊
保寿粹和馆
养济院
福田院
慈幼局
漏泽园
北宋政府设立,是用于安葬无名尸体和家贫无葬地者的公共墓地,起到了净化社会环境,防止疫病传播的作用
病囚院
开设国家药局
太医局熟药所 熟药所
1076年宋政府在京都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所以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又称买药所。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值得肯定,推广了局方,流行了成药;药局管理制度可供后世借鉴,南宋时改称为“太平惠民局”
与王安石变法有关,采取轮值制度售卖药物
发展医学教育
三舍法
宋代在医学教育中使用的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方法,是一种升降级制度
古医籍的整理
校正医书局
宋政府于公元1057年设立,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如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人,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陆续刊行,对古医籍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研究
成无己对伤寒学的贡献
《伤寒明理论》
开创方论的先河
《注解伤寒论》
用各种经典解释伤寒论(以经解经)
其他《伤寒论》的研究著作
只需对的上人,选择啊啊
《伤寒类证活人书》
朱肱
《注解伤寒百证歌》
许叔微
《伤寒总病论》
庞安时
《伤寒微旨论》
韩祇和
方书的成就
官修方书
《太平圣惠方》
载方1.6万首
《圣济总录》
收方2万多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方788首
私刻方书
《普济本事方》
许书微著,载300余方
《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陈言,陈无择著,载方1050首
《济生方》
严用和,载方400首
本草学成就
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
翰林医官刘翰,马志等9人
《嘉佑本草》
掌禹锡,林亿等人
《本草图经》
苏颂
私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作者
唐慎微,字审元,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学术成就
收录药物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
记载了秋石这种性激素,最早在《抱朴子》中记载,《苏沈良方》中也记载了
原文照录,详述药物功效,主治,炮制
随文附图
附方3000多首,收方论1000多条,开“方药对照”之先河
评价
李时珍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攻也
李约瑟
比15和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现在
学术价值功迈官修,是宋代本草学最高成就得代表
《本草衍义》
作者
寇宗奭(是)
主要内容
在药物鉴别方面成就突出并提出了气味新说
气味新说:出自于《本草衍义》,寒凉温热是药性,酸苦甘辛咸是药味,香臭腥臊是药气
《饮膳正要》
作者
忽思慧
特点
饮食卫生和食疗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元医学争鸣
总概
概要
河间学派开山~刘完素
其人
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别号宗真子,世人尊称刘河间,金章宗曾赐号高尚先生,为寒凉派
其术
学术思想
学术主张
火热论
指出火热致病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
立论依据
六气皆从火化
指出六气中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同时认为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寒,燥的原因之一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五志为怒,喜,悲,思,恐。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治疗特点
清热通利,善用寒凉
代表著作
《宣明论方》
《素问玄机原病式》
《内经运气要旨论》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
其人
字洁古,金代人
其医学思想具有独到之处,被其弟子李杲,王好古继承,形成“易水学派”,与当时兴起的河间学派并立,争鸣于金元时期北方医学界
其术
学术思想
发展脏腑辨证论,在继承前人脏腑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重视脾胃,善用“补气”“补血”治疗脾土虚弱
代表著作
《医学启源》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珍珠囊》
攻邪派代表~张从正
其人
字子和,号戴人,金代人,为攻邪派
其术
学术思想
倡导“攻邪论”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具体内容为在攻邪扶正关系上以攻邪为主;在补泻关系上以泻为主。
治病因素记述为三邪分类,并对汗,吐,下的运用有独到见解,扩大了汗,下,吐三法的范围
代表著作
《儒门事亲》
补土派代表~李杲
其人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人,曾拜张元素为师,尽得其学成为一代名医,为补土派
其术
李杲以脾胃立论,阐述内伤热病,独创新论,自成一家,发展了内伤疾病的病机与治法,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学术思想
学术主张
脾胃论
立论依据
脾胃生理功能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病病因
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
临证实践(治疗特点)
注重升发脾阳,创甘温除热法,善补三焦元气,以补脾胃为要
用药特点
遵循易水学派用药之说,主张依据主要脉证制方用药,还提出了时,经,病,药四禁的用药规律
代表著作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东垣试效方》
滋阴派代表~朱震亨
其人
字彦修,元代人,后人尊称朱丹溪,为刘完素三传弟子,旁通他学,为滋阴派
其术
学术思想
学术主张
相火论
用相火之常与相火之变来阐述生理与病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倡导滋阴降火
对杂病论治颇多发挥
多用气,血,痰,郁来论治
气
临证多从气血不足来论治
血
多从阴虚火旺立论
痰
百病多由痰化生
郁
提出六郁
代表著作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评价
金元之际,医学家尊古但不拘泥于古,总结前人经验,在医疗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不同学术观点,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开创了中医学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典范
临证各科得成就
病因学的成就
《三因方》
三因学说
出自《三因方》,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分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金刃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
诊断学的成就
脉诊
特点
宋元时期,重视诊断经验的总结和脉学文献的研究,脉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博返约”,重在掌握脉学的纲要
《崔氏脉诀》
作者
崔嘉彦
成书时间
南宋
特点
由博返约的代表之作
《察病指南》
作者
施发
成书时间
南宋
特点
以图示脉
舌诊
《熬氏伤寒金镜录》
作者
杜本
成书时间
元代
特点
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小儿望指纹诊法
解剖学的成就
《欧希范五脏图》
吴简
《存真图》
杨介
法医学的成就
五代(朝代)的《疑狱集》
《洗冤集录》
作者
宋慈
成书时间
南宋
成就
1. 对某些尸体现象有明确认识
2. 提出自缢,勒死,溺死
3. 鉴别了焚死和焚尸
评价
集宋以前外表尸体检验经验之大成的著作,被历代奉为听讼诀狱圭皋(意思就是成为标书啦)之作
针灸学的成就
一项创造发明
针灸铜人
1027年翰林医官王惟一,奉命主持铸造两具针灸铜人,用于针灸的教学和考试。堪称为实物教学法的创举
明代政府仿制的针灸铜人较为接近宋天圣铜人原貌
四部针灸著作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作者
王惟一
时间
宋代
成就
图文并茂
记载腧穴657个
腧穴分部排列,兼顾十二经排序
《针灸资生经》
作者
王执中
成就
附图46幅
明确“同身寸”取穴法
因证配穴
集宋之前灸法之大成
《十四经发挥》
作者
滑寿
成就
提出任脉和督脉,一前一后并都有专穴
绘图示意腧穴和十二经走向,交汇等
《备急灸法》
作者
闻人耆(起)年
评价
第一部灸法专著
一种针法流派
子午流注针法
最早在《灵枢》中已有记述
代表著作
何若愚
《子午流注针经》
《流注指微赋》
窦默
《标幽赋》
《流注指要赋》
内科学的成就
宋代设有“风科(就是内科)”
区分了“真风(外风)”和“类风(内风)”
张锐的《鸡峰普济方》~水肿病
董汲的《脚气治法总要》
外科学的成就
《卫济宝书》
最早使用“癌”字(指的是深部脓肿,不是现在的癌)
《仁斋直指方论》
将癌描述为“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藏深,穿孔透里....”
《外科精要》
作者
陈自明
时间
南宋
特点
标志着外科,伤科的确立,辨证施治
《外科精义》
作者
齐德之
时间
元
特点
总结了宋元之际外科领域的新成就
伤科学的成就
《永类钤(前)方》
作者
李仲南
时间
元
成就
提出骨折整复方法四甲板固定
提出骨折整复方法竹箍箍住法
指出手术缝合所用曲针,丝线或桑白皮线
《世医得效方》
作者
危亦林
时间
元
成就
记载麻醉法,特别指出全身麻醉所用得草马散
记载了悬吊复位法
《医宗金鉴》中记载的“樊索叠砖法”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当于这本书也记载了悬吊复位法
出自于宋元时期的骨伤著作《世医得效方》,记载了脊柱等部位受损复位时,不可直接用手整顿,而是采用了一种牵引复位法,即悬吊复位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
妇产科的成就
《十产论》
作者
杨子建
时间
宋
成就
记载了10种难产情况和处理方法,转胎手法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备产济用方》
作者
虞流
记载了一种促进子宫收缩的“神效催生丹”
《妇人大全良方》
作者
陈自明
时间
南宋
成就
内容提纲挈(妾)领,编写体例完整
联系脏腑脉络,注重辨证论治
评价
是内容丰富的总结妇产科的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
儿科学的成就
《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
阎孝忠整理钱乙临证经验之作
时间
宋
钱乙对儿科学的贡献
生理特点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特点
易虚易实,易热易寒
治疗原则
用药怀柔,反对痛击,大下,蛮补,注重补泻同时调理,以善其后
独创方剂
升麻葛根汤,导赤散,六味地黄丸,异功散
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为“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
此书也被称作幼科之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