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g.第七章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体质,包括:别称、概念、特点、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生理学基础、形成因素应用。 这一章会很好理解一点,相关的内容也不多!基础知识好好把握,有空就看看吧
中国医学史—第六章思维导图,包括:中医学的成熟与昌盛、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医学的创新趋势。
中国医学史—第五章思维导图,包括:背景、两宋时期医政设施的进步、古医籍的整理、方书的成就、本草学成就。
中国医学史—第四章思维导图,包括: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综合性医著的编撰、中外医药交流医学教育、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七章 体质
别称
素质,禀质,气质,形质
概念
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性
是不同个体在形质(高矮胖瘦,黑白啥的),功能和心理方面的身心特征
特点
1| 个体差异性
2| 形神一体性
3| 群类趋同性
4| 相对稳定性
5| 动态可变性
6| 连续可测性
7| 后天可调性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
构成要素
形态结构
外部形态结构
由外表形态构成
内部形态结构
有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构成
生理功能
心理特征
这个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和
评价
指标
1|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
2| 身体的功能水平
3|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4| 心理的发育水平
5| 适应能力
生理学基础
人体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形成因素
先天因素
父母禀赋
性别差异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后天因素
年龄因素
饮食因素
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
地理因素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应用
体质与养生
体质与病因
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偏阳体质 (阴不足)
易感风,暑,热之邪
感受风邪~易伤肺脏
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和肝肾之阴气
偏阴质者 (阳不足)
易感寒湿之邪
感受寒邪~易入里常伤脾胃之阳气~表现为五更泄泻
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肿
体质与病机
病机
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体质影响发病与证候倾向性
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不相同
体质强弱决定着疾病证候虚实
体质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
体质强壮者
正气旺盛,即使受邪,也多是实证
体质羸(雷)弱
正气虚弱,受邪多为虚证
体质还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体质影响病机从化
病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机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机变化趋势即为
质势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即称
质化(从化)
是病势依附于质势,顺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
从化的一般规律
阴虚阳亢者
多从热化
阳虚阴亢者
多从寒化
气虚湿盛者
多从湿化
湿热
舌苔多为黄腻
寒湿
舌苔多为白腻
津亏血燥者
多从燥化
体质影响疾病传变
体质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体质通过决定病机从化而影响传变
阳盛阴虚者
感邪病机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证演变
阴盛阳虚者
病机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证转化
体质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因人制宜
辨证施药,权衡性味
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注意用药性味
注意用药剂量
辨体针灸,治法各异
辨体康复,善后调理
分类
三分法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