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武汉大学公开课:辩论-说服的艺术 笔记(周玄毅老师)
辩论的核心是说服,观点的交锋,涵盖心理学、统计学、哲学、文学、历史,操作性很强,有许多学理和技巧,所以贯通一个原则,是说服力,以观点的呈现为核心,不是表现自己和让对方哑口无言。
编辑于2023-02-19 11:10:35 北京市辩论 (说服的艺术)
课程信息:
武汉大学公开课:辩论-说服的艺术
授课教师:周玄毅
基础理论
1. 定义:为什么和是什么
1.1. 辩论的“误区”
太过于注重表现自己
太过于注重压倒对方
1.2. 辩论的“核心”——说服
凡是不以说服为目的的辩论就是抬杠
以观点的呈现和表现为核心
表演说理能力
如何听辩论
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会这样;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是否有可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观点,对方会如何攻击,如果对方攻击我应该如何回应?
批判性思维——即是对对手,也是对自己
随时问“为什么”
1.3. 为什么要学习辩论?
观点冲突无处不在
人
高度发达的自主意识
需要社会和合作
辩论——呈现观点,而非只关注输赢
辩论是争端的唯一正解
君子和而不同
好的辩论极其难得
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冲突中,情绪宣泄>辩论
说服力是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
1.4. 辩论的定义:
什么东西很像辩论,却又不是辩论?
争吵和争论有何区别?
争吵
混沌情绪化
敌意、喧闹、琐碎、尖酸刻薄
争论
论断和论证有何区别?
论断
对人不对事
诉诸于人(如领导)
权威、强制、人身攻击、诉诸情感
论争
对事不对人
词源分析
辩论
辩(治)
判——分别
批判思维
“讼必有两造···两造则必有一是非”
论(议)
证——说明
有理有据
“凡言语,寻其理得其宜谓之论”
有理有据的进行批判性思维
argument
弄清楚
debate
有明确的辩题、辩方、规则、裁判
“辩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主张特定立场的说理活动”
持有明确的独立主张
随时以理据支撑论点
以中立第三方为对象
以说服和共识为目标
2. 态度:包容精神与协商理性
2.1. 需要包容精神和协商理性的原因:
辩论以说服(而非冲突)为第一要义
说服-从对方立场出发改变对方观点
承认对方的合理性, 根据对方的合理性进行延伸,从而得出对方不能接受的理由
不承认对方的合理性,就给了对方驳倒你的理由
子主题
从一方角度看两方面,看问题才能产生说服力
我承认你的合理性,但现阶段···
2.2. 包容性来源:我们的立场由抽签决定
《正义论》
正义原则与“无知之幕”(罗尔斯)
斯坦福监狱实验
2.3. 自省才能稳固立论;包容才能有效辩论
对自己有所反省
对对方有所包容
2.4. 例子:
触龙说赵太后:同情之理解的典范
症结:太后爱孩子
解决:告诉你什么是真爱
荀子
“辩而不说者,争也”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已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已君子而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岂不过甚矣哉!
上承儒家,下启法家
礼论:(礼者)养人之欲,给人只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乎欲。······人一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
2.5. 总结:
好的辩论需要包容精神和协商理性
发掘具有可辩性观点两方面的合理性,从而构建自己的立论
在充分承认对方合理性的前提下,构建本方论点
这种态度更有益,更有效
3. 辩论的基本能力:思维与感悟
3.1. 辩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学辩论的正确途径:思维→口才
概念思维(理智)VS 非概念思维(感悟)
头脑清晰与善解人意同样重要
洞悉事理的能力+体察人心的能力
思维
“所知障”
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不知道
条剖缕析(苏格拉底VS游叙弗伦)
概念/描述
普遍/特殊
本质/现象
自洽/矛盾
思维训练:科学、哲学、逻辑
普遍、本质、自洽、概念——洞悉事理
感悟
同情之理解
个体化、处境化、直觉化
感悟训练:艺术鉴赏、生活历练
个体、处境、直觉——体察人心
3.2. 辩手的职业:
演说家、(广告)文案、(调查型)记者、段子手、分析师、科学家、哲学家、各类速成专家
4. 辩论的组织
4.1. 辩题:
如何设置辩题:
精确界定,免生枝节,真正对立
辩题的四种类型:
事实、政策、价值、哲理
事实:
检视资料、衡量数据、评价理论
检视资料
资料的权威性
对资料的解读是否正确
衡量数据的统计是否正确、案例是否标准
评价理论运用的是否合理
(例:适度饮酒是否有益健康?)
政策:
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
需要性
是否是当务之急?
根属性
是否对症下药?
解决力
是否能解决问题?
损益比
解决问题之后的益处与损失的比是多大?
(例:是否应加税以限制酒精饮料销售?)
4.2. 赛制:
1||| 注重实用性:奥瑞冈赛制
强制交锋+自己熬检视
正反方交替申论(立论)质询,结辩,(抗议)讲评
事实辩题、政策辩题
2||| 注重观赏性:新加坡赛制
正反方1-3辩交替陈词,自由辩论交替发言,反正方4辩总结陈词,评委讲评
价值辩题
4.3. 评判标准:
评价原则:
1||| 竞技活动
评价辩论VS评价立场
2||| 真实生活
白板原则VS自由心证
计分制VS投票制
专业判断VS大众裁判
环节拆解
1. 立论:战略与战术
1.1. 为什么问题立论?
1||| 事实问题
检视资料、衡量数据、评价理论
2||| 政策问题
是否急需?
是否能对症下药?
是否能解决问题?
它的副作用是什么?
3||| 价值问题
遵循尝试、追求共鸣、提供指导
1.2. 战略方向:
1||| 注意对抗环境
心中要有对方辩友
为什么你不说我反而清楚,你一说我反而糊涂?
2||| 注意论证成本
用最短的话产生最好的效益
3||| 以受众为核心
知道听众想要:相信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关切什么
1.3. 战术原则:
1||| 切割
以一个非常严厉的批判者的角度去构架你的观点可能受到的所有质疑。然后对其中有理有据的、能使人信服的、让你觉得你的观点可能摇摇欲坠的那些质疑,进行足够的切割。
即,让自己的观点与公认的不好的价值和观点相分别。
2||| 捆绑
把自己的观点和好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将自己要论述的观点与大家已经接受的观点捆绑在一起)
把别人的观点和不好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3||| 处境化
视界融合
辩手将自己与听众融入到一起
能近取譬
用听众能听懂的类比方式讲
4||| 发掘
发掘出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
论文也是一样,要有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
5||| 整理
一以贯之,分门别类
6||| 求合题
以一方的角度看到双方的道理
例如:公平/效率
切割、捆绑、处境化 发掘、整理、求合题
2. 质询:听比说重要
2.1. 询问:质询-盘问-攻辩
很多真理和事实,只能在一对一的、受控制的、强行的交锋中才能展现。
质询最重要的特征:
受控制的、强行的交锋
我只能问,你只能答 (最妙的是:我可以打断你的回答)
确定对方说的话——听
2.2. 质询:让观点充分呈现
2.3. 质询之道:明晰的问题+认真的倾听
对方辩友,我不是攻击你噢,我只是来确认一下。
2.4. 质询的基本思路:庖丁解牛
1||| 找到问题、结论、理由
弄清楚好处背后的成本是什么?
2||| 注意含糊的词语
3||| 发掘隐含信息,重建推理过程
4||| 发现自相矛盾或有悖情理之处
5||| 寻找不当类比和有争议的事实
类比
是一种修辞性的方法。
只对相信你的人起作用。
类比总是拿不是它的东西去比它,如果对方已经认同你的观点就会说“对啊,好像啊”;但是如果对方不认同你的观点的话,总能从中发现出不一样的地方。
6||| 评价衡量标准、审核统计方式
统计方式的结果是对比得出的。
7||| 提出竞争性假说
3. 反驳:不被忽悠的秘诀
3.1. 反驳是因为有问题,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1||| 不规则动词
构建反驳/避免无谓争论
既可以形成反驳,也可以避免无谓争论
以受众为中心——哗众取宠 包容精神——滑头 有趣——不靠谱 野心——抱负 欲望——理想 世故——成熟 麻木——深沉 怯懦——稳健 勇敢——莽撞 执着——偏激 激情——幼稚
罗素——分析哲学家
不规则动词 (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表达形式)
我
坚定、义愤、重新考虑
你
倔强、生气、改变想法
他
固执、大怒、言而无信
2||| 三类谬误
谬误的分类
a. 含混谬误:发现含混的词语好观点
分解
把大的东西推导出一个小的概念
合成
从小的东西合成(推导)出一个大的概念
重读
把对你不利的东西隐藏在很小的地方
保险条款、服务合约,将对你不利的地方放在非常非常小的地方
双关
歧义
有意歧义
无意歧义
b. 预设谬误:很多基本的前提出现了问题
偶然/逆偶然
偶然:以偏概全
逆偶然:以全概偏
丐题谬误
子主题
缘出前物
有些时候前后相继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
复杂问句
即,在问句中希望对方用Yes or No回答的问句
这种问题本身有问题
是不是世界所有的情况只有问题中给出的情况呢?还有其他情况吗?
c. 相干谬误:很多时候并没有反驳你,而是把你的视角聚焦在另一个地方(问题) (所以,我们反驳的方式就是不要跟着他的视线跑,而是回到原来的问题)
不相干结论
转移话题
诉诸威胁
诉诸情感
人身攻击
诉诸不当权威
诉诸无知
3||| 滑坡论证和归谬
滑坡论证
如:·····以后怎么得了啊
从早上起不了早床就推导出一个人是一个失败者
纣王做象箸而箕子惧
关键:
“坡”是否够“滑”
是不是有了前面的那个头,就一定会到后面的那个坏结果
归谬
归:整理出对方观点里面的逻辑
谬:推导出其中的荒谬之处
这是一切反驳的核心
归谬的要义:原则的可类比性
如何反对归谬:我们不会只从原则本身推导出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不是机器人)
4||| 二难推理的攻防
a. 知道者悖论:懂得不用说,不懂得说了也理解不了
绕过死角:没有人懂或者不懂到如此极端
b. 推理悖论:推理超出前提则无效,不超出前提则无聊
直击一端:不超出前提仍可以有意义
追问前提以破除两难:半费之诉
c. 莫顿之叉:奢侈者花得多应征重税;节俭者攒的多也应征重税
反向二难推理:奢侈者攒的少,节俭者花的少
4. 总结:观点的升华
4.1. 常见问题:
1||| 另起炉灶(脱离场上实际情况)
2||| 睚眦必报(抓不住重点)
3||| 晚节不保(无力进行深化)
4.2. 解决方法:
抓住重点(以一个重点为中心,将其他点涵盖在其中)
抓住受众的价值观,并升华它
类型分析
1. 事实之辩
1.1. 事实胜于雄辩吗?
“实施”不能自行说明问题
两小儿辨日:相反理论皆有事实支撑
小儿A: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因为比较大
小儿B: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近,因为比较热
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观无法被事实驳倒
被猫咬伤者四成有抑郁症:因果的复杂性
事实与雄辩不存在谁“胜于”谁的问题
事实是什么,离不开你所秉持的理论
你会认为鸡蛋是食品,还小鸡不会这么认为(如果小鸡有理性的话)
所谓事实之辨,其实是理论体系的优劣比较
1.2. 事实之辩的实质:
1||| 观察渗透理论,没有纯粹的“事实”,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不同理论的博弈
2||| 孤证不立,统计数字又容易出问题,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对统计结果的争论
3||| 即使科学界有共识,公众仍有观感,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价值观冲突
1.3. 什么是好的理论?
1||| 经验性
并非以概念之间的关系为指向
2||| 相关性
对因果的追溯是适度的
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归因要适度否则就不科学
3||| 普遍性
反对“特设性假说”
4||| 探索性
有证伪之可能性的预测
5||| 简单性
奥卡姆剃刀/思维经济原则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6||| 协调性
尽可能与既有知识/价值体系相容
1.4. 观察渗透理论,事实基于假说
1||| 假说的误导:喜欢什么假说,就看到什么事实
2||| 假说的引导:假说有可能“坐实”成事实
3||| 自我求证:把繁杂事态剪辑成明确“事实”
4||| 偏见性抽样:有意无意的改变调查对象
5||| 缘出前物:相关性≠因果性
2. 价值之辩
2.1. 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是辩论中的草蛇灰线
价值观的冲突,源于争论双方的生存体验
价值观之辨的要义不是辩驳,而是发掘
2.2. 价值观自测
更注重前提公平还是结果公平?
更注重程序正义还是实体正义?
秩序和自由哪个更重要?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2.3. 为什么价值才是可辩性的最终核心?
思维是通过概念进行的,概念是通过定义得到的,但是定义却并不是描述和总结得出的。定义:规范性+描述性
2.4. 价值
仁
感悟、温情、平等、结果公平、福利、政府、道德、民粹、热心肠
智
理智、冷峻、自由、前提公平、机会、市场、法律、精英、冷头脑
智者须见于仁者之中,仁者须见于智者之中
3. 政策之辩
3.1. 为什么我们应当如此?
政策之辩的核心:“应当”
政策之辩的内容:事实+价值
政策之辩的方向:情(价值情感)理(实例数据)交融
3.2. 政策辩论的基本框架:
改变现状(正)VS 维持现状(反)
对于反方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儿
如果需要这个政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需要性(病症):当务之急
2||| 根属性(病因):对症下药
你所说的当务之急是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3||| 解决力(药效):政策利益
4||| 损益比(权衡):变动成本
4. 哲理之辩
4.1. 哲理之辩
是辩论的真正核心
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1 基础理论
定义:为什么和是什么
辩论的“误区”
太过于注重表现自己
太过于注重压倒对方
辩论的“核心”——说服
凡是不以说服为目的的辩论就是抬杠
以观点的呈现和表现为核心
表演说理能力
如何听辩论
批判性思维
为什么会这样;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是否有可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观点,对方会如何攻击,如果对方攻击我应该如何回应?
批判性思维——即是对对手,也是对自己
随时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辩论?
观点冲突无处不在
人
高度发达的自主意识
需要社会和合作
辩论——呈现观点,而非只关注输赢
辩论是争端的唯一正解
君子和而不同
好的辩论极其难得
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冲突中,情绪宣泄>辩论
说服力是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
辩论的定义:
什么东西很像辩论,却又不是辩论?
争吵和争论有何区别?
争吵
混沌情绪化
敌意、喧闹、琐碎、尖酸刻薄
争论
论断和论证有何区别?
论断
对人不对事
诉诸于人(如领导)
权威、强制、人身攻击、诉诸情感
论争
对事不对人
词源分析
辩论
辩(治)
判——分别
批判思维
“讼必有两造···两造则必有一是非”
论(议)
证——说明
有理有据
“凡言语,寻其理得其宜谓之论”
有理有据的进行批判性思维
argument
弄清楚
debate
有明确的辩题、辩方、规则、裁判
“辩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主张特定立场的说理活动”
持有明确的独立主张
随时以理据支撑论点
以中立第三方为对象
以说服和共识为目标
态度:包容精神与协商理性
需要包容精神和协商理性的原因:
辩论以说服(而非冲突)为第一要义
说服-从对方立场出发改变对方观点
承认对方的合理性, 根据对方的合理性进行延伸,从而得出对方不能接受的理由
不承认对方的合理性,就给了对方驳倒你的理由
子主题
从一方角度看两方面,看问题才能产生说服力
我承认你的合理性,但现阶段···
包容性来源:我们的立场由抽签决定
《正义论》
正义原则与“无知之幕”(罗尔斯)
斯坦福监狱实验
自省才能稳固立论;包容才能有效辩论
对自己有所反省
对对方有所包容
例子:
触龙说赵太后:同情之理解的典范
症结:太后爱孩子
解决:告诉你什么是真爱
荀子
“辩而不说者,争也”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已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已君子而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岂不过甚矣哉!
上承儒家,下启法家
礼论:(礼者)养人之欲,给人只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乎欲。······人一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
总结:
好的辩论需要包容精神和协商理性
发掘具有可辩性观点两方面的合理性,从而构建自己的立论
在充分承认对方合理性的前提下,构建本方论点
这种态度更有益,更有效
辩论的基本能力:思维与感悟
辩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学辩论的正确途径:思维→口才
概念思维(理智)VS 非概念思维(感悟)
头脑清晰与善解人意同样重要
洞悉事理的能力+体察人心的能力
思维
“所知障”
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不知道
条剖缕析(苏格拉底VS游叙弗伦)
概念/描述
普遍/特殊
本质/现象
自洽/矛盾
思维训练:科学、哲学、逻辑
普遍、本质、自洽、概念——洞悉事理
感悟
同情之理解
个体化、处境化、直觉化
感悟训练:艺术鉴赏、生活历练
个体、处境、直觉——体察人心
辩手的职业:
演说家、(广告)文案、(调查型)记者、段子手、分析师、科学家、哲学家、各类速成专家
辩论的组织
辩题:
如何设置辩题:
精确界定,免生枝节,真正对立
辩题的四种类型:
事实、政策、价值、哲理
事实:
检视资料、衡量数据、评价理论
检视资料
资料的权威性
对资料的解读是否正确
衡量数据的统计是否正确、案例是否标准
评价理论运用的是否合理
(例:适度饮酒是否有益健康?)
政策:
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
需要性
是否是当务之急?
根属性
是否对症下药?
解决力
是否能解决问题?
损益比
解决问题之后的益处与损失的比是多大?
(例:是否应加税以限制酒精饮料销售?)
子主题
赛制:
注重实用性:奥瑞冈赛制
强制交锋+自己熬检视
正反方交替申论(立论)质询,结辩,(抗议)讲评
事实辩题、政策辩题
注重观赏性:新加坡赛制
正反方1-3辩交替陈词,自由辩论交替发言,反正方4辩总结陈词,评委讲评
价值辩题
评判标准:
评价原则:
竞技活动
评价辩论VS评价立场
真实生活
白板原则VS自由心证
计分制VS投票制
专业判断VS大众裁判
2 环节拆解
立论:战略与战术
为什么问题立论?
事实问题
检视资料、衡量数据、评价理论
政策问题
是否急需?
是否能对症下药?
是否能解决问题?
它的副作用是什么?
价值问题
遵循尝试、追求共鸣、提供指导
战略方向:
注意对抗环境
心中要有对方辩友
为什么你不说我反而清楚,你一说我反而糊涂?
注意论证成本
用最短的话产生最好的效益
以受众为核心
知道听众想要:相信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关切什么
战术原则:
切割、捆绑、处境化 发掘、整理、求合题
切割
以一个非常严厉的批判者的角度去构架你的观点可能受到的所有质疑。然后对其中有理有据的、能使人信服的、让你觉得你的观点可能摇摇欲坠的那些质疑,进行足够的切割。
即,让自己的观点与公认的不好的价值和观点相分别。
捆绑
把自己的观点和好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将自己要论述的观点与大家已经接受的观点捆绑在一起)
把别人的观点和不好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处境化
视界融合
辩手将自己与听众融入到一起
能近取譬
用听众能听懂的类比方式讲
发掘
发掘出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
论文也是一样,要有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
整理
一以贯之,分门别类
求合题
以一方的角度看到双方的道理
例如:公平/效率
质询:听比说重要
询问:质询-盘问-攻辩
很多真理和事实,只能在一对一的、受控制的、强行的交锋中才能展现。
质询最重要的特征:
受控制的、强行的交锋
我只能问,你只能答 (最妙的是:我可以打断你的回答)
确定对方说的话——听
质询:让观点充分呈现
质询之道:明晰的问题+认真的倾听
对方辩友,我不是攻击你噢,我只是来确认一下。
质询的基本思路:庖丁解牛
1. 找到问题、结论、理由
弄清楚好处背后的成本是什么?
2. 注意含糊的词语
3. 发掘隐含信息,重建推理过程
4. 发现自相矛盾或有悖情理之处
5. 寻找不当类比和有争议的事实
类比
是一种修辞性的方法。
只对相信你的人起作用。
类比总是拿不是它的东西去比它,如果对方已经认同你的观点就会说“对啊,好像啊”;但是如果对方不认同你的观点的话,总能从中发现出不一样的地方。
6. 评价衡量标准、审核统计方式
统计方式的结果是对比得出的。
7. 提出竞争性假说
反驳:不被忽悠的秘诀
反驳是因为有问题,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1. 不规则动词
构建反驳/避免无谓争论
既可以形成反驳,也可以避免无谓争论
以受众为中心——哗众取宠 包容精神——滑头 有趣——不靠谱 野心——抱负 欲望——理想 世故——成熟 麻木——深沉 怯懦——稳健 勇敢——莽撞 执着——偏激 激情——幼稚
罗素——分析哲学家
不规则动词 (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表达形式)
我
坚定、义愤、重新考虑
你
倔强、生气、改变想法
他
固执、大怒、言而无信
2. 三类谬误
谬误的分类
含混谬误:发现含混的词语好观点
分解
把大的东西推导出一个小的概念
合成
从小的东西合成(推导)出一个大的概念
重读
把对你不利的东西隐藏在很小的地方
保险条款、服务合约,将对你不利的地方放在非常非常小的地方
双关
歧义
有意歧义
无意歧义
预设谬误:很多基本的前提出现了问题
偶然/逆偶然
偶然:以偏概全
逆偶然:以全概偏
丐题谬误
子主题
缘出前物
有些时候前后相继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
复杂问句
即,在问句中希望对方用Yes or No回答的问句
这种问题本身有问题
是不是世界所有的情况只有问题中给出的情况呢?还有其他情况吗?
相干谬误:很多时候并没有反驳你,而是把你的视角聚焦在另一个地方(问题) (所以,我们反驳的方式就是不要跟着他的视线跑,而是回到原来的问题)
不相干结论
转移话题
诉诸威胁
诉诸情感
人身攻击
诉诸不当权威
诉诸无知
3. 滑坡论证和归谬
滑坡论证
如:·····以后怎么得了啊
从早上起不了早床就推导出一个人是一个失败者
纣王做象箸而箕子惧
关键:
“坡”是否够“滑”
是不是有了前面的那个头,就一定会到后面的那个坏结果
归谬
归:整理出对方观点里面的逻辑
谬:推导出其中的荒谬之处
这是一切反驳的核心
归谬的要义:原则的可类比性
如何反对归谬:我们不会只从原则本身推导出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不是机器人)
4. 二难推理的攻防
知道者悖论:懂得不用说,不懂得说了也理解不了
绕过死角:没有人懂或者不懂到如此极端
推理悖论:推理超出前提则无效,不超出前提则无聊
直击一端:不超出前提仍可以有意义
追问前提以破除两难:半费之诉
莫顿之叉:奢侈者花得多应征重税;节俭者攒的多也应征重税
反向二难推理:奢侈者攒的少,节俭者花的少
总结:观点的升华
常见问题:
另起炉灶(脱离场上实际情况)
睚眦必报(抓不住重点)
晚节不保(无力进行深化)
解决方法:
抓住重点(以一个重点为中心,将其他点涵盖在其中)
抓住受众的价值观,并升华它
3 类型分析
事实之辩
事实胜于雄辩吗?
“实施”不能自行说明问题
两小儿辨日:相反理论皆有事实支撑
小儿A: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比较近,因为比较大
小儿B: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比较近,因为比较热
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观无法被事实驳倒
被猫咬伤者四成有抑郁症:因果的复杂性
事实与雄辩不存在谁“胜于”谁的问题
事实是什么,离不开你所秉持的理论
你会认为鸡蛋是食品,还小鸡不会这么认为(如果小鸡有理性的话)
所谓事实之辨,其实是理论体系的优劣比较
事实之辩的实质:
1||| 观察渗透理论,没有纯粹的“事实”,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不同理论的博弈
2||| 孤证不立,统计数字又容易出问题,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对统计结果的争论
3||| 即使科学界有共识,公众仍有观感,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好的理论?
经验性
并非以概念之间的关系为指向
相关性
对因果的追溯是适度的
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
归因要适度否则就不科学
普遍性
反对“特设性假说”
探索性
有证伪之可能性的预测
简单性
奥卡姆剃刀/思维经济原则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协调性
尽可能与既有知识/价值体系相容
观察渗透理论,事实基于假说
假说的误导:喜欢什么假说,就看到什么事实
假说的引导:假说有可能“坐实”成事实
自我求证:把繁杂事态剪辑成明确“事实”
偏见性抽样:有意无意的改变调查对象
缘出前物:相关性≠因果性
价值之辩
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冲突是辩论中的草蛇灰线
价值观的冲突,源于争论双方的生存体验
价值观之辨的要义不是辩驳,而是发掘
价值观自测
更注重前提公平还是结果公平?
更注重程序正义还是实体正义?
秩序和自由哪个更重要?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为什么价值观那么重要?
子主题
为什么价值才是可辩性的最终核心?
思维是通过概念进行的,概念是通过定义得到的,但是定义却并不是描述和总结得出的。定义:规范性+描述性
价值
仁
感悟、温情、平等、结果公平、福利、政府、道德、民粹、热心肠
智
理智、冷峻、自由、前提公平、机会、市场、法律、精英、冷头脑
智者须见于仁者之中,仁者须见于智者之中
政策之辩
为什么我们应当如此?
政策之辩的核心:“应当”
政策之辩的内容:事实+价值
政策之辩的方向:情(价值情感)理(实例数据)交融
政策辩论的基本框架:
改变现状(正)VS 维持现状(反)
对于反方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儿
如果需要这个政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需要性(病症):当务之急
根属性(病因):对症下药
你所说的当务之急是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解决力(药效):政策利益
损益比(权衡):变动成本
哲理之辩
哲理之辩
是辩论的真正核心
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