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话与生成:艺术与哲学的三种连接
本文是基于姜宇辉讲座的笔记。内容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三种形态:其分别为美学、艺术哲学和艺术-哲学。
编辑于2025-07-19 07:59:06对话与生成:艺术与哲学的三种连接
基础信息:
主讲人:姜宇辉
主讲人单位职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讲座简介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体现为三种形态:以一方为主导和统领,平等展开对话交流和以交织为纽带所实现的协同创造。三种形态对应着三个阶段:美学是以哲学为统领;艺术哲学是平等开放的对话;自世纪之交以来,哲学和艺术进入到一种实质性的互动和协作的过程之中。
艺术与哲学的三种形态:
以一方为主导和统领
平等展开对话交流
以交织为纽带所实现的协同创造
对应的三个阶段:
美学是以哲学为统领;
艺术哲学是平等开放的对话;
自世纪之交以来,哲学和艺术进入到一种实质性的互动和协作的过程之中。
主讲人简介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前沿与跨学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译著有《普鲁斯特与符号》等,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画与真》等。
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三种形态:
统领:一方为主导,另一方为从属
(“美学”)“aesthetic”的传统
该观点认为哲学应该指导艺术。
时间:从古希腊到20世纪早期,哲学在艺术面前便是这种统领的状态。
对话:双方平等,但泾渭分明
(“艺术哲学”)“artphilosophy”
艺术与哲学都有自己特点的发展规律,所以二者是相互对话、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与哲学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的情况下相互学习)
时间:20世纪后半期兴起。
生成:打破界限,彼此交织
(“艺术-哲学”)“thought-image”
此时的艺术与哲学仅仅是对话是不够的,而是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二者共同塑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形态“用形象思考”。
德勒兹
第一种形态:“美学”
“美学”作为哲学对艺术的“统领”:
Aesthetics
《美学》:鲍姆加登(Baumgarten,1714-1762)
“美学 … 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学研究的是人的感性活动,里面包括艺术,但不仅限于艺术。因此,艺术只是美学研究中的一小部分。(美学>艺术)
美学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与规律,这意味着美学不会停留在感性层次,而是要上升到感性的规律、本质的层面。(感性-意志、精神、思考) 这意味着,美学总结出的感性规律、本质等要反过来指导艺术的发展。
注意: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近代鲍姆嘉通提出的。
但是,研究美的本质这样的活动,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便已经开始。
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
“抓住美的真正本质” (从表象抓住本质)
这体现出相对于艺术而言,哲学的优势是它有一种可以超越一个个具体事物、现象的思考方式,从而能够去把握其背后的本质。
“但是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
“美也是如此,它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不管它们在外表上什么样我们所要寻求的就是这种美。
从感性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理念的领域:
美的事物-美的操持(品格)-美的知识-美本身
所以,对于艺术而言,它处于这个链条中的最低端。
为什么这里放的是音乐家而不是画家?
因为画家的绘画作品是静态的,而音乐家的音乐是动态的。 (PS:当然还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动态的。这里仅针对这本书的观点,不涉及艺术门类之间的争论)
3.而哲学家,我们可以说,他天生就有着灵敏的反应能力,并“长了翅膀”,②不像别的人那样需要(与下界)分离。他已经开始向更高的世界行进,只是缺乏引路人而已。因此必须以他自己的美好愿望为他指点迷津,使他得自由,其实他在天性上早已是自由的。必须让他学习数学,训练他的哲学
中西方对“美”的不同看法:
西方追求“静态的”的美的本质
对于西方人来说,真正美的东西是可以用数字计算和把握的。如黄金分割率。 (一种精确的秩序、拥有非常严格的比例和和谐) 这直接导致西方人对美的追求最后会上升到哲学。
中国追求“动态的”美
“气韵生动”
中国艺术对“动态”“神韵”的把握与追求,最终回到的是声明、气息、流变。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不仅仅是艺术,在语言层面也是如此,英文讲究“形合”,任何语法都要在形式上体现出来;而中文讲究“意合”,其对词语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多样。
近代哲学:
美学成为哲学中必不缺少的一部分。
换言之,到了近代之后,美学虽然仍然接受哲学的领导,但它本身已经成为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艺术也是在近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西方的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都是属于次要地位、从属位置(是其他东西的附属品,是为政治、社会、宗教等其他事物服务的)。艺术是没有独立性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的祭祀功能、宗教宣传功能、教化功能等。
在西方,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开始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这是时期开始,艺术家可以让艺术表达日常生活,而不是为宗教、政治等服务。
康德
美:一种情感的体验。
“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
“如果有一个东西,某人意识到对它的愉悦在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利害的,他对这个东西就只能作这样的评判,即它必定包含一个使每个人都愉悦的依据。”
“然而我们的判断却不是建立在概念上,而只是建立在我们的情感上的:所以我们不是把这种情感作为私人情感,而是作为共同的情感而置于基础的位置上”
崇高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
只有艺术作品才能把崇高感表现出来,从而引发人去思考自然、宇宙。
“生命力的瞬间阻碍”而产生的苦痛而悲伤的情感
“违反目的的,与我们的表现能力是不相适合的”
激活“想像力的全部威力’
“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暴露出来”
静态与动态
艺术开始引领哲学
第二种形态:“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艺术作为哲学思考的契机和动力
不是艺术家向哲学家学习,而是哲学家要向艺术家学习。
艺术哲学,最早是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的。
但是,在这个时期哲学依然是高高在上的。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认为,艺术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哲学的意义、理念。
“审美的艺术哲学”
黑格尔将自己的美学叫做:“审美的艺术哲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派艺术
虽然黑格尔提出了哲学家要向艺术家学习,但是在其研究中又回到了艺术要追求理性、理念的传统中。
艺术最低的,比艺术更高的是宗教,比宗教更高的是哲学。
丹纳的《艺术哲学》也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
即 还是要从艺术研究上升到哲学研究。
从属的或约定俗成的题材,是指“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创作艺术作品,如有人更偏向于写实,有人更偏向于写意等。
20时期早期,艺术开始发生鲜明的变革。这个时期被认为是艺术哲学的转变期或转折期。
杜尚《小便池》
理论家 亚瑟·丹托
这里的翻译是存在问题的。这里不是指“艺术的终结”,而是指“哲学对艺术管控的终结”。所以丹托说的不是艺术的终结,而是“美学和传统艺术哲学的终结”,是哲学去引导、支配艺术的那种思维方式或思考方式)的终结。 所以,丹托实际上是想说,艺术从哲学的管控中挣脱出来之后,才能拥有其自己的力量。
艺术哲学在20世纪的三重变革
前位艺术的实验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哲学框架
立体主义:对空间的消解
消解了空间的秩序和视觉的语法(即 透视)
空间的每一个面都平等的被呈现,没有进与远、大与小等。
达达主义:对时间的消解
传统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条线,是线性的。
融合的、流变的、扭曲的
艺术认知的研究给哲学研究提供了更新鲜的素材
艺术不仅仅是感性的,艺术可以激发人的理性思考。
用图像思考(形象思考),而不仅仅是用语言思考。
艺术能够实现哲学从未企及的行动力和介入性:艺术可以改变世界
公共性、介入性是20世纪下半期(从20世纪50、60年代一直到今天)西方艺术最终呀的概念和特性。
什么是公共?
艺术走到社会空间之中。
公共艺术
在公共空间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公共性。
例如,在公园里有人遛狗、有人看风景等等,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干着自己的事情。
所以,公共艺术实际上并不是建构一个公共空间,而是在一个公共领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说艺术走到哲学前面的原因。
在公共艺术之前的“未来主义”艺术
《未来主义宣言》:
“我们的目的是要切除这个国家肌体上生长着的由教授、考古学家、导游者和古董商们组成的臭气熏天的痈疽……意大利充当一个旧货市场的时期已经太长了。我们要把这个国家从数不清的博物馆中拯救出来,这些博物馆将无数的坟场墓地布满它的大地。”
20世纪后半期,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艺术流派——情景主义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
“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德波认为,由于今天的世界已经越来越是图像的世界了,所以艺术不能再是图像和形象的,而应该是“行动的”。不然,就是与世界的同流合污。
“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文化总体上被描述为异化的、在每一个行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种思想、行为的每一个类型上都是异化的,现代文化只有一个外在于他自己的意义,这一意义'在别处’。”《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当艺术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候,再用艺术去改变社会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艺术从哲学中独立100年之后,我们要思考是否可以再从哲学中汲取什么,并让艺术与哲学关联起来。
第三种形态:“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作为共生的实验
德勒兹
概念如何与形象紧密的联系起来?
如何让艺术与哲学重新联系起来?
事件
“在转换变化的瞬间发生了什么呢?……这时,发生的是'非稳定状态’,这种状态把观看者置于两种秩序之间,置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之中。这一状态是处在边缘之上,这一边缘构成了从一种秩序到另一种秩序的过渡,在这一意义上,也就是说它处在‘临界状态’。”——【德】李希特,《行为表演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