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态演化视角下区域环境治理的府际合作网络研究(孙涛等)
动态演化视角下区域环境治理的府际合作网络研究——以京津冀大气治理为例(孙涛等,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5期)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工具变迁研究——基于2004-2017年政策文本数据(吴芸等)《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0期
中国政府环境绩效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包国宪等)《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6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动态演化视角下区域环境治理的府际合作网络研究 ——以京津冀大气治理为例 (孙涛等,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5期)
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瓶颈:巨大环境压力
打破原来“碎片化”治理格局,实现合作性网络治理
对网络中治理主体的基本结构及各政府主题在整体网络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程度等问题展开进一步实证研究
文献回顾
区域治理理论
区域经济研究、区域治理问题
国外四种理论范式:大都市政府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区域主义和再区域化理论
国内府际关系研究
较多:探讨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模式和运行机制等
区域环境治理
形成一定机制
不足:法律效力不足、稳定性差、制度化程度较低、环境目标差异大等
缺乏:区域环境府际合作治理网络的整体结构、构成主体组成状态及各主体之间作用机制分析
更少:定量化的经验研究
本文研究
研究对象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省市地方政府、国务院及其部委构成的中央政府共同构成的区域环境治理合作网络
研究内容
网络的演化状况、整体结构和内部特征等
研究目的
廓清区域环境治理中府际合作网络现状
增强地方政府之间、中央部委之间及央地政府间的互动合作
促进区域环境府际合作治理网络的演进和整体结构优化
改善区域环境,推进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制度性整合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社会网络分析法
关注关系数据,而非行动者个体属性
不同与传统的定量或定性方法
采用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凝聚子群等网络结构指标及其结构特征及治理效果等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与处理
样本选取:7个地方政府主题和15个中央政府主体为网络行动者
文件资料和网络搜索为主
关系赋值形成合作关系值矩阵
数据搜集的时间范围和演化阶段划分
数据采集区间:2010年1月-2017年
3个阶段:2010-2013、2014-2015、2016-2017
实证分析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府际合作网络演化分析
网络结构演化图和网络演化结构特征表:府际合作密度程度总体上逐渐增大,表面网络中的政府主体间互动行为越来越频繁,相互间关系愈发密切
2010-2013:府际合作关系初见雏形,呈现出“部委合作牵头、地方分割执行”的结构特点
2014-2015:府际合作关系不断演化,呈现出“核心部委稳定,地方合作加强”的结构特点
2016-2017:府际合作关系不断成熟,呈现出“部委引导支持、地方主动联系”的结构特点
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府际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点度中心度
整体中心势指数:府际合作的中心势趋于下降,即各参与主体在整体网络中的影响力趋向均衡,主动参与的互动行为逐渐增多
点度中心度均值
纵向:基本呈上升趋势,表明合作网络各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越来越频繁
横向:环保部及京津冀三地政府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政府主体,表明这四者始终处于整体网络的相对中心位置
中间中心度
第一阶段:国务院对其他政府主体控制能力最强
第二阶段:京津冀三地政府成为控制能力最强的前三者
第三阶段:周边地区的政府主体中心度值相对较大,表明彼此更加平等地合作,走向治理本质
接近中心度
第一阶段:国务院影响最大
第二阶段:环保部影响最大
第三阶段:影响力趋同,表明多中心的区域大气治理网络结构形成
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府际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处于核心位置,其他政府主体处于边缘位置
第二阶段:中央部委和京津冀三个地方政府处于核心位置,其他政府主体处于边缘位置
第三阶段:其他政府主体是两个不同子群的重要共享成员
中心子群内部成员从中央政府部门逐步扩大到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主要合作力量逐渐增多,多政府主体的区域环境协同共治网络趋于成熟
结论与启示
区域环境治理已想成相对稳定的多主体府际合作网络
区域环境合作治理主体参与程度呈空间与是能耦合的递减特点
国家权力结构形塑区域环境治理府际合作网络结构
区域环境治理府际合作网络关系特征呈现进阶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