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思维导图
期末考试UP!UP!UP! 笔者制作本提纲,期末考90 希望能帮上大家! 考研,语言学期末考都可以用
编辑于2023-02-27 20:56:31 广东语言学理论与方法
绪论
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是人类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语言像饮食起居一样不可或缺,人们太习以为常了
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
语言现象是丰富而复杂的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通常来说,语音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词汇等几个子系统
语言既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与人类本身以及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在人类的科学体系中,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语言学也是这样子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瞬间的事情,但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要把语言交际的过程认识清楚,则不是语言学所能独立完成的,还需要各门学科的配合和协作
语言研究首先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关系密切
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看,语言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和同时代的各种学术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思想的进步,语言学和各个时代的自然科学思想同样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
所以,无论从语言现象的特征来看,还是从语言学的历史来看,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
语言既存在于社会,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承载着人类已有文明的成果,又是人类精神创造的工具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需求是任何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语言学也是如此。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历史上,语言研究曾经为解读古代经典,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体系的完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广泛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交叉学科
总之,语言学既有作为基础学科的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而又具有科学前沿性的充满活力的科学
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前论
语言的功能是客场存在的,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
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大致都可以归入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个方面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传递功能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如文字、旗语等,都是传递某种信息的形式
人们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时候,面部表情、手势等常常可能会参与入来,他们也在帮助语言传递某种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可以脱离语言独立地传递信息
总而言之,无论是文字也好,手势也罢,都是第二第三性的,都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编码形式或者是再编码形式。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前论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建立或者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以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了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的效果
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前论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重要方面
思维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动脑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到语言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思维在传统上是哲学和逻辑学的概念
哲学中把思维看作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就是知识的认知、获取和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思维作为人脑的活动,具有大脑神经生理的基础
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中间有”脑桥“连接,使得两个半球互相沟通
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婴儿呱呱落地,就坠入一个现成的语言环境里,他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学会周围的这种语言
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既然思维离不开语言,那么聋哑人的思维能力是否还有呢?
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
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聋哑人不能利用听觉符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是声音。此外视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样的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语言的。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多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在表达思想时语法方面的特点
不同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质
语言与说话
话的长短
短则一个词
长则可以没有止境
词与句子
一种语言中句子的数目是无限的,但是在无限的句子中却是有限的东西
词
规则
语言与符号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要理解语言,要知道符号是什么
符号包含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形式和意义是不可以分离的,两者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
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是一般性
符号的形式和意义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由此区分征候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判断
一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它的符号功能的取得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符号意义,全在于符号实用者的约定,不在于符号形式载体的自然属性
客观的现实通过认知转化为主观化的信息必须有一套符号,而语言符号的形式使得主观信息具有了客观的物质载体
语言符号的第一性是人类发出的声音,用声音作为语言符号的物质载体,有其自然属性的优势
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这首先涉及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涉及语言符号意义的概括性
心理现实
直接经验
客观经验
客观现实
语言符号由音义结合而成,音和义不像烟和火那样有自然属性上的联系,而是像烟和烽火那样因社会的约定而联系在一起
当语言产生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受间接的经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心理现实
从编码角度看,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相互的,是以人的感官和大脑作为中介而彼此联系的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德·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的。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性质和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密切相关
任意性
不同语种表达同一个语言所指会使用不同的语音,文字等
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一个语言中的众多符号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共同构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单位大小的不同
词
词组
句子
语音形式的不同
音位
音节
音步
语言层级装置中第一层的单位比高一层的单位少得多,高一层的单位都是第一层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组合关系
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叫做组合关系
"红花”和“花红”这两个都由“红”“花”两个语素构成,但是因为前后次序的不同,导致不同,所以是两种不同的组合
聚合关系
根据在组合结构中具有相同作用而成为一个聚合,这个是语言符号的一种聚合关系
词语可以按照读音的相同,词根的相同等形成聚合,这些聚合也是语言研究所关心的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人类语言系统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六大性质
任意性
单位的明晰性
结构的二层性
能产性
传授性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高度发达的大脑
语音和语系
语音和语系的区别和联系
语音学和音系学
语音和自然界其他声音也同也不同
同
从自然属性来看,声音都是因为某些物体的周期性振动而引起的空气粒子的振动
不同
语音不只有自然属性的声音,还有社会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在于,它是人们日常交际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它负载着语言信息,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形式
自然界的声音是连续性的,没有结构和组织,语音则是由可离散的单位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
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
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语言有
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
对应
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
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语音学的三个分支来研究
社会属性
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为基本,最为实用的,(编写者)认为是发音原理
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
各门学科为了研究自己的对象,往往需要将它分成最小的单位,然后才可能研究这些单位的性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组合的规则。语音学和语系学也不例外
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
最小的语系单位
音位
一般人自然感觉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节
世界上几千种语言,但是音素是有限的,常谈的也不过200来个,而对于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其所使用的音素就更少了
国际音标
为了准确地分析语音,需要有一套书面上的音素标写符号
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
音标中最为通用的是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所代表的音对于全世界的各种语言或者是方言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把它和具体的语言中形态相同的字母的读音混为一谈
国际图标不仅可以拿来标写音素,还可以放在//中来标写音位
声学与语音
语音的四要素
我们日常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是某种物体周期性振动引起周围的空气梨子周期性振动,形成音波,到达大脑的过程。体现了其物理属性
音高
音高是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知,它与发音体振动所产生的基本频率有关
音强
音强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它与声波的振幅相关
音长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音质
音质的声学分析比较复杂,下一节再讲
音质的不同
共鸣器形状的不同及差异
发音方法的不同及差异
发音体的不同以及差异
音质的声学分析
物体振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乐音与噪音
乐音是由有限多个,频率有着规则性联系的纯音构成
每个乐音都是由若干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频率最低的叫基音,其他的叫陪音;陪音的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
基音的强度最大,它的频率决定着整个音的音高
说话时声带振动,产生的基音的频率通常叫做基频,用F0表示,同时也产生许多陪音
这些陪音大部分被口腔,咽腔等发音声道中的共鸣腔所抑制或吸收,有一些则得到共鸣而加强,其中个别的还特别强化
人类的共鸣腔可以变化为种种形状,被特别强化的陪音(再语音分析中叫共振峰,用F1,F2,F3等来表示)也各不一样,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元音
基频决定整个声音的音高,这取决于振动的频率
共振峰决定音的音质,这取决于声腔的形状
在决定元音音质的共振峰频率中,最为重要的是F1和F2
陪音的强度比较弱,因为陪音的不同,才分出乐音的不同音质
各种乐器声音的陪音不同,跟发音体和共鸣器都有很大关系
吹笛拉琴,声音的高低强弱可以千变万化,但是音质不变,始终笛子是笛子,胡琴是胡琴的声音,因为发音体和共鸣器没有改变
噪音则是由无穷多的、频率没有规则性联系的纯音凑合而成
语言中辅音都有噪音的成分
声学分析的仪器和软件
语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可以通过仪器来对其进行物理分析
发音生理与语音
发音器官
语音是发音器官各部分协同动作产生的
从发音方面描写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确定每个音在发出的时候有哪些部分的器官藏与,它们如何协同动作,也就是定出每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人类的发音器官的整个装置就像一架乐器,分为三大部分
动力(肺部)
发音体(声带)
共鸣器(口腔,鼻腔,咽腔)
整个发音器官是任何乐器都望尘莫及的非常复杂的装置
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汉语拼音方案的aeiou所代表的音就属于元音,其他的字母就代表着辅音
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气流的受阻与否
发音器官的紧张状况
气流的强弱
元音
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共鸣腔里面最主要的是口腔,一般元音的差别正是取决于口腔的不同形状
口腔改变形状的三个方法
嘴巴张开得大小
把舌面最高点放在舌面的前面或者是后面
把嘴唇措起或者是展平
辅音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形成和破除障碍的方法就是发音方法
几种比较常用的发音方法
清和浊
送气和不送气
塞、爆、擦
鼻音和口音
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
发音的可能的部位很多,可能的方法也不少,每种语言都只用其中一部分,加以搭配,构成自己的发音基础
首先,各种语言选择的部位和方法有很大的共性
外语有些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汉语里没有的,反之亦然
音位与音系
对立与互补
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合起来就是语音的自然属性
这两部分都以人类可能发出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音素作为考察的基点
音素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现行的语音单位。同样一个音素,就其自然属性来讲,对于各个语言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每一个具体的语言中所起到了作用就不一样
音素在一个语言中互补关系主要体现为组合条件的不同,特别是音节中的语音组合条件
总之,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素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这就为把不同的音素归属于一个语音单位提供了可能性
反之,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还是能够起到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这点不能忽略
而对立和互补关系本身是语音中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的关系,是我们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的语言中的作用的依据
音位和音位变体
语音系统中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位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言中的音位是特定系统的成员,每个音位都是和系统中别的音位相对而在系统中起作用的
音素与音位
处于对立关系中的而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必定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
EG
PILL
BILL
KILL
以上三个音节中的词首辅音的不同区分了词的语音形式,/p/,/b/,/k/这三个不同的音位之作用,所以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
分析音位的方法是先挑选出适当的词或语素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位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他们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他们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是同一个音位在不同的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变异形式,我们称之为”音位变体“
有些音位的变体的出现受到不同的条件的制约,这种可以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
但是音位的条件变体又不能只依靠互补关系来区分,他们还需要在语音上相似,彼此的差别能够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
在确定音位时,互补的原则一定要结合语音的近似特征来运用,不然也可能会把毫不相干的音归为一个音位
在有些语言或者是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这种音位变体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受到条件的限制,由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的变体称为”自由变体“
我们将这种关系理解为类别和成员的关系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分析的,我们称之为”音质音位“,也可以称之为”音段音位“
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能构成独立的音位
调位,重位,时位都是非音质音位,其数目和包含的具体内容在各语言和方言之中是不同的
音位的聚合
区别特征
即使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得其能够区分词的语音形式,但是每个音位在发音特征上可能会存在共同点,如果不限于线性的划分,我们还可以从发音的各种特征的角度来区分原有的不同的音位
音位的区别特征虽然可以从声学方面来分析,也可以从发音方面来分析,但是发音方面的分析与音位在语音系统中的作用更加地相关
语言中的音位利用哪些特征和其他的音位对立,这由它在因为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
音位聚合群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
EG
双唇类
清音类
而一个音位往往同属于多个聚合群
EG
/p/属于双唇、不送气等的类
所以这种双向的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成为了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每一个音位都处于组合和聚合关系之中
组合关系
同一个聚合群中的音位,根据音位的系统性特点,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区分单向的聚合,有利于分析音位的系统性,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
语音单位的组合
音节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确切的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汉语里,一个音节通常就是一个语素的语音形式,而在文字上也通常用一个汉字来对应
元音前的辅音的紧张总是迅速增强的,而元音后的辅音却不同,它接着元音由强而弱的势头出现,往往发不满一个全过程,甚至只是发音器官接触一下就过去了
在一个音节内部,不同的元音音位可以直接组合在一起,构成复元音;不同的辅音音位也可以直接组合到一起,构成复辅音
语言中还有少数只由辅音构成的音节
音节是音位组合的结构,每种语言的音节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
根据不同的组合位置上的音位和区别特征,大小不同的语音单位又形成了更大的聚合分类
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到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这一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与音位变体
语流音变与音位变体有着许多不同
音位变体的分布条件一般只限于语素和词音形的内部,但是语流变体是可以跨语素或者是跨词的
而语流音变只是可能出现的现象,而音位变体是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一定出现的不同
语流音变的实践
音位同化
音位异化
音位弱化
音位脱落
语流音变一般是临时性的共时音变,不太会固定下来成为语素或者词的固定读音,但也有例外
语流音变是语言十分重要的特点,是语言系统丰富而有弹性的表现
韵律层级
超音质音位的两个功能
音位的功能
构建一个语言独特的节奏,组建比音节更大的韵律单元的功能
语言的节奏的两大类型
”音节(或韵素)型节奏“
有板无眼
”音步型“
一板一眼或者一板多眼
音节和音步
音步之上还有更大的韵律单元
停延段
语调段
音步,停延段,语调段等韵律单位的划分,为表达词组,句子等更大的语法单元的分界,表达语气等更高层的语法或者是语用意义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但是要注意这些韵律单位之间的边界不一定是一致的
语法
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话是一句一句说的,要把许多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起来,传达一个完整的信息
用什么样的形式体现符号之间什么样的结构关系,这是有规则的
语法规则的存在还可以从人们使用外族语(前提是没学好)说话时结巴费力的样子就可以得到证明
语法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者必须遵守着这一套规则,否则就会让听话者感到别扭甚至会有误会
语法规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语法的的组合和聚合规则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根本关系
语法规则就体现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语法单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规则叫做语法组合规则
在每个位置上能用什么词去替换,除了意思要配地拢以外,在语法上还有聚合规则管着,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单位地归类的规则
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仓库,把能够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到这个仓库中去选用合适的单位
而从聚合中拿出的语法单位怎么用,就要看组合规则的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语法单位
语法规则的总结和归纳,离不开具体的语法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定义
语法单位存在于具体的语句中,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单位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同,都是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可大可小,大到句子,小到语素,都是语法单位
四大语法单位
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所有的语言都是这样的
同一个语素在组合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
词
词是非常重要的的一级语法单位
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限分为两部分,词以上的规则叫做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单位,加上句调就可以成为一个句子
词是比语素大一级的单位,词由一个或者是多个语素构成
造句中能够自由运用单位有很多,大小各不相同
从词的意义和功能来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词组
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作用于相当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句子
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也是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句子是语言交际中最小使用单位,在语法结构上也往往有特殊的配置要求
组合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词是造句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以词为枢纽,可以把语法分为两类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叫做构词法
词组合成词组,词组成句的规则叫做构句法
词根和词缀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他们分为词根或者是词缀
词根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他来表现的。
它可以单独成词,可以和其他词根成词,也可以加词缀
词缀
词缀是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够独立成词,汉语中绝大部分的词都由词根组合成
词缀与词根语素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功能划分
词缀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派生词缀和曲折词缀
两类的区别
1
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形成新的词,即增加了词义
屈折词缀只能改变词的形式,不改变意义
2
派生词缀可以与那些词根语素来搭配,无法用语法条件来说明,因此只能用收录词典的方式一一列举
屈折词缀大部分可以用语法规则来解释
3
如果一个词既有派生词缀,又有屈折词缀,那么屈折词缀一定在派生词缀之后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把词根和派生词缀叫做构词语素,把屈折词缀叫做变词语素
根据语素是否可以单独成词,还可以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
单纯词和合成词和复合词
由一个词根语素或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屈折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合的词叫做合成词语
由词根语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叫做复合词
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词与词可以组成词组和句子。词组和句子是若干词的结构形式。进入词组和句子的词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因为他们还发生了结构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具有词之上的形式表现和意义,有词之上的组织规则,称为句法
词组和句子可长可短,变化无穷,分析起来,又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结构一套一套组合而成的
五种基本类型
主谓结构
述宾结构(动宾)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述补结构(中补)
组合的层次性
从表面上来看,句子好像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一串词语,实际上,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的
除了联合结构之外,其他的几种基本结构都是由两个结构成分组成的,所以不管是经过几层套合的词组,在每一个层次上除了联合结构外都体现为两个结构成分的组合
句子中的组合本来是有层次的,语法分析应该把他们反映出来
结构关系可以体现为类的配列,句子的结构和层次也可以用类配列的方式表示出来,这可以称为类配列的层次性
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
实际中出现的句子,不同结构的相互嵌套比相同结构的嵌套更为常见
正是因为语法结构有递归性,我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规则支配相对有限的词去造出数量上无限多,长度上不受限制的句子
聚合规则
词类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相互依存,在单位组合的句子中,我们看到了在层次结构中体现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体结构意义
语言中的词语分为虚词、实词两大类。虚词数量有限,专门作语法作用,是体现结构光联的重要语法手段,语法特征比较明显
词类
所以词类是按照词语在结构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即词的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
汉语缺少词形变化,只能凭借他们的功能来分类,这就给汉语词类的划分带来的复杂性
词类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法聚合,不把他们弄清楚就无法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
兼类词的存在
形态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
英语的词形变化还是比较简单的
俄语的词形变化则很复杂
词形变化是词要进入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像俄语这样子的语言,词不发生变化就不能进入组合结构
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也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语法范畴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一种变化都表示着一定的语法意义。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
EG
我们可以把俄语中的阳性、中性、阴性等归结为“性”的范畴;把单数和复数两种语法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数“的范畴,把六个格的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格“的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性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
数
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
格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子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体
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
时
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
人称
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形势
态
态、就是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
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一些个的共同点
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形式是互相对立、排斥的
同一个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关系
语法范畴的语言个性很强,不能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去硬套另外一种语言
语法范畴必须要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汉语没有形态,严格地来说也就是没有如上语法范畴
变换
变换和句型
交换可以揭示句型之间的关联
陈述句与疑问句
疑问句与反问句
......
EG
他昨天到北京去了
他昨天到北京去了?
他昨天是不是到北京去了?
谁昨天到北京去了?
他昨天到哪里去了?
变换是意义上有联系的语法格式之间有规则的格式对应,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
变换和句法同义
EG
我打破了杯子
杯子被我打破了
杯子我打破了
我把被子打破了
显然这几个句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意思上也差不多,这四个句子的格式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不一样,但是都表示了施事(我)-动作(打破)-受事(杯子)”这样的动-名语义关系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者是相近的动-名语义关系,称为句法同义
变换和句法多义
变换不但串联同义句式,使得他们聚合在一起,还可以揭示出同一个局势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动-名关系,解决句法多义的问题
EG
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变换不是孤立地就一个结构本身来分析,而是借助与其他的结构的句法同义关系来分析。语法意义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语法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也是反映语法意义的一种形式。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义和语用
语言是有意义的
语言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每一层符号单位都具有意义,反映了它所指代的现实现象
另一层次涉及语言和使用者的关系,涉及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
这一层次的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语义学领域
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
词
在语言的语法结构中,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符号
从语言符号的意义表达上来看,词也是承载意义最基本的单位
词汇
词汇是词的集合
在概念意义的表达上,一个语言词汇的范围要大于词的范围
一种语言的词汇包含的词和固定用语数量庞大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
语言的词汇的内容尽管五花八门,门类繁多,但是有一个核心,这就是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所表达的都是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者是现象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的,他不容易起变化,比较稳固
基本词汇包括语言中有着悠久历史,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独立使用的词。基本词汇的词虽然稳固,但是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被逐渐替换的
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基本特征
不是全民所通用,或者只在短时间内为全民所通用
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社会变革发展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词的词汇意义
词是语言中的基本结构单位
词的意义
语法意义
词汇意义
概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
对于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来说是共同的
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词具有指称某类现实现象的功能,就在于它是作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体,具体说这种语言的人共同认可的概念意义和特定的语音形式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与概念意义有关的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有的是概括地反映了各种客观物质现象,也有的是反映主观心理现象或主观的观念
词的情感色彩等其他的意义是依附于词的概念意义之上的,对于同样的现实事物,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词的象征意义和每个民族各自的文化有光
词义的概括性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概括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般性
概括,同时也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类到一起,给一个名称,使之和其他的现象区分开来
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
个别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如果名称相同,就意味着彼此的差别被略去,整类事物的共性以及和他类事物的差别被突出
所以有了名称,人们就能够把现实世界中特殊的东西当作普遍性,一般性的东西,这就是词义概括的一般性所在
在词义的概括中把复杂的,特殊的东西变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中更加可以体现
把复杂的,特殊的东西归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是概括所完成的工作
模糊性
经过概括而形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他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全民性
词义的概括性中还有全民性的特点
虽然人有差别,但只要他们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概括的词义和词在运用时人的主观性混为一谈
总之
词义对于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是这一种概括性的三大表现
词义的各种关系
词义概括某类现象的一般性质特征,同时也在确定不同现象的分类。词义的形成一方面以现实现象为基础,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同一语言中与其他词义的相互关系
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叫做一种语言的概念结构
几种重要的词义关系
一词多义
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种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本义与派生义的关系
本义就是历史可考的词义本来的意义
派生义是依据本义引申出来的其他意义
引申分为两种
隐喻
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之上
转喻
转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的词去指乙类
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是在一般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混淆,因为上下文使得其中一个意义显现出来,排除了其他的意义
多义词中的不同意义,一般是语言使用者心理上可以建立起彼此的关系的
同义关系
我们在语言的使用当中,常常会碰到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者是基本相同的词,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反义词
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和外语词的结果
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同义词的“同”,是指理性意义上的相同或者是基本相同
两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是强调的方面和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同义词中还可以有不同的风格色彩
语言中的词很多是同义词
语言中的词很多是多义词
同义词在语言的运用中为人们准确、细致地表达思想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
反义关系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
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
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以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同义与反义
词义所概括的现实现象有不同的关系,同义是重叠关系,反义是对立关系,他们是各种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两种
反义和同义也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的是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可以是有层次的
语言中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
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词义是对于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是人们对于现实现象的认识成果
但是这些认识成果并不是互不相干,支离破碎的,而是成系统的,词义之间有着各种联系
各种有互相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
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就叫做语义场
语义场的构成是以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的,同时,语义特征的提取也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
由于抽取的共同语义特征不同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因此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和交叉关系
EG
woman
man
boy
girl
句义
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的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
另一方面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语的搭配还涉及每个语言词义系统内部义场的特征
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既是所谓的“惯用法”
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词义在搭配组合之中还会凸显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正确的词语搭配是使句子有意义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句子的意义构成
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语言中的词是把连续的现实世界分开来认识的结果,现实世界被抽象为离散的物体、性质、状态、动作等个体映像
句子有为数不多的语法结构,除此以外,句子也有数目有限的语义结构
句子成分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还要符合语义规则
“语义角色”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于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前文提及,句法语义结构提供的人类经验映像必须要和说话者的“说话时空”挂钩,才能表达“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句子和说话时空的关联,由句子中根”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相关的某些语义范畴及其表现来表达
人称、时、指示
人称
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
时
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
指示
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
语气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
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
通过人称、时、指示、语气和情态等语义范畴及其表征形式,句子不仅具有了与普通性人类经验的关联,还获得了与具体人类经验的关联,句子的语义结构所描述的现象与事件或者具体的时空结合起来,句子所反映的人类经验和说话者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成为了表征”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的工具
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之关系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者是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者是”句子的真值“之问题
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但不是要把每个句子都拿到真实世界中去检验,而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以推导的关系
蕴涵
通俗地说,句子的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是不成立的
预设
通俗地说,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个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那么另一个句子就是这一个句子的预设
语用学领域
有时候我们理解了句子本身的意义,但还是会很疑惑,不知道说话者谁,谓之谁,在哪说话等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语言意义的另一个层次,即语用义的层次,它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
物理语境
物理语境指的是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在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话语需要与言谈现场的说话者、受话者以及说话时空及其存在正确地联系,才能准确地传递和被理解
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者是后面的话语(context)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受话者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感悟言外之意
总之,进入到言语交际的句子不再是孤立的语言单位。它是话语中的一个片段,反映的是与语境、特别是说话者相关的特定人类经验的信息
话题和说明
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也要合乎语义规则,但是这还不够,句子还要符合语篇组织的需要,符合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效地交流信息的需要
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以及话题有定性
话题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
话题的句法表现
不同的语言中,话题的句法表现不同
一般有两种情况
用专门的虚词来表示
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表示
话题的意义
话题是句子所传达的信息所关涉的实体,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作为话题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不同的
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于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把各个句子的话题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一个段落的信息有着共同围绕的话题
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者是主话题相同,则后面的句子的话题或者用代词指代或者是省略
汉语中运用省略的手段较多,英文等便用代词
指代和衔接也是语篇凝聚连贯成篇的重要手段
话题与施事
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
施事则只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
话题与施事都落在同一个句法成分上的情况比较多,但也并非全部
话题与主语
主语是单纯的语法范畴,在不少的语言里由专门的格助词或者是名词的格变化标志出来
在具体的句子中,话题与主语常常落在同一个句子成分上,但是相反的情况不多
总之,话题在语篇组织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话题的关联和篇章话题
说明
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的其他部分就是”说明“
有定性
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的”有定“,就是”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受话者也同样适用的
焦点和预设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就是新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焦点
焦点是句子中说话者认为受话者所不知道的信息,那么与之相反,他一定与说话者所认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
说话者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来表示”焦点“
语调重音
句法形式
句法虚化成分(某些语言)
预设
见上文
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的言内外意
日常生活的言内外意
文学作品的言内外意
言语行为
人们说出来的话不只是人类经验的反映,还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
言语行为的三个环节
言内行为
指的是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言外行为
指的是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最重要,最受关注
很多时候,言语行为指的就是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
指的是说话人说话后要达到的效果
言语行为的类型
阐述
命令
请求
询问
感谢
...
这些不同的言语行为都是通过不同的句型结合说话时候的语境体现出来的
直接言语行为
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可以成为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通常为字面意义所具有的行为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是非字面意义所具有的行为功能
间接言语行为
现实中的话语,往往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的言语行为功能,这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一个重要功能是礼貌
文字
文字和语言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
一个一个的字
语言的视觉符号
语言的产生比文字要早
有语言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人类就不可能从自然界的物种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是语言是通过口、耳交际的,本质上是通过声音来实现交际过程
为了克服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发明了文字,使得语言除了说和听的形式之外,又增加了一种写和看的形式
文字的几方面功能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文字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
文字的出现不仅使得人类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更连续地传承文化,而且使得人类加深了思考的深度,提高了大脑的能力
文字的基本性质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一些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文字是对语言中这些小的音义结合体的再编码
语言是一个系统,文字也是一个系统。语言有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的各级单位,有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不管采用什么样子的”形“,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于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
拼音文字与汉文
拼音文字一般以文字系统中的次小单位——前后由空格隔开的一串字母——对应语言中的次小的语法单位
汉文则一般由一个方块字对应汉语中最小的语法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尽管不同的文字形体不同,所对应的语言单位的大小不同,但是文字系统有某一级文字单位对应着的语言的一级单位(音义结合体),这一点是相同的
汉字与汉语
文字以”形“来表示音和义,这在拼音文字中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汉语中,由于方块字的复杂,出现了好些复杂的情况
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一个符号的语音面貌,人们基本上按照字母的拼法就能读出来,方块汉字不同,往往能见其”形“而知”义“
好些汉字的形体确实有提示意义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文字系统的汉文和其他拼音一样,同样有一级文字单位和语言里的音义结合体相联系,这就是”字“这一级单位
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基本性质是对于语言的再编码,是语言的书写/视觉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
几种早期的非文字形体记事方式与早期文字
实物记事
图画记事
刻画符号
文字的两个起源
结绳
篆刻
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判断文字系统的三大条件
判断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中的语素或者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照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者是词的排列次序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者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的排列的顺序不同
PS: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所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地描画现实
原始文字虽然看起来像记事画图,但是他已经基本满足了文字的三个条件。而原始文字不够完善,其不够完善之处在于其还不能够全部地,严格地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而东巴文不是成熟的文字系统,其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三个条件
原始文字与记事图画
原始文字虽然看起来像记事画图,但是他已经基本满足了文字的三个条件。而原始文字不够完善,其不够完善之处在于其还不能够全部地,严格地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东巴文与印第安少女情书
本质区别
图形与语言
东巴经中的图形与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而印第安少女中的图形只是在简单地描写现实
音义结合体
通过象形、形声、假借、指事等手段,东巴文已经可以表示语言中绝大多数的音义结合体,这些图形都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相同的意义,从而可以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
排列次序
东巴文各个小图形的排列次序已经大致反映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排列次序,而不是现实中各个物体的空间关系
关于”借音“
我们可以从这两种看出,记事图画和原始的图画文字一个关键性的区别在于是否用借音的方式扩大文字所能记录的语词的范围。只有用借音表意的方法才可能表达”类“”处“等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词,只有用借音做音符的才能区分开并表示出语言中若干同义词的具体读音
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以及分类
前论
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本段讨论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关系而做的分类
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有着大小不同的单位——大小不同的形体单元
共性
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这一级单位一定不是最小的文字单位,它在文字文本中的排列次序对应于语言符号的出现次序,由此文字才可以有效地通过语言的符号义表达信息
音义结合体
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没有所谓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之区别的,因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这一级单位必然不是文字的最小单位
文字的这一级次小的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但是它们对应哪一级的音义结合体,哪一级语音单位却有所不同
汉字”语素-音节“文字
英文”语法词-音系词“文字
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一定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英文的词可以拆分为字母,中文的字可以拆分为字元(部首、偏旁),我们姑且将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
字符也跟语言中的某些项目对应,但对应的不再是音义结合体了
s-u-n
日-青
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表音文字
又叫”拼音文字“或者”字母文字“,它们最小的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音位文字
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音符号的意义,如拉丁文
辅音文字
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
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假名
意音文字
意音文字则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提示音的字符叫做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叫做义符。汉文就是一个典型
如此的分类,是以字符这一级单位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为依据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可以没有义符,但是不可能没有表音的声符。从字符的层次上看,不存在表意文字,这是由文字记录语言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字符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二维平面上排列组成上一级的符号,比如字母与词,部首与字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前论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叫做”自源文字“
另一种是部分、或是全部、借用或者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或多或少的改动然后形成的文字,叫”他源文字“
自源文字有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完善的问题,他源文字则有创立时对所处借用的文字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造和创新以及后来是否换用的问题
早期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
世界上有四种历史悠久,资料丰厚的自源文字
苏美尔古文字
埃及古文字
甲骨文
玛雅文字
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
早期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某些常见的事物,由于与现实事物有相似性联系,所以这几种古文字有不少形体相似,形体和音义结合的方式也见”六书“的影子
假借与假借字
假借字的大量出现,说明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文字不一定要画出事物的形象,也可以直接表示语词的音。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进展
假借方法的运用使得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同音或者是音近的词,这是文字的一种早期的表音方法,会造成不同意义的同音语素或词无法区分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几种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义(包括象形和记号),表音两种字符的文字
自源文字的发展
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古汉文的早期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但他们后来的发展却不尽相同
古埃及文
古埃及文慢慢完善,发展出与辅音有严格对应关系的固定的表音字符
汉文
汉字的发展是在表示语素义的象形、会意、指事字的基础上发展出只表示音的假借字,但是由于汉语的基本语素都是一音节一义的,所以汉语的假借字一定也是单音节的
在此后大量运用了形声的手段,或者在单音节假借字的基础上增加形旁(义符),区分开同音不同义的单音词
总之,汉字通过形声的手段,大致达到了一个方块的形体只对应当时汉语中的一个单音词
苏美尔古文字
既没有像古埃及那样发展出表音,也无汉文表意,最后被异族入侵,文化中断
他源文字的创新与文字的换用
他源文字指用其他民族的文字记录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由于所记录的语言不同,引进的他源文字往往要根据自己语言的特点进行改造和创新
两个系列
引入苏美尔、古埃及系列
这一类他源文字主要朝表音文字发展
主要有三个类型
意音表词文字
辅音文字
音位文字
引入汉文系列
日韩越
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无论是自源还是他源的,都有适应自己所记录语言的内在发展动力
古埃及文、巴比伦文等的表音字符向表示固定辅音序列的方向发展,腓尼基文在借用这种文字的基础上创制出完善的辅音文字,阿拉伯文至今还在使用辅音文字
希腊在借用辅音文字的基础上创制出音位文字并在欧洲广为传播,无疑与音位文字适合于表达这一些欧洲语言以元辅音的排列表示词根义并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特点有关
汉字之所以长期停留在方块字阶段,与汉语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
总之,不管是文字的产生、自源文字的发展还是他源文字的创新或换用,都说明了文字是对有声语言再编码的视觉符号系统,说明了文字既有适应语言特点这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汉字和汉语拼音
汉字适配汉语,目前没有改革必要
书面语
口语与书面语
提要
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
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相传的口头形式,就是所谓的口语
我国通常用”话“表示语言的口头形式,用”文“表示语言的书面形式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两者的根本系统是一致的
口语、书面语
口语是听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为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书面语是看的,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口语中的快慢高低变化,特殊语调,身势和说话场景都不起作用了,只有标点还起一点作用,但也有限
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还带来一些不同于其它语言的特点
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文字反映的是共同语的发音,书面语可以通过教育、阅读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书面语中的词语穿着共同语的语音外衣进入方言区,起着推广共同语的作用
书面语是口头语的加工形式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理人们应该会更重视口语,至少也会一视同仁
书面语的保守性与书面语的改革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因此与口语基本一致,但是口语容易变,书面语比较保守,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书面语会落后于口语的发展,产生脱节的局面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在先秦时代,它和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
书面语完全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
除了脱节外,历史上还出现过向别的民族借语言的情况
书面语的规范
要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
语言演变和语言分化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
万物皆变,万物皆流,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
语言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不易为人所察觉
语言变化的日积月累,反映出语言在不同的时代的明显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
死的语言自然谈不上发展变化,使用中的活的语言则总是在缓慢地变化着
社会分化与语言
同一个社会中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或者社会,不同的社团或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可能彼此接触以致统一
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同样话引发语言的分化,接触和统一
实践中的换用
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常常会换用一些新鲜说法,由此引发词汇或者是用法的变化
总之,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
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接触或者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
人与人交流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分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是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难以从社会或者人际交流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着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语言究竟如何变化,还是取决于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它决定着每一个语言演变的特殊方向
语言演变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历史变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渐变性
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人们需要语言简直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
语言从旧的质过渡到新的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求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不平衡性
社会与语言
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着很大的不同。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就是词汇对于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为灵敏,变化比较快。而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较为稳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是它的基础却十分地牢固,表现在两个方面
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映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很不容易起变化的
除了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的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照原有的格式的重新组合,是大家似曾相识的东西
语言内部
不仅语音,语法,词汇各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变化速度不平衡,就是同一个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变化的速度也可能是不平衡的
语言的不平衡还表现在地域方面
一般来说,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异,语言系统中所谓的不规则现象都是过去的语言保留在今天的语言系统中的历史层积,是语言演变不平衡的见证
语言演变的这两大特点,使得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可以随时满足社会发展和交际创新等要求,又能够稳固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
社会的分化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状况,与之对应,语言的分化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
社团内部交流较为密切,而与其他社团交流较少,就容易形成不同社团之间语言的分化
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实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语言分支和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扩大
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地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外一个地方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
所以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太容易传播到其他的地方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地增多,形成了同一个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从同一个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称作“方言”。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异
亲属方言
在地域上未曾完全分化的社会会由于某些战争或政治事件而完全地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并且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方言是同一个社会因为社会分化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分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形式
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语言中有多少种社会方言,数量难以计算,因为言语社团的多少简直是无法统计的
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引人注目的还是用词上的不同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其他的社会方言没有排他性,不拒绝其他言语社团了解、运用,因而它们有些词语也可以被全民语言所吸收而成为日常交际用语;黑话不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对于本集团以外的人绝对保密
社会方言及其风格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变体。它们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是其他的言语社团的成员都懂得或者是能够弄懂的,一般不会因为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
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不同,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方言”只是一个总的概念,在他的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话”,一般来说,方言、次方言、土话这三级区分就足够了
并不是说不同方言之间就一定要相差很大才能算作不同的方言,很多语言中方言的差异是很小的
区分方言和语言的社会因素:社会是否完全分化,是否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也强调了语言认同的心理因素
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叫亲属语言,彼此之间有亲属关系
语言的接触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历史上原本没有接触的不同社会后来可能会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会因为迁徙,征服和海外殖民造成地域上的邻居和杂居
原本不同的社会会有后起的接触,亲属语言和方言在分化后可能会有后起的新的接触
语言的接触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类型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借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密切和非密切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者外方言的次。借词和意译词不同
意译词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我们不将其视为借词
EG
麦克风
水门汀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的构词材料主要是“一音节一义”的语素,而外语的语素大多是多音节的,所以所谓的“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来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结构和外语原词没有什么关系
仿译词
意译词之中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
EG
黑板
超人
汉族自古以来和其他民族交往,从外族语借入词语。有些词一直流传下来,使用年代久远,人们已经不察觉它们是借词了
汉语的借词还多用音译和意译的方式。音译兼意译是指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和外语原词接近,但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
EG
酷
汉语用多音节、多语素来意译外语语词的情况来意译外语语词的情况,这完全是一个重新创造命名的造词过程
借词与社会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其他的语言或者是方言,但是如果两个社会的接触程度不深,即地域上不相邻且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则借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文化输出向性
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取决于两个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性输出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单向的
如果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
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这种词语的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候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并取而代之
总之,社会接触程度之深浅则语言接触程度之深浅。语言浅程度接触的结果是语言中出现不成系统,文化层面的借词。词语借出借入的方向与文化输出输入的方向相一致。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是十分地相似,但是格语言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的相似是后起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于同一祖先语或者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EG
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指的是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是仍然保留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一方主要向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一方借用政治文化等的词汇,而高者向低者借用一些当地事物,风俗或者是观念的名称,但是核心词根一定还有相当数量是用各自语言所原有的
EG
东南亚语言联盟
社会的接触所带来的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所带来的语言的趋同。社会接触程度不同,语言趋同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
语言的替换的底层
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者经济文化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EG
两汉以后,居住在我国北方的五胡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语言同一,为后来秦皇同一中国,形成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汉以来的民族交融和语言替换也有效地沟通人民,往来之间,巩固国家一统,促进民族融合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两个或者是几个民族密切接触的时候,当然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那么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的语言而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交际工具,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恩格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所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EG
魏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前秦苻坚,后汉刘渊所建立的政权都在极力汉化以保证政权的持续!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的条件
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一种杂剧的场面
跟数量上占优势的民族的人民杂居,完全失去自己聚居的人口,也是造成语言换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在汉语代替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有些民族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也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在我们,隋唐以前,自愿为主,隋唐以后,被迫为主
EG
自愿
北魏孝文帝
被迫
契丹、女真
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者是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双语现象或者是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多语并存或双语并存阶段
双语现象形成后是否会导致语言的替换,还要看社会历史的条件
如果两个民族向着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且其中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的人口,那么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换用
一般来说,当两个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时候,由于交际的需要,都会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双语现象时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在文字中找到一些线索
北魏时期的北魏文字与汉语文字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苦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历史上的这种痕迹今天已经不太清楚了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为“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会影响胜利者的语言
地名,如“哈尔滨”“齐齐哈尔”等,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在语言替换的漫长过程中,双语时期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在文字中也可以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随着一种语言的消亡,这种痕迹就成为这两种语言历史上密切接触的历史见证
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代其他语言而称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最多使得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形——方言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者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语言接触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这就是一个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于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随着文字的产生,社会生活有了新的分化,语言也随之形成了新的变体
书面语通过读书识字的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这就与语言替换和语言联盟在语言接触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书面语的地位和接触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书面语与地方语接触的结果与语言替换和语言联盟有所不同,另外,书面语所联系的社会的分化程度,书面语与当地语是否为同一语言,也会造成不同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我国地域广阔,很长一段时期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通用书面语联系着各地政治和文化的统一,联系着各地人民的交际,有着高于方言的地位
我国不少发言中有所谓的“文白异读”的现象,特别是南方方言和山西的一些方言中文白异读非常丰富
为什么一个语素会出现不同的语音形式?
从语言历时变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是通用书面语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者戏曲传习等的方式而继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
不同时期的通用书面语可能不同,所以文读也可能有多个层次
还要注意汉字给通用书面语带来的特殊性
汉字是不表音的,我们只能通过反切来获得音值标准
一个方言是不是有文白异读现象,取决于方言与同时期通用书面语的字音分合关系的差距大小
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不少的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这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中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
EG
壮族在历史上长期借用汉字来作为自己的书面语
二是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
EG
日本
越南
朝鲜
三是因战争被其他的民族征服,一段时期内以他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作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
EG
英伦三岛曾经以法语为官方语言
他民族书面语的借用会在借入方的语言中造成整齐的词汇-语言层次,同时也可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多次地借用
书面语借用的社会条件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异
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具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在封建社会,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经济上是各地相对封闭的,在这一种社会条件下,如果政治上集权的力量强大、文化上的统一程度高就会产生中国式没有音值标准的通用书面语
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究竟是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着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民族共同语
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都可以使某一个方言取得一种特殊的地位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国家共同语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一个交际工具就是所谓的“国家共同语”,就是国语
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可以加强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和联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洋泾滨和混合语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洋泾浜”
在旧中国,人们经常用“洋泾浜”这种说法来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多个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国外语言学界对中国的“洋泾浜”发生了兴趣,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一种语言现象起了一个学名,叫pidgin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得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作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融入当地的语言成分,于是这么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为了当地人模仿的榜样
“洋泾浜”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他作为母语或者是第一语言
“洋泾浜”英语可以说只用词干来造句,英语中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都消失了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运用于新几内亚的Tok Pisin,它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型,有自己的文字,报纸,广播等
混合语
“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于它在一定的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他作为母语来使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也可能会被社会采纳成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也叫克里奥耳语
“洋泾浜”和克里奥耳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他们之间有共同点
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或者作为特殊语言使用于有限的范围内,或者在那里落户生根。在这一个过程中,它必定会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的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放弃自身的一些特点,结果在基本保持原有素质的基础上使自己增加一种变体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世界语
语音系统的演变
语音的演变
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
在留声机和录音机发明以前,语音一发即逝,无影无踪,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知道语音在变,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它是怎么变化的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使得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种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言的状况
阅读拼音的古代文献,如果不知道词的古音,就没办法读懂
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表音,形符代表义
古音还可以从许多古代的借词去探索
佛教词语
日语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不受外系统接触影响的语音演变,其结果通常是很齐整的,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体
总之,语音的变化有着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变化有一定的限制
时间性
地区性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者是亲属语言,虽然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方言或者是亲属语言的语音呈现出种种差异,但是语音的发展有着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差异之中存在着规律的对应关系
汉语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演变的规律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区性)决定的。这种对应不仅存在于韵母中,也存在于声母和声调中
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也一定存在着某种语音对应关系
方言之间或者是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这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相有联系的方面
从演变方式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等
组合规则的演变
语法的组合规则表现为一套结构格式,这些格式可以相互套合,格式中的成分可以由有关聚合中的成员自由替换,这样,无数的句子就在少数语法规则的支配下造出来
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五四后,随着西方文学的涌入,汉语在句法结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聚合类的演变
语法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
聚合方面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结构的重新分析
语法演变中另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结构的重新分析。它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合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却变化了
结构的重新分析在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它往往造成前面提到的语法范畴的消长或者是新的词类、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
结构的重新分析涉及结构中某些语词的搭配范围在使用中逐渐扩大,当搭配范围扩大到原词
类推
语法是语言中的一般规则,应该有无上的权威,但是语法规则的效能常常因交际的特殊需要、因语音等其他的子系统的约束、因借用外语成分而受到制约,不能到处贯彻。西方好多语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
以上强调了语言中不规则的一面
语法演变中类推的实践例子是不少的
语法化
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汉语是孤立型语言,所以在语法化的虚化等级序列上也体现出一些特点
汉语的实词虚化之影响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也可以从演变结果、演变原因和演变方式与途径等方面来考察
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
词汇和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现实现象的认识的联系最为紧密
新词的产生和现实中出现的新的事物有联系
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演变结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总的看来,基本词汇是稳固的,变动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中。词汇演变的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丰富
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表示生活中最经常碰到的事物,是稳固而不易起变化的,但是有些词也在缓慢地更新
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词语的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如何创制新词,则还和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
词语替换和词语聚合群的关系
词语的替换有时候再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时候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创制新词的方式,则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也有关系
汉语大量的复合双音节词 出现,使得汉语本来以单音节词为主变化为以双音节词为主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演变原因、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等的方面来讨论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多义词
新词义的产生和途径与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有关系,只有认识到两类现象之间的联系才能用称呼甲类事物的词去称呼乙类事物
词义大多是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的
词义的转移和多义词义项的产生,大多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转喻、换喻的方式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