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但同时可以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
清代白话小说的思维导图, 入清以后,白话小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编创势头,白话小说拥有比诗文更大范围的读者,书坊竞相刊印。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的思维导图,前半生在徽宗时期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光芒下;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既有着共同的时代精神和总体风格,同时又由于各自地域文化的特色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犹如五彩云霓,将北方的天穹妆点得云蒸霞蔚,气象万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传》所写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元以来的水浒故事丰富多彩并正在逐步趋向统一,小说戏曲作家们纷纷从中汲取创作的素材而加以搬演, 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
嘉靖年间,朗瑛,田汝成认为是罗贯中
胡应麟、金圣叹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未能提供一点可信的材料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简本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 现在只是作为研究资料来使用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小说描写了一大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的人”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 作者对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这一曲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他的性格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
结交天下豪杰,但又有中军孝亲、安于现状的习性, 但贪官污吏对他的迫害,使得他一步一步向梁山靠近
作者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并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全忠仗义” “替天行道”的武装队伍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
作者强调的是一个悲剧
“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 而”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的现实,被社会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而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一种深沉的迷茫
”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集团利益的一面,但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的强调,更反映出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
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
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壮大, 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忠义”义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是小说能被当时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作为一篇长篇小说,又在民间经历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和加工,全书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复杂,并非“忠义”二字所能概括的
《水浒》一书出于“童心”,真正用人性写成的“天下之至文”
很大程度上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正义,歌颂了美德,歌颂了人性
《水浒传》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与“勇”的象征, 他们将“暴力”与“权谋”主要指向朝廷奸佞、大小贪官、地方恶霸, 为百姓伸张正义,为弱者打抱不平
基于尊重普通百姓、弱势群体的做人的欲望与权利
维护自我尊严,不掩饰人生对于平等的渴望与物质的享受
与当时一些虚伪做作、被封建理学扭曲的人性的“假道学”“大头巾”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渲染了朋友之间的“义”字当先
《水浒传》中不乏违背人性的血腥暴力,滥杀无辜的情节, 究其原因是看问题的立足点与方法论不同
《水浒传》的影响
所写内容是社会的重大问题,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抨击言行不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这也是历来的统治集团对它恨之入骨的原因
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传》也具有崇高地位
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它和《三国志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地使用了白话,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水浒传》盛行以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都把它作为题材的渊薮
以戏剧作品而言
明清传奇、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都有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
《水浒传》创造了英雄传奇美,不但对我国的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对整个小说文化和国民精神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评价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水浒传》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在人物语言个性化方面,从对话中看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民间口语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 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
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的各个不同
注重多层次刻画人物的性格
在具体手法上就常常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 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在对比中凹凸性格
小说在描写某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
整体来看,其中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多数还是表现为半截子的,不能贯穿始终, 最后聚大义,人物大多失去原有的个性色彩
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层次性, 还是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从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与从同时 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
在用重彩浓墨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注意到细节真实
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
上半部以人为单位,下半部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推进
前七十一回,小说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完成,再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地位
七十一回之后,就以时间为主干,将故事贯穿始终
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水浒传》这一类小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但同时可以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