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3.DNA多态性的分子基础
法医物证学,DNA多态性的分子基础,整理了DNA分子结构与功能、人类基因组、基因突变、DNA多态性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3-10 14:49:56 浙江省DNA多态性的分子基础
DNA分子结构与功能
DNA的分子结构
脱氧核酸由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线性多聚核苷酸构成→DNA
含氮碱基(AG/CT)+脱氧核糖→糖苷键→核苷+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dNDP,dNMP)→3'5'磷酸二酯键→多聚核苷酸→DNA
1.DNA的一级结构: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 2.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右手螺旋反向平行;磷酸核糖构成亲水性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疏水性的互补碱基对位于螺旋内侧(氢键);碱基堆积力+氢键→结构稳定 3. 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 特征性形式是核小体→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组成八聚体+140bp的DNA双链在八聚体上缠绕1.75圈+相邻核小体间有60bp组蛋白H1连接→压缩DNA分子体积(人类基因组压缩近一万倍)
碱基配对: 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G和C间有三个氢键 生物学意义: ①半保留复制(以亲代DNA单链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单链) ②一级结构提供了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编码,也是遗传标记的结构基础 ③提供RNA合成模板,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DNA分子的理化性质
高分子性质
①DNA溶液有较大的黏性 ②电泳特点: 具有两性电解质的性质(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带正电荷的含氮碱基),DNA PI较低在中性碱性溶液中带负电在电厂作用下向正极移动 ③沉淀特点:带负电荷的DNA可以与金属离子结合成盐 ④吸光特点:碱基都含有共轭双键,具有强烈吸收紫外线的性质,最大紫外线吸收波长在260nm→纯度应用(若OD260/OD280大于1.8,说明仍有RNA;若小于1.8,说明样品中含有蛋白质或酚)
变性和复性
变性:在加热,碱性溶液,有机溶剂等条件下,DNA双链间的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的过程叫作变性
不同DNA结构有不同A260吸收值→双链DNA<单链DNA<单核苷酸 热变性: 随温度上升→紫外线吸收↑→A260↑→增色效应 Tm(融链温度): 一半DNA分子变性时的温度;Tm值随分子中G/C含量呈线性增加(增加1%Tm提高0.4℃,天然DNA分子22%-73%Tm85℃~95℃之间);还受到介质中离子强度的影响(离子强度越低越不稳定溶解温度越低→所以DNA制品一般保存在1mol/L NaCl中)
(G+C)%=(Tm-69.3)*2.44
降解: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例如紫外线、DNA酶等,可以使DNA分子中的共价键断裂,形成多个分子量更小的DNA片段,这个过程叫作DNA降解
复性:当撤除变性因素后,原变性的两条互补DNA单链通过碱基配对又重新缔合成为双链结构的过程叫作复性;加热后变性的DNA在温度降低过程中的复性又称为退火
影响因素: ①温度:温度高利于分子运动增加碰撞机会;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复性,Tm值下25最适宜 ②离子强度:离子强度高利于复性过程,中和DNA所带的负电荷 ③DNA分子大小和碱基序列: 简单的复性快,复杂的复性慢 ④DNA的浓度: 浓度高比浓度低更容易复性
杂交:在复性条件下,来源不同、但具有同源性的DNA单链按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DNA分子的过程
标记有示踪物的寡核苷酸片段叫作探针+靶片段→杂交双链→显现示踪分子来定位靶DNA
人类基因组
基因组:是细胞中所有DNA的总称;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为二倍体(22对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人类基因组(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与基因有关序列(25-30%)
结构基因: 编码出蛋白质或RNA产物的序列 (n-1)内含子+n外显子→不连续的镶嵌结构特征→断裂基因→基因长度取决于内含子长度 DNA→成熟mRNA仅保留外显子成为翻译模板(5'GT-3'AG是剪接加工信号)→初级mRNA剪接(得到不同的mRNA)→蛋白质(编码多种具有部分重叠序列的蛋白质)重叠基因
①前导序列和尾随序列:能被转录,但不被翻译。 ②启动序列:结构基因转录起始点的上游约 1kb处,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转录的特殊序列→TATA框位于起始点上游25~30bp处(准确识别转录起始点,启动基因转录);CAAT框位于起始点上游70~80bp处(激活促进转录,提高转录效率);GC框位于CAAT框的两侧(促进转录) ③增强子: 增强转录
基因外DNA与重复序列(70-80%)
基因外DNA: 占基因组70%-80%的DNA,功能不清,多数以单或低拷贝数形式出现,有30%左右呈现串联重复的特点
重复序列(基因组中含有一个以上序列相同的拷贝)→较少受选择压力限制→个体间具有变异性→是DNA多态性基础
反向重复序列
两个序列相同的拷贝在DNA链上呈反向排列的序列 ①隔着一段序列 ②无间隔→反向串联→回文式序列(5%)
串联重复序列(卫星DNA)
相对恒定的短序列作为重复单位,首尾相接,串联连接形成(10%) ①大卫星DNA(经典卫星DNA): Ⅰ、Ⅱ、III、Ⅳ和α、β→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异染色质 ②小卫星DNA: 15~30bp长度重复单位,总长度100bp~20kb→主要分布在近端粒处 ③微卫星DNA: 2bp~6bp长度重复单位,总长度在300bp以下→主要分布在内含子间隔DNA中,少数在编码区
散布重复序列
基因组中除卫星DNA以外的重复DNA ①短散布元件: Alu(有一个限制性内切酶Alu的切点AG↓CT→从而将其切成长130和170bp的两段);每5kbDNA就有一个Alu;Alu具有种的特异性 ②长散布元件
DNA的甲基化修饰→抑制表达
甲基化修饰限于CG序列中的胞嘧啶;子代DNA的甲基化可与亲代的相同;CpG胞嘧啶甲基化(mCpG)约占总CpG的70%左右,甲基化程度与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是基因表达的调节方式之一
基因组印迹
人类组织细胞属双倍体细胞,两套基因分别来自父本母本;人类基因组中一些基因只表达一种亲源的基因版本,这种现象
基因突变
①野生型: 原来的、没有发生DNA分子结构改变的个体表型 ②突变型: 突变后的表型
编码区突变
点突变(一个碱基→另一个碱基取代)
①转换: 嘌呤碱基/嘧啶碱基→另一种嘌呤碱基/嘧啶碱基所取代 ②颠换: 嘌呤和嘧啶碱基之间的互换
同义突变/中性突变(不改变基因产物序列) 错义突变(氨基酸序列改变或功能性RNA碱基序列改变,影响或不影响功能)
沉默突变(氨基酸改变但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无义突变(某一个碱基改变使正常的密码子成为终止密码子(如UAG)而导致转录终止)
碱基缺失插入
非3的倍数移码突变,3的倍数增加或缺失氨基酸
非编码区突变
DNA多态性
DNA多态性: 在基因组DNA中,这种由不同碱基结构的等位基因所形成的多态性
DNA长度多态性
片段长度差异构成的多态性→靶序列主要是指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DNA中称为VNTR;微卫星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VNTR
基因的重排→不同个体、不同等位基因的串联次数不同形成不等长度的等位基因,每个等位基因之间的长度差异刚好是重复单位的整倍数。
1.共同特点 ①重复单位长度9~24bp+重复数次--数百次→基因长度范围0.1~20.0kb ②重复单位富含G/C或A/T碱基的核心序列 ③和大肠杆菌的序列类似,人类染色体着丝点及其附近是重组热点 ④高度多态性
2.小卫星变异重复单位多态性/MVR→变异 部分重复单位内出现碱基的替换突变,形成重复单位变异
STR
1.共同特点 ①2-6 bp长的“核心序列”串联重复构成 ②占5%左右,有20~50万,其中约一半具遗传多态性 ③绝大多数分布在非编码区
2.形成机制 滑动链错配: 染色体DNA复制→多个碱基错配的单链环→导致碱基的插入或缺失。
长度多态性形成机制: ①不等交换 ②同源重组 ③滑动错配
DNA序列多态性
所有等位基因DNA长度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序列存在差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如果任何单碱基突变使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出现两种碱基,其中最少的一种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少于1%,表现为基因座上二等位基因的变化
其它类型多态性
插入/缺失多态性,In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