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3-22章)-LQQ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编辑于2023-03-13 11:46:03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3-22章)
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
财政收入及分类
含义
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分类
税收
社会缴款
赠与收入
其他收入
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税收
含义
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基本特征
1)强制性
收入分配关系的建立有强制性
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
2)无偿性
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须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
政府征到的收入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
3)固定性
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随着税率的增加,税收负担增加会进一步加大,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
税负转嫁
方式
1)前转
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2)后转
指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嫁给山坡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税负转嫁方式。
3)混转
前转+后转的混合方式
4)消转
指纳税人用降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5)旁转
指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如压低运输价格等
6)税收资本化
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该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压低生产要素购买的价格),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和税收后转的区别:首先是转嫁的媒介不同,税负后转借助的是一般消费品,而税收资本化借助的是耐用的资本品;其次是转嫁的方式不同,税负后转是商品交易时发生的一次性税款的一次性转嫁,而税收资本化是商品交易后发生的预期历次累计税款的一次性转嫁。所以,税收资本化实际上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
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
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将主要由其他人承担
课税商品的性质
生活必需品,消费必不可少,需求弹性小,消费基础广泛,孤儿税负容易转嫁
非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大,消费基础较窄,税负不易转嫁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对税是不容易转嫁对,如个人和企业税
经济交易相关对税,如消费税,增值税,容易转嫁
课税范围的大小
国债
基本含义
通常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产生条件
1)社会上存在比较充裕的闲置资金和比较健全的信用制度
2)国家材料不充裕,有资金和经济上的需要
特征
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国债种类
1)内债与外债
2)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
3)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4)上市国债与非上市国债
5)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国债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等方式弥补
2)筹集建设资金
以国债资金来扩大建设规模是发行国债的重要目的之一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4)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国债制度
国债发行制度
关于国债发行、企业和个人认购事项的原则与安排的规定
发行条件
政府以债券形式等筹集资金时所申明的各项条款或规定。
发行方式
公募招标
针对多数投资者,通过公开投标、招标的方式
承购包销
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来体现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
直接发售
国债发行人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的方式
随买
向小投资者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
1981年后,我国经历了行政摊销,承购包销,招标发行三种方式。
国债偿还制度
抽签分次偿还
到期一次偿还
转期偿还
提前偿还
市场购销法
国债市场制度
现货交易方式
回购交易方式
期货交易方式
期权交易方式
国债市场的功能
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税制要素
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
减税和免税
违章处理
纳税地点
税收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不同
流转税(商品和劳务税)
如增值税,消费税
所得税
财产税
资源税
行为税
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
从价税
指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如增值税、所得税
从量税
指以课税的数量、重量、容量或提及为计税的依据,如汽油柴油等
税负能否转嫁
直接税
如财产税,所得税
间接税
如各种流转税
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
中央税
如消费税、关税
地方税
如汽水等、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
中央和地方税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其他注意,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区别
范围不同,增值税一般征收物品,消费税征收特定物品
与价格的关系不同,增值税为价外税,消费税为价内税
缴税环节不同,消费税是单一环节的征收,增值税是在物品所有流通环节征收
流转税
含义
亦称商品和劳务税,指所有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特点
课税普遍
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以v
除少数税种或水母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遍实行比例税率,计算简单,便于征收管理。
分类
增值税
含义: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征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类型
1)消费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
3)生产型增值税
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税率和征收率
基本税率13%
9%
销售或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自来水、暖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食用植物油、冷气、热水、煤气、居民用煤炭制品、食用盐、农机、饲料、农药、农膜、化肥、朝气、二甲醚、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提供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以及除不动产租赁以外的现代服务
6%
提供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以及除不动产租赁以外的现代服务
除转让土地使用权之外的销售无形资产
0%
消费税
含义: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对一种税,其目的是调整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平均税率一般较高
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支队列入征税目录对消费品征税
税目和税率
税目
烟、酒、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烟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电池和涂料,共计15类消费品
税率
比例税率
1-56%
定额税率
所得税
含义:对所有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对税种对总称
特征
税负相对公平
所得税类以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
企业所得税
税率25%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征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
居民个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个人
非居民个人
上述条件,不满183天的个人
课税对象&税率&计算
1)工资、薪金所得
2)劳务报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综合所得,税率3-45%
居民个人
年度收入减去6000费用及其他可减免的额度
非居民个人
月度收入减去5000费用
5)经营所得
税率5-35%
年度输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7)财产租赁所得
8)财产转让所得
9)偶然所得
税率20%
7)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检出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检出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税收优惠
1)省人民政府以上单位的奖金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的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费、救济金
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7)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8)中国政府参加的约定或规定中的免税的所得
9)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征收管理
财产税
财产税的特点
含义:是对所有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主要有房产税,车船税
优点
1)符合税收的纳税能力原则;
2)课税对象是财产价值,税源比较充分且相对稳定
3)征税原则是有财产者纳税,无财产者不纳税,多者多纳,少者少纳,有一定收入分配功能
4)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
缺点
1)税收负担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2)收入弹性较小
3)经济不发达时,一定程度降低投资积极性。
房产税
征税范围
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不包括农村
税率
从价计征,1.2%
从租计征,12%
车船税
目前对乘用车征缴对三种税
车辆购置税
车辆购置附加费
燃油消费税
燃油消费税养路费
车船税
财产税
第十五章 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对职能与原则
含义
指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从政治方面看
1)反映了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的选择
2)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政府预算的职能
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的职能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职能
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职能
政府预算的原则
含义
指政府选择预算形式、体系和在预算编制、审查、执行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知道思想,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的重要方针
1)完整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合法性原则
5)公开性原则
6)年度性原则
政府预算的分类
按照预算编制形式分类
单式预算
将政府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中,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复式预算
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按照预算编制依据分类
增量预算
零基预算
按照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
年度预算
多年预算
按照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
平衡预算
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
差额预算
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
按照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
投入预算
指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的预算,要求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金额使用资金
绩效预算
指先由政府部门确定需要履行的职能以及为履行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制定绩效目标,并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没项目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规划—项目预算
核心是使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
我国预算管理职权划分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
审计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一般公共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预算编制制度
1建立部门预算制度
含义
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履行职能需要,由基层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部门收入预算编制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
部门支出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
部门预算采取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
一上
部门编制部门预算建议数
一下
财政部门对各部门上班对预算建议数审核、平衡后,汇总成本预算初步方案报同级政府,经政府批准后想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限额
二上
各部门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编制部门预算草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
二下
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提报政府、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等后续流程
意义
实行总和预算,统一分配,增强透明度,提高预算分配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增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明确部门的预算管理责任,财权与事权相结合
预算层层把关,有效规范
2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意义
1)增强了财政预算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
2)有利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3)加强监督管理,有利于源头的腐败
预算执行制度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
2)提高额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3)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1、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
2、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3、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4、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5、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6、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
7、建立全责发生制政府总和财务报告制度
8、建立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
9、推进预算、决算公开
第十六章 财政管理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
含义
指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
原则
1)受益原则
全国范围受益,归中央政府
在区域范围内受益划归地方政府
受益范围设计多个区域的,归相关地区政府协商承担,或中央政府出面协调受益地区共同承担
2)效率原则
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决定事权由哪一级政府提供
3)区域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
4)技术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
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四个原则
1)集权原则
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2)效率原则
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流动性不强的,划归地方政府,征税效率高
3)恰当原则
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作为中央政府收入;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关税)作为中央收入
4)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能对等的,一般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财政联邦制模式
2)财政单一制式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1980-1993年3次大改革,均可概括为“包干型”
1994年开始实习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1)保证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2)条件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
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含义
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
支出责任划分
中央财政
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条件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支出以及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支出。
收入划分
中央财政收入
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退税,船舶吨税,为纳税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的利润等
中央与地方财政共享收入
增值税55开,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64开(中央6,地方4),海洋石油资源税为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为地方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集中缴纳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主要成效
1)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2)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方向
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格局答题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促进权利与责任,办事与花钱相统一,全面提升国家治理效率
1)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2)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含义
指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重要作用
1)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
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地方之间因财政状况不同而造成的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3)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对控制能力
特点
1)完整性
2)对称性
3)科学性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5)法制性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分类
1)一般性转移支付
2)专项转移支付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划分原则
1)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
2)坚固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
3)实现权责利统一
4)激励地方政府主动作为
5)做到支出责任和财政事权相适应
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
1)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
2)保障地方履行财政事权
3)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
4)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
1)中央的财政事权由中央承担支出责任
2)地方的财政事权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3)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区分情况划分支出责任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财政政策的含义
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知道原则和措施
财政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3)控制功能
4)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的目标
1)促进充分就业
2)物价基本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
4)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工具
1)预算政策
2)税收政策
3)公债政策
4)公共支出政策
5)政府投资政策
6)财政补贴政策
类型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
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
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是经济恢复活力
1)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投资的政策
2)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3)投资规模有限性,社会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后,停止或缩小投资
4)仅存在于经济萧条的财政政策
补偿政策
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打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膨胀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等政策,来提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繁荣时期,为一直通货膨胀,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等政策来一直和减少财政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双松政策
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双紧政策
有效一直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止
松紧
财紧币松
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可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一直通货膨胀
财松币紧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使用会积累大量但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财政政策乘数
税收乘数
Kt=-b/(1-b)
税收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税收变动率
b=边际消费倾向
政府购支出乘数
Kg=1/(1-b)
=国民收入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
b=边际消费倾向
平衡预算乘数
Kb=1
财政乘数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班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时滞
认识时滞
行政时滞
内在时滞,发现问题,如何调研问题
决策时滞
执行时滞
效果时滞
外在时滞
第十八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平衡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传统货币数量说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MV=PT
P物价水平,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V货币流通速度,M货币量
剑桥学派的现金金额数量说
π=KY/M
Y总资源(总收入),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π代表货币价值,M代表名义货币数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动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
1)财务总额与财富构成
2)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
3)其他因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即一国或者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层次
M0=流通中的货币
指企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队,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总和
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
广义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应量包含现金和存款2个部分,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并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1)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2)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3)受到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的限制
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与失衡
货币均衡
含义
货币供求均衡,指在一定时期经济云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特征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长期内大体是一致的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货币失衡
含义
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
类型
1)总量性货币失衡
指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
2)结构性货币失衡
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通货膨胀
含义
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渡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类型
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指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度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型
输入型通货膨胀
指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类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
指因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即使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
原因
直接原因
不仅在于过度的现金发行,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
主要原因
财政原因
信贷原因
其他原因,如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导致过度的信用供给
治理
紧缩的需求政策
基本原因: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
1)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总需求
1)减少政府支出
2)增加税收
3)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量的无限制导致了通货膨胀,减少货币量,减少社会需求。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操作
积极的供给政策
提供供给,抑制物价上涨
第十九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制度
也称货币当局,是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需要
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职责
利用其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如基础货币、利率等,对金融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业务活动特征
1)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不对任何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提供担保或直接发放贷款,其业务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收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主要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
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负债贯彻货币发行政策。
2)对银行的业务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
信贷业务
1)接受商业银行提交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抵押放款
2)为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
3)再贷款
3)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3)对政府的业务
1)代理国库
2)代理发行国家债券
3)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货币政策
定义
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1)政策目标
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
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目标
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1)稳定物价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平衡国际开支
工具
一般政策性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
缺陷
1)可能被商业银行抵消
2)影响大,猛药
3)见效慢,时滞长
再贴现
调整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
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1)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操作中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4)公开市场的操作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局限性
1)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有全国性,而且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用于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2)必需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选择性货币工具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
指标选取原则:可控性、可预测性、相关性
利率
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货币供应量
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通货膨胀率
第二十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第运营与管理
商业银行
内涵
定义
存款货币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性质
是最典型的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或个人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职能
1)信用中介
集中闲置资金,发放贷款,化货币为资本。
最基本的职能
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
组织形式
按照机构设置分类
单一银行制
总分行制
按照经营范围分类
专业化银行制
综合化银行制
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
1)吸收存款
2)借款业务
资产业务
1)票据贴现
2)贷款业务
按期限
短、中、长期贷款
按贷款条件
信用贷款
担保贷款
按用途分
资本贷款
商业贷款
消费贷款
3)投资业务
有限制性规定
中间业务
1)结算业务
2)信托业务
3)租赁业务
4)代理业务
5)咨询业务
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原则
1)盈利性原则
2)流动性原则
3)安全性原则
盈利性和流动性成负相关关系,盈利高意味着流动性越大。盈利性同时和安全性也呈负相关关系,风险越高,盈利性越高。
存款保险制度
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绿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偿付限额偿付
统一家投保机构累计合计存款50w以内的,全额赔付
50w以上的,从该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偿付情形
1)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单人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
2)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
3)人力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对破产申请
4)经国务院批准对其他情形。
金融市场
运行机理
含义
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对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资金只有在运动过程中才能够创造价值,并使价值增加
效率
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
1)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
2)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有效市场理论
弱型
半强型
强型
结构
货币市场
指期限在1年及1年一下的金融资产为交易标的物的短期金融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
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当时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票据市场
以各种票据为媒介进行金融通融的市场
债券市场
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
股票市场
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投资基金市场
金融期货市场
外汇市场
第二十一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1)不确定性
2)相关性
3)高杠杆性
4)传染性
金融危机
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
债务危机
货币危机
流动性危机
国内流动性危机
国际流动性危机
综合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首先从对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
一般性理论
公共利益论
保护债券论
金融风险管控论
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对挑战
金融监管体制
含义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对监管体制和独立于中央银行对总和监管体制
按照银行对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对角色来分类
综合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这是从监管客体对角度进行分类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巴塞尔协议
直接原因
1974年美国、英国、德国和阿根廷的国际性银行先后发生了倒闭事件和国际贷款违约事件。
主要原因
银行经营的风险已经跨越过节,必须对国际银行业进行监管,必须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
1998年
资本组成
核心资本至少50%
实收股本(普通股)
公开储备
附属资本
二级资本
未公开储备
资产重估储备
资产重普通准备金
呆帐准备金
风险资产权重
0、10、20、50、100%,权重越大,资产对风险越大
资本标准
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资本与风险甲醛资产对比率不得低于8%
2003年
最低资本要求
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
2)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
3)加快制度化进程
市场约束
2010年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普通股充足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
超额资本要求
建立留存超额资本,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
建立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普通股7%,一级资本8.5%,总资本10.5%
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2011年出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
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流动性覆盖率
净稳定融资比率
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度期
第二十二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汇率制度
国际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
基于黄金输送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以美元为中心
1973年崩溃,进入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
1)经济开发程度
2)经济规模
3)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
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
5)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经济开发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的国家,一般倾向于固定汇率制度 相反,经济开发程度第,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资本流出入较为客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多使用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3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国际储备
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普遍接受的资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员方的国际储备一般可分为4种
1)货币性黄金
2)外汇储备
3)IMF的储备头寸
4)特别提款权
作用
是一个国家经济地位的象征,同时反映出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3)国际储备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管理
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1)外汇储备总量管理
2)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储备货币的比例安排
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确定
3)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成立投资机构,提高收益
国际货币体系
又称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2)确定汇率制度
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
体系变迁
国际金本位制
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
由铸币平价决定的汇率构成各国货币的中心汇率。
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
市场汇率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黄金输送点
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等于铸币平价加减运送黄金的运费。
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5-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
特征
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3)国际收支的调节
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来解决
长期失调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解决
崩溃的必然性
维持对美元的信息和保证国际清偿力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1976年以来的牙买加体系
特征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多种汇率安排并村的浮动汇率体系
发达国家大多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
发展中国际大多是盯住某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
少数国际实行单独浮动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方面向逆差国提供贷款,帮助其克服国际收支困难
另一方面还包括指导和监督逆差国和顺差国双方进行国际收支调节,以便双方对称地承担国际收支调节的义务。
国际主要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管理决策机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发展委员会组成
宗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
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
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
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方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
资金来源
1)份额
2)借款
贷款
1)备用安排
2)中期贷款
3)减贫与增长贷款
贷款的特点
1)主要是帮助其成员方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2)贷款是有政策调节的
3)贷款是临时的
世界银行集团
是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以行长、赴杭州及工作人员组成的办事机构。
宗旨
1)对生产性投资提供便利,协助成员方对经济复兴以及生产和资源对开发
2)促进私人对外贷款和投资
3)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方对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资金来源
1)银行股份
2)借款
3)转让债权
4)业务净收益
贷款的特点
1)贷款期限较长
2)贷款实行浮动利率
3)世界银行通常对其资助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的外汇部分约占项目总额的30-40%,个别项目可达50%
4)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较长
其他机构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金融公司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国际清算银行
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建立,最高权利机构是股东大会
职能与业务
为会员央行管理国际储备资产、开办多种银行业务
人民币跨境使用
业务类型
1)跨进贸易人民币结算
2)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义务
1)严格进行交易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
2)按照规定报送信息
3)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
3)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4)跨境贸易人民币融资
5)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融资
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
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6)双边货币合作
1)货币互换协议
目标
1)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临时措施
2)作为金融危机的常设预防机制
3)作为深化双方经济金融合作的措施
2)本币结算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