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23-35章)-LQQ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编辑于2023-03-13 11:46:3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的集体所有制)才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1-12章)知识大纲,包括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23-35章)
第二十三章 统计与数据科学
统计学
描述统计
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推断统计
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变量和数据
数据来源
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调查或观察
实验
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
统计调查是获得数据的主要办法,也是获得一手数据的重要方式
统计调查
概念
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收集数据信息资料的过程。
特征
1)调查是一种有计划、有方法、有程序的活动
2)调查的结果表现为搜集到的数据
分类
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
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按照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连续调查
不连续调查
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常是1年以上)
方式
1)统计报表
按照国际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主机提供基本统计数据
全面统计和非全面统计
2)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
特点
1)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经济普查,10年2次,3、8年份实施
人口普查,10年1次,0年份实施
农业普查,10年1次,6年分实施
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
4)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
3)抽样调查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特点
1)经济性
2)时效性强
3)适应面广
4)准确性高
4)重点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占绝大比重)进行调查。
5)典型调查
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作用
1)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
2)在一定调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大数据的特性(4V)
1)数据量大,Volume
2)数据多样化,Variety
3)价值密度低,Value
4)数据的产生和处理速度快,Velocity
数据挖掘
分类
1)有指导学习或监督学习
2)无指导学习或监督学习
常用算法
分类
聚类分析
基于划分,分层,密度,网格,模型的方法
关联分析
趋势与演化分析
特征分析
异常分析
数据可视化
科学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
第二十四章 描述统计
集中趋势的测度
均值
适用于定量变量
中位数
是按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
则当N为奇数时
当N为偶数时
不适于分类变量,适合顺序变量和定量变量,特别是分布不对称的数据
众数
指一组数据众出现次数最多当变量值
不适用于定量变量,主要适用于分类和顺序变量
离散程度的测度
方差
总体数据方差
样本数据方差
标准差
注:实际计算,多为样本方差/标准差
离散系数
方差越大,波动越大
分布形态的测度
偏态系数
偏度指数据分布的偏斜方向和程度,描述的是数据分布对称程度。
<-1
严重偏左
(-1,-0.5)
中度偏左
(-0.5,0)
轻度偏左
=0
对称的
(0,0.5)
轻度偏右
(0.5,1)
中度偏右
>1
严重偏右
标准分数
标准分=(观察分数 - 平均分)/标准差
小于零意味着低于平均分数
经验法则
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差内
标准分数在【-1,1】
95%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2个标准差内
标准分数在【-2,2】
99%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3个标准差内
标准分数在【-3,3】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相关关系
按相关的程度
完全相关
不完全相关
不相关
按相关的方向
正相关
负相关
按相关的形式
线性相关
非线性相关
散点图
相关系数
Pearson
只适用于线性相关关系的判断
取值范围,-1《r《1
r=1
完全正线性相关
0<r<1
X与Y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
=0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1<r<0
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
r=-1
完全负线性相关
|r|》0.8
高度相关
0.5《|r|<0.8
中度相关
0.3《|r|<0.5
低度相关
|r|<0.3
相关度极弱,可视为无线性相关
第二十五章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
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
抽样框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
1)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2)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
3)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
非概率抽样
判断抽样
方便抽样
自愿抽样
配额抽样
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问题
2)调查方案设计
3)实施调查过程
4)数据处理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抽样误差
1)抽样框误差
抽样框不完善造成的误差
2)无回答误差
造成估计量方差增大,估计偏差
3)计量误差
指由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与其真值直接不一致造成的误差
几种基本概率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
有效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把总体分为不同的层
分层抽样不仅可以估计总体参数,同时可以估计各层的参数
便于抽样工作的组织
每层都要抽取一定的样本单位,降低抽样误差
样本量在各层中分配的方法
等比例分配
不等比例分配
适用于总体单位数少的层所分到的样本量过小的情况
系统抽样
将总体中的所有单元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范围内随机抽取一个初始单元,然后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抽取其他样本单元
特点
操作简单
对抽样框对要求也比较简单
缺点
方差估计比较复杂
整群抽样
将总体中的所有基本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互不重叠的群,抽样时直接抽取群,对抽中的群调查其全部基本单位,对没有抽中对群则不进行调查
优点
实施调查方便
例如地域广或分布很广的情况下
抽样框编制得以简化,抽样时只需要群的抽样框,而不要求全部基本单位的抽样框。
适合与某些特殊群结构进行调查
多阶段抽样
估计量和样本量
估计量的性质
1)无偏性
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是等于总体均值
2)有效性
同一抽样方案下,对某一总体参数,两个无偏估计量,方差越小,越有效
3)一致性
抽样误差的估计
估计量的方差公式
样本量的估计
样本量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
1)调查的京都
2)总体的离散程度
3)总体的规模
4)无回答情况
5)经费的限制
第二十六章 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
概念
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的依赖关系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ax+b
最小二乘法
是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评分和最小来估计参数的方法
模型的检验和预测
1)决定系数R的平方
决定系数是回归模型所能解释的因变量变化占因变量总变化的比例,取值范围0到1之间
=1
回归直线可以解释因变量的所有变化
=0
因变量的变化和自变量无关
越接近于1,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如果P<0.005,则可以在0.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自变量X对应变量Y有显著影响。
第二十七章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绝对时间序列
相对时间序列
平均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对水平分析
见书本,结合公式和案例了解更为方便
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
1)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计算
1)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2)由时序点计算序时平均数
1)连续时点计算
1)由连续时点计算,公式和绝对数时间序列一致。
2)时间单位是1天,但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
2)由间断时点计算
1)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间隔时间相等
2)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间隔时间不等
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时平均数但计算
先求分开的平均数,再计算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速度分析的应用
平滑预测法
移动平均法
指数平滑法
第二十八章 会计概论
会计基本概念
概念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
财务会计
对外提供
管理会计
对内提供
基本职能
1)核算职能
2)监督职能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现代会计的职能
预测、决策、评价等
会计的对象
资金的投入
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
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供应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式,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
资金的退出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物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目标
目标
首先是谁需要会计信息
其次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内容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主要通过企业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1)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2)外部利益关系人
1)投资者
2)债权人
3)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4)社会公众
5)其他使用者
会计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制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特征
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必须是预期能够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
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
确认资产的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算
分类
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
(2)负债
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
1)企业的负债只能以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
2)负债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作为负债值
3)负债的偿还不论是以资产偿还,哈是以提供劳务偿还或是转让股权给债权人,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分类
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
(3)所有者权益
又称股东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
列入资产负债表
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特征
1)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应当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
3)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确认收入的条件
1)符合收入的定义
2)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4)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2)费用
特征
1)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应当是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高考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狭义的费用
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与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
广义的费用
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3)利润
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档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列入利润表
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伙计要素的变动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增加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
3)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等额减少
4)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
5)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7)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
8)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1)权责发生制
也称应计制
凡事档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收付实现制
也称现金制
凡事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乱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配比原则
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方式
1)根据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直接配比。
2)根据收入与费用项目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
历史成本原则
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算,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性质法规和国家统一的汇集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优点
1)正常交易确定的价值或购买过程中实际支付的金额,比较客观
2)有原始凭证作证明
3)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4)汇集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
真实性
客观性
相关性
清晰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重要性
谨慎性
及时性
会计法规
会计法
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1)基本准则
2)具体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
财物规则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
子主题
子主题
第二十九章 会计循环
会计确认
概念
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记录的过程
标准
1)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
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的评估
3)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熟悉,如价值,成本等,并能可靠的进行计量
会计计量
属性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
会计记录
概念
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载体,运用复试记账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对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
方法
设置账户
分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
基本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序时账簿
分类账簿
备查账簿
财务处理程序
1)财务处理程序的概念
2)主要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1)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2)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3)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4)多栏式日记账务处理程序
5)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财务会计报告
内容
1)会计报表
2)会计报表附注
3)其他应当在财物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分类
按照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
对内会计报表
对外会计报表
按照会计报表编制主体的不同
个别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
按照会计报表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
年度会计报表
季度会计报表
月度会计报表
第三十章 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概念
完整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
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利润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现金流量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及附注
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门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会计报表编制要求
编制会计报表前,应当依法对会计账簿记录,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进行审核
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当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基本格式
单步式
多步式
主要内容
1)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
2)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
3)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处置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现金流量表
主要作用
1)便于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2)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能力
3)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第三十一章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1)分析企业的偿还能力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比率分析法
相关比率
不同但有关的项目之间的分析
结构比率
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效率比率
反映投入产出的关系
比较分析法
按照比照对象
绝对数比较分析
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
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按照比较标准
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
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
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现金企业指标比较
趋势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已获利息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营运能力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营业收入净额=营业收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起码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
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
=360/存货周转次数
流动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金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盈利能力分析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营业净利润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净额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
资产净利润率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普通股每股收益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但普通股股数
市盈率
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第三十二章 政府会计
政府会计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政府会计要素
预算会计
预算收入
预算支出
预算结余
政府会计要素
资产
负债
收入
费用
政府会计报告
政府决算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
第三十三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对调整
调整经济的法包括经济法
法律体系
民商法
经济法
其他法律部门
第三十四章 物权法律制度
物权
基本特征
法定
客体为一般物
绝对
支配
追及效应和优先效应
物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法定原则
一物一权
物权公示
不动产权登记的类型
首次登记
变更登记
转移登记
注销登记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
预告登记
类似于期房购买,未交房之前的登记
查封登记
物权的种类
自物权和他物权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主物权和从物权
如所有权和抵押权
法定物权和意定物权
所有权
所有权
特征
独占性
子主题
全面性
单一性
存续性
弹力性
取得
原始取得
因物权首次产生
因公法方式获得所有权
国有化、没收等
其他法律规定的方式
如先占、发现埋藏物等
添附
1)混合难以识别,如果饮料混合
2)附和难以恢复,如墙上粉刷油漆
3)加工成更高价值的物品
消灭
1)相对消灭,如权利人抛弃或死亡
2)绝对消灭,物品灭失
共有权
按份共有
共同拥有
差异处
成立的原因不同,共同拥有是人的结合关系
管理不同
享有的权利不同
对第三人行使权利不同
分割共有物对限制不同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由专有权和共有权构成
用益物权
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独立性
限制物权
使用的目的
主要是不动产
如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等
具体等用益物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居住权
居住权
担保物权
抵押权
质权
留置权
第三十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合同概述
分类
1)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
双务,指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
单务,指单方只有义务,另一方只有权利,如借用合同
2)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
是否有交付标的物件,有则是实践合同,无则是诺成
3)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
法律上是否有规定的名称
4)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
指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
5)主合同和从合同
合同效应
生效要件
1)主体合格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年满18周岁
2)年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可单独订立合同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只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当的合同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8周岁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不能实施合同行为
2)内容合法
3)意思表示真实
4)合同的形式合法
瑕疵合同
1)无效合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法规的合同
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
2)效力待定的合同
1)合同的主体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
3)可撤销的合同
基于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一方或第三人以胁迫手段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
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
订立
要约
与要约邀请做区分,要约邀请指邀请对方给自己发要约。
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