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山西专升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涵盖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编辑于2023-03-17 20:24:15 山西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
含义(名,选,填)
(2018名)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基本规律)(简答,选,填)
1.顺序性
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2.阶段性
个体发展是一个分阶段连续的过程,量变到质变(不能一刀切,注意衔接过渡)
3.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同步(抓住关键期)
4.互补性
生生互补,生心互补(eg:眼盲耳聪)(扬长避短,优势教育)
5.差异性
个体差异,群体差异(eg;男女`智力水平)(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6.连续性
各阶段连续不间断
我国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选,填)
8个阶段(三儿 五年)
(0-1岁)乳儿期
(1-3岁)婴儿期
(3--6,7岁)幼儿期
(6,7--11,12岁)童年期(小学)
(11,12--14,15岁)少年期(初中)
(14,15--25岁)青年期
(25--65岁)成年期
(65岁以后)老年期
主要心理特征(选)特征辨认
童年期(学龄初期)基础时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1.言语:口头--书面
2.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9.10岁)为抽象逻辑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
3.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抽象本质的认识,对自我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4.道德概念:直观,肤浅,--抽象本质的认识(从动机效果统一评价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不同)(我不是故意的)
(特点)少年期(学龄中期)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仍要具体形象思维作支柱
2.心理活动 随意性-显著增长
3.独立性强烈-成年人
4.交往认同感增强-同伴之间
5.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名词,选,填)
(名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里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里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岁动态发展过程)
(名3)关键期: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较短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口头语言
4岁(中):形状知觉
4,5:书面语言
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的发展(选)
1.感知觉(了解)
(意识)由无意性-有意性
(精确性)由笼统性-精确性
(深度)知觉事物表面特征-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记忆
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意识)
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在形象记忆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类型)
3.注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对具体生动事物-对抽象材料的注意
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4.思维
主要指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类型变化转折年龄(9-10岁)
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2020名1)(名,选,填)
自我意识指作为主体我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3种成分(自我监控)2个自己 2个关系
发展(选,填)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自己与自己动作区分开)
社会自我: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在青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按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心理品质,能力
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简答,选,填)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
1.社会性认知
(选,填)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交往两方面
含义(名)
社会性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发展能力发展相对应。
发展趋势(简答,选)
(特点)
1.从表面到内部
2.从简单到复杂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5.从弥漫性到间断性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想法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塞尔曼将角色采择分为四个阶段
1.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已认识到与别人由不同的观点
2.自我反省阶段(8-10岁)知道每个人都有思想,且他人能理解
3.相互角色采择阶段(10-12岁)能从旁人看两人间相互作用
4.社会传统系统的角色采择阶段(12-15岁)
交往时间,问题类型,冲突数量,好控制
2.社会性交往(选,填)
对象:父母,教师,同伴
(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在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
第三章 心理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选)
1.认知发展是伴随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
2.逻辑思维是只会的最高表现
3.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认知发展四阶段(简答,选择,填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动作思维)
1.探索世界的手段,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
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3.获得客体永久性(9,10月建立)(9-12)
(二)前运算阶段(2-7)
(表象思维)
1.单维思维(两杯水)(量杯实验)
2.不可逆性(不能从当前思维返回思维起点)
3.自我中心(经典实验-三山实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具体逻辑思维)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守恒概念的形成是这个阶段的标志)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苹果,人)(a大于b b大于c)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接近成人
(抽象逻辑思维)
1.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2.根据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思维发展水平已近成人(进一步 多维可逆)
普遍性与特殊性(选)
普遍性
思维发展阶段普遍存在(顺序)不可变(填)
特殊性
不同的人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存在差异 eg:皮亚杰认为大多数人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思维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选,简答)(启示)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爱奇艺感签巨星 2 7 1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8个在背后
发展的结构
1.适应环境的两种方式
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不改变
顺应:改变
2.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3.平衡:不纠结了
第四章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生认知差异及其教育的含义(论述)
认知方式差异
含义(名)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学生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改组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选,填)
1.威特金
场独立(内部知觉)
场依存(受外部影响)
(内vs外)
2.卡根
沉思型(时间长,错误少)
冲动型 ( 时间短,错误多 )
标准,反应时间精确性
(精度vs速度)
3.吉尔福特
辐合型(搜集,综合,缩小范围)唯一解答
发散型(不同方向扩展,发散到各方面)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智力差异(认知能力)
测量 :
1.斯坦福-比纳量表 简称S-B 量表
2.韦克斯勒量表 年龄分段\应用范围最广(最广泛)
差异:
影响因素——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主要是教育)人们智力水平呈常态\正态分布
个体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反应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认知差异教育含义(简答,选,填)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反应偏好
2.智力是一个可靠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
3.(简答,选)教师应根据认知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方式,使教学方式个性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及其教育的含义
含义(名)
(2020名)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
差异
特征差异(选,填)
1.现实态度(eg对社会 自己的态度)
2.理智特征(认知过程,习惯的方式)
3.情绪特征(强度,稳定性,持续性)
4.意志特征(控制,调节eg 自觉性)
类型差异(选,填)
1.依据个人心里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
外倾型
内倾型
2.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
独立型
顺从型
3.依据性格的特征差异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课本p27(简答)性格教育含义(含义+启示)
重视性格作用
内容组织选择要适应性格(跟课本背)
影响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质量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名,选,填)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基本观点(选)
1.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2.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可接受的教育的阶段
3.由生物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使其个体形成积极的健全的人格特征。
人格发展8阶段(简答,选,填)
名称,年龄段,任务,教育意义
(一)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
主要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形成自主自动的性格(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主动感对羞耻感(4-5岁)
主要获得主动感(又称初创期)喜欢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帮助别人)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其所带来的师长的许可。(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有特殊作用)
(五)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防止角色混乱
同一性: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混乱:迷茫
(六)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八)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
教育意义(任务,方法,措施)
1.指明了每个阶段人格发展的任务
2.给出了解决危机的具体教育方法
3.有助于教师了解不同阶段儿童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同亲繁殖
埃里克森 信任主
主动又勤奋
同亲人 结婚,繁殖
完美人生
第五节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填空)
概念
【名】
广义:特殊儿童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儿童
狭义:仅指身心又缺陷的残疾儿童
类型(选,填)
1.智力超常儿童 超过140
2.弱智儿童 低于70
3.学习困难学生(感知与智力正常)
4.聋哑盲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简答,选,填)
1.随班就读
2.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4.设置特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