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高级经济师 金融专业 第一章,二十大表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编辑于2023-03-18 16:09:09这是一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政策或事件。首先,从1996年到2003年,为“维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实现了外币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随后,从2004年到2013年,进入“先贷款,后存款”阶段,实现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开始布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到了2014-2015年,开始“专攻存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从而实现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高级经济师金融)知识点思维导图,定义: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高级经济师 金融专业 第一章,二十大表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维导图,概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政策或事件。首先,从1996年到2003年,为“维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实现了外币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随后,从2004年到2013年,进入“先贷款,后存款”阶段,实现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开始布局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到了2014-2015年,开始“专攻存款利率”,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从而实现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高级经济师金融)知识点思维导图,定义: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高级经济师 金融专业 第一章,二十大表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第一章 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第一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强党对经济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征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党的领导是政治的核心和灵魂
经济发展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党要在经济金融工作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金融发展的源头
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二、加强民生保障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一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建设
二是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推进农村金融建设
三、支持绿色发展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
二是支持绿色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四、支持科技创新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
依靠创新可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动能
一是完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制度,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融资功能
二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鼓励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开发保险险种
三是建立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创新积分制
统筹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金融债等,完善企业创新积分与涉企金融政策支持联动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二是推动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是党对资本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对于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覆盖面、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注册制改革,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二是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三是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推动构建健康有序市场秩序
七、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确保经济金融大局稳定,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监管能力
三是加强金融法治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一、新发展格局下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都富裕
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再以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
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要民生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二、新发展格局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1.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业得以更有效率更快速地发展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基础,而规模是自有资金无法达到的,因此需要金融业为其提供支撑
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受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制约
2.金融发展也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本的最初来源都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试金石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存在较严重的货币超发,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货币化,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也是影响其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所需)
第三节 近年来我国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政策举措
总方针
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检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产品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业、绿色产业、科技产业等金融支持,以及尤其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机构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健全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机制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
监管
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第四节 近年来我国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与主要成效
一、遏制金融资金“脱实向虚”趋势
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完善“沪港通”,启动“深港通”
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
加大对制造业、重点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三产融合、新农村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支持投入力度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大科技、文化、信息消费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同业理财、同业投资、委托贷款和信托通道业务持续减少,高风险因子银行不断收缩
二、鼓励金融业扶持小微企业和农业
引导地方各级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政策,引导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
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三、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健全多层次股权市场
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扩大资本市场有序开放
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大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
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
绿色金融标准
环境信息披露
政策激励机制
产品创新体系
国际合作
推动金融服务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倾斜
四、推动政策性金融助力经济发展
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作用
对商业性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可形成有效补充,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五、持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数据、制度、信息、客户
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逐渐建成
金融统计工作突破性进展
金融法治建设稳步进行
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二十大表述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