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4津液
包含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排泄。津液功能,三者之间及两两的关系,干货满满,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2-19 09:14:29津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
津液,同气和血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津和液因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的有所不同,因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津和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但在发生“伤津”和“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在辩证论治中,又须加以区分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
输布和排泄
脾的传输
“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这两个方面统属于脾的”散精“功能
肺的宣降
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作”通调水道 “,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故说肺”输精于皮毛“,肺主皮毛。当肺不佳,皮毛的表现也不佳,或通过皮毛的表现可知肺不是很好
津液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最后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
可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作用
肾的蒸腾气化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对津液的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
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需要依靠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
全身的津液,最后亦都要通过肾的蒸滕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上是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故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三焦通道
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
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津液的输布,依赖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 “功能
津液的排泄,主要依靠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
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谢平衡,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所以不认是气的病变或许多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破坏津液的代谢平衡,从而形成伤津、脱津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的病理变化
津液的功能
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布散于肌表的泽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
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的作用
渗于血液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还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养骨髓、脊髓和脑髓等作用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者性状及其功能,均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三者均是构成人体和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三者的组成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三者的生理功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极为 密切的相互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气和血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气能生血
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都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来自脾胃运化和水谷精气
摄入的饮食物
转化成水谷精气
转化营气和津液
生成赤色的血
从上到下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
气旺,则化生血功能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因此,在临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这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气能行血
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气虚则推动无力;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甚则阻滞于脉络,结成瘀血。
气机逆乱,血行也随气的升降出异常而逆乱。
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耳赤、头痛,甚则吐血;
血随气陷,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
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病证时,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此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气不摄血”
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三方面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赖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
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逸逃.
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也在于此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
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也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汪足。
因此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
气能行(化)津
津液的输布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蒸腾气化,才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受阻;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而不利
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气不行(化)水
津液停聚而致气机不利,帽称作不停气滞(阻)
二者互为因果,从而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则形成水泛为肿的病理变化 ,临床治疗时,行气与利水之法须并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在气虚或气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漏汗、多汗、遗尿等病理现象
反之,由于津液能载气,故在多汗、多尿和吐泻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也可出现“气随津脱”的病证
血和津液的关系
是液态样物质、滋润、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属阴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
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津液亦可渗出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
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也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