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呼吸运动的调节,可以直接下载,有助于知识点记忆。
编辑于2023-04-02 16:02:40 陕西呼吸
肺通气
力
动力
直接动力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肌舒缩
吸气肌
膈、外
呼气肌
腹、内
呼吸运动的型式
腹式呼吸
膈肌舒缩为主
胸式呼吸
肋间外肌舒缩为主
内压
肺内压
肺泡内压力
胸膜腔内压
负压
保持肺的扩张
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降低气道阻力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阻力
(静态阻力)弹性阻力(70%)
顺应性
=1/弹性阻力
=肺容积变化/跨肺压变化
跨肺压: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肺弹性阻力(主)
肺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2/3)
阻碍肺泡扩张,吸气阻力↑
使相通的大小肺泡内压不稳定
促进肺部组织液生成,严重时形成肺水肿
肺组织自身的弹性回缩力(1/3)
胸廓的弹性阻力(次)
(动态阻力)非弹性(30%)
气道阻力(主)
管径大小是最主要的因素
跨壁压:呼吸道内外压力差
肺实质对气道壁的牵引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副交感N→平滑肌收缩
交感N→平滑肌舒张
化学因素
儿茶酚胺
PGE₂
气道平滑肌舒张
PGF₂α
组胺、吸入气CO₂↑、气管上皮合成和释放内皮素
气道平滑肌收缩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
主要成分
卵磷脂(DPPC,60%)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10%)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稳定性,防止肺泡萎陷和过度膨胀
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肺弹性阻力↓→顺应性增高
防止肺不张
临床应用
成年人患肺炎、肺血栓
DPPC减少→肺不张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DPPC减少→呼气末肺泡萎陷→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肺通气功能评价
肺容积
肺内气体的容积
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补呼气量
余气量
最大呼气末,尚留存在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容量
肺容积中两项及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FRC)
平静吸气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体量
余气量+补呼气量
缓冲肺泡气PO₂和PCO₂的变化幅度
肺气肿↑,支哮↑,肺实变↓
深吸气量(IC)
潮气量+补吸气量
肺活量(VC)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FVC)
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一秒用力呼气量(FEV₁)
第一秒内用力肺活量
哮喘(阻塞性):FEV₁比FVC降低更明显,FEV₁/FVC也下降
肺纤维、胸廓(限制性):FEV₁和FVC均下降,FEV₁/FVC可基本不变
肺通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
适当深而慢的呼吸,可增大肺泡通气量,提高肺通气效能
肺换气
定义
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扩散系数(DC)
溶解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
取决于气体分子溶解度和分子量
CO₂的DC是O₂的20倍
气体扩散动力
分压差
肺扩散容量
单位分压差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
影响换气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肺纤维化、肺水肿
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肺叶切除、肺毛细血管关闭和阻塞
通气/血流(Va/Q)
肺尖为3.3,肺底部为0.63
可作为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Va/Q↑(>0.84)
通气过剩(Va↑)或血流不足
肺泡无效腔↑
通气不足
PO₂↓
PCO₂↑
Va/Q↑(<0.84)
通气不足或血过剩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肺泡通气不良
PO₂↓
PCO₂↑
气体运输
O₂
运输
物理溶解1.5%
HbO₂的形式,占98.5%
一分子Hb可结合四分子氧气
结合快、可逆、不需要酶
Hb氧容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₂量
20.1ml/100
Hb氧含量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₂量
15ml~20.1ml
Hb氧饱和度
含/容
75%~100%
HbO₂鲜红色,Hb紫蓝色
Hb>5g/100ml时,皮肤、黏膜呈暗红色→发绀
缺氧不一定发绀,出现发绀不一定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时)
氧解离曲线
PCO₂↑或H+↑
Hb转向T构型
温度↑→H+活度↑
2,3-二磷酸甘油(DPG)
Hb与O₂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释放氧
CO↑氧解离曲线左移,静脉O₂分压正常
何尔登效应
有O₂时候Hb释放CO₂,没O₂时候Hb结合CO₂
CO₂
物理溶解5%
肺部排出比率最高
碳酸氢盐88%
反应极迅速、可逆、需要碳酸酐酶催化
HHbNHCOOH7%
迅速、可逆、无需酶的催化
组织换气
动脉血中O₂向组织液和细胞扩散,CO₂则由组织液和细胞向血液扩散
组织换气后,动脉血变成动脉血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
脊髓
低位脑干
脑桥
延髓
喘息中枢,产生最基本呼吸节律
高位脑
化学感受器
外周
颈动脉体(主调呼吸)
主动脉体(主调循环)
中枢
延髓腹外侧浅表处
PCO₂↑
兴奋中枢感受器(80%)+外周感受器(20%)
PO₂↓
兴奋外周感受器,轻度低氧→呼吸中枢(+),重度低氧→呼吸中枢(-)
H+↑
兴奋中枢感受器>外周感受器
一定浓度的CO₂是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肺牵张反射
扩张反射
加速吸气向呼气转换,使呼吸频率↑
萎陷反射
肺萎陷时增强吸气
高原缺氧
↓
↓
↓
↓
老慢支
↓
↑
↓
↓
肺水肿
↓
-
↓
↓
贫血
-
-
-
↓
亚硝酸盐中毒
-
↓
-
↓
CO中毒
-
-
↓
↓
调节脑脊液PH值,稳定中枢PH
机体缺氧时驱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