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中山医学院1971年第一版
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有其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编辑于2023-04-13 14:21:35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临床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中医临床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有其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整体观念
“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中医学很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和外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之间,通过经络等的作用互相联系,构成整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某一部分有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例如中医认为“肝病传脾”,即肝有病,往往影响到脾胃功能失调,并进而影响到全身的健康。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从整体出发来考虑。 人和外界自然环境也是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环境(如季节、气候、水土等)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如骤寒、骤热等),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便会打破,就可能产生疾病。因此,在诊治疾病时,须要注意季节气候及其他外界环境对疾病的产生和影响,并要主动地掌握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
辨证施治
“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辨证施治就是分析疾病矛盾的特性,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进行恰当的治疗。
中医的“证”的概念,与西医的“症状”、“症候群”并不相同。可以说,“证”是病理、临床现象和诊断的综合概括,并指示出治疗的方向。例如“脾虚泄泻”是较常见的“证”,也是一个诊断,它既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个体的反应属虚,临床突出的症状是泄泻,并且也提示了致病的因子可能是“湿”(因为“脾恶湿”,湿在内则溏泻),从而又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所以“证”的概念牵涉到致病因子、病变部位、个体反应、病程、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苔等)等,较全面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提示了临床治疗的方向。
从错综复杂的病理和临床现象中进行辨证,一般来说,要全面考虑到下列四个问题: (一)辨别病变的部位,属于表证还是里证;(二)辨人体对致病因子反应的强弱(虚、实),即致病因子与人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力量的对比等等;(三)辨别致病因子和疾病是属于那种性质,属于风证、寒证、燥证或温证;(四)辨别疾病是属于那一一个阶段,即属于卫分、气分、营分、还是血分症候;或属于哪一个脏腑的症候。因此,通过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矛盾的特殊性,作出较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为了达到上述辨证的四方面要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纲领),最基本的辨证纲领是八纲。
根据四诊(望、闻、可、切)所得到的资料,把错综复杂的临床现象,用八纲(阴阳、里、寒热、虚实)加以归纳,来说明病变的部位和病势的浅深(表、里),疾病的属性(寒、热),和病邪与人体相互斗争所引起的反应(虚、实),并以阴阳来总括,作出症候分类。但八纲只概括了疾病矛盾的普遍性,还必须结合六因、卫气营血、脏腑等纲领的辨证,才能说明疾病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临床上,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对于一般感染性的疾病,可用六因、卫气营血等辨证纲领来分析致病因子的性质、病程的阶段性及其传变规律(即发展变化规律);非感染性的疾病除了一部分和六因有关可兼用六因辨证外,一般用脏腑辨证。如上所述,在辨证施治时,必须把八纲辨证和其他方面(六因、卫气营血、脏腑等)的辨证结合起来,全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各个具体的辨证方法以后详述。
中医的施治是在辨证基础上进行的,而“扶正”与“祛邪”则是中医治疗的两项重要原则。疾病的过程是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所以“扶正”与“祛邪”是使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正”是指正气,即指人体的抵抗力、自身修复力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力;“扶正”就是采取锻炼身体和各种调养的方法(包括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等),配合饮食治疗,以增强体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邪”是指病邪,即致病因子;“祛邪”是采取各种治疗方法来消除致病因子,停止或限制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时候,采取“扶正祛邪”(先扶正后祛邪), 或“祛邪扶正”(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同时进行;必须根据人体和疾病斗争相互间力量的对比,和病情发展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总的来说,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以中医基本学术思想为根据的, 而阴阳、气血学说是中医基本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简单介绍有关阴阳、气血学说的一些基本知识。
中医临床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阴 阳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医学里的“阴”和“阳”主要是用来概括人体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现象。
一、从部位来说:
腹部、内部、下部、肢体的隐蔽部位属阴; 背部、外部、上部(头、胸)、肢体的暴露部位属阳。
二、从生理上来说:
阴代表物质基础,组织结构;阳代表功能活动。血、津液、五脏等属阴;气、六腑等属阳。此外,五脏也可用阴阳来说明它本身的功能,如心阴 、心阳,肾阴、肾阳,脾阴、脾阳等。
三、从病理上来说:
临床症状表现 为慢性的、静的、寒的、虚(不足)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的、隐晦的、衰弱的、向内(里)的、向下的等等,都属阴的性质; 急性的、动的、热的、实(有余)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代谢增高的、进行性的、明显的、强壮的、向外(表)的、向上的等等,都属阳的性质。
四、从脉象来说:
沉、迟、虚属阴,
浮、数、实属阳。
五、从舌诊来说:
舌色淡红或淡白属阴,
舌色红和绛(深红)属阳。
四诊(望、闻、可、切)八纲
“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人体内阴阳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的、动的平衡。阴阳经常是向着对立的方向运动,相互消长,到了一定的程度时,由量变到质变,阴盛可以引致阳虚,阳盛可以引致阴虚,出现病理状态。
一、阳虚:由阳本身不足引起,或是阴亢盛的结果。表现为畏寒,精神委靡,活动力低下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阳虚的病理实质可能与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低下,能量代谢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等有关)。
二、阴虚:由阴本身不足引起,或是阳亢盛的结果。表现为发热或潮热、兴奋、情绪激动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阴虚的病理实质可能与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等有关)。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提出治疗措施,调整阴阳的偏胜,使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归于相对的平衡,以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偏盛的可用泻(或平)法
偏衰的可用补(滋)法
即阳虚的补阳
阴虚的滋阴
阴虚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可用补(滋)阴的方法治疗
阳亢盛而导致阴虚的,可用平阳(清热或泻火)或平阳滋阴的方法治疗。
气 血
气、血分别属于阳和阴,在中医学的概念里是用来更具体地说明人体的功能和物质两个方面。
气
中医学里的“气”,除了指人呼吸的大自然的空气外,更重要的是包括了人体功能活动的含义。 病态时可出现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陷等。
(一)气虚:
即气不足,也就是功能的不足。表现为语音低怯和各脏腑功能不全,如肺气虚即是指肺功能的不足,表现为气促、咳嗽、呼吸短浅等症状。 脾气虚是指脾功能的不足,可出现腹泻、浮肿等。
(二)气滞(气郁):
气在全身运行不息,但在病理情况下,会出现运行阻滞,而产生气滞或气郁,大概相当于功能的障碍。如临床上最常见的肝气郁滞,也就是肝功能障碍,可出现胁痛、眩晕;胃气郁滞,也就是胃功能障碍,可出现腹胀满、食欲减退、腹痛等。
(三)气逆、气陷:
气的运动形式是沿着一定的轨道外降,如果升降失常,便会引起疾病,例如肺气和胃气宜降,如升多降少,便产生气逆(即功能的反常),出现肺、胃功能的反常,表现如咳嗽、气喘、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
脾气宜升,如降多升少,表现全身功能的明显低下,即所谓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脾胃位于体内中部,因此脾胃之气亦称中气),表现为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并进而引起全身肌张力降低,括约肌松弛等改变,可出现腹泻、子宫脱垂、肛脱垂、尿频等症状。
血
血,运行全身,有输送营养物质到各组织器官的作用。 病理的表现为血虚、血瘀、出血等。
(一)血虚:
血量不足或质不正常,因而对脏腑或全身供应不足,以致出现功能低下或紊乱,甚或全身 虚 弱的病象,表现为贫血的症状,如头 晕、眼 花、失 眠、闭 经、消瘦、面色苍白等。多由于久病或大手术后,或失血过多,或缺乏某种造血物质等引起。
(二)血瘀:
血流运行受阻,淤滞不畅,常见的是炎症郁血、外伤所致瘀肿等。 在瘀滞局部往往出现疼痛、肿胀、肿块等证;甚至可引起较顽固的疼痛。
(三)出血:
包括吐血、咳血、流鼻血、尿血、大便带血、子宫出血等症,是由于血液不循经脉运行的结果,即所谓“血液妄行”(血从血管渗出或从破裂了的血管溢出)。可由于血热、血瘀等引起,是“血证”中最重要 的病理表现。
气和血的关系相当密切,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作用,而气的活动又有赖于血来维持;如气滞则往往产生血滞,血虚又常与气虚有关。因此在治疗上要互相兼顾。 阴、阳、气、血是中医用以阐明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 明确人体阴阳的偏胜(矛盾的转化)和气血的虚实,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