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妇产科-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子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萎缩性YD炎,滴虫性YD炎,外阴YD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YD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和生殖道防御机制的相关概念 可用于专业复习参考
编辑于2023-04-13 17:44:14 新疆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妇产科复习参考总结
盆腔炎性疾病PID
发病诱因
病原体及感染特点
外源性病原体
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内源性病原体
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微生物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
主要的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可能是外源性的衣原体或淋病奈瑟菌感染造成输卵管损伤后,容易继发内源性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感染
高危因素
年龄(高发年龄为15~25岁);性活动(性活跃期妇女);下生殖道感染; 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性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病理
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物, 严重者内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镜下见大量白细胞浸润,炎症向深部侵入形成子宫肌炎
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
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
病原菌通过子宫颈的淋巴播散
急性盆腔腹膜炎
腹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含纤维素的渗出液,形成盆腔脏器粘连
脓肿可破入直肠而使症状突然减轻,也可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以宫旁结缔组织炎最常见
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
需经血培养证实
肝周围炎( Fitz - Hugh - Curtis 综合征)
指肝包膜炎症而无肝实质损害的肝周围炎
临床表现
可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
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
病情严重者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应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 破裂等急症相鉴别
处理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门诊治疗
若患者一般状况好,症状轻,能耐受口服抗生素,并有随访条件,可在门诊给予非静脉应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
住院治疗
若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严重,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或有盆腔腹膜炎; 或输卵管卵巢脓肿;或门诊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口服抗生素; 或诊断不清,均应住院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支持疗法:卧床休息,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对症治疗
抗生素治疗: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
手术指征 :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
中药治疗: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如银翘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等
性伴侣的治疗
对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出现症状前60日内接触过的性伴侣进行检查和治疗; 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性交
子宫颈炎
病因
急性子宫颈炎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
内源性病原体:部分与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
慢性子宫颈炎症可由急性子宫颈炎症迁延而来,也可为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 病原体与急性子宫颈炎相似
病理
慢性子宫颈炎
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
表现为子宫颈管黏液增多及脓性分泌物,反复发作
子宫颈息肉
光镜下见息肉表面被覆高柱状上皮,间质水肿、 血管丰富以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子宫颈肥大
诊断
急性子宫颈炎
出现两个特征性体征之一、显微镜检查子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白细胞增多, 可做出急性子宫颈炎症的初步诊断
两个特征性体征,具备一个或两个同时具备
于子宫颈管或子宫颈管棉拭子标本上, 肉眼见到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用棉拭子擦拭子宫颈管时,容易诱发子宫颈管内出血
白细胞检测
子宫颈管脓性分泌物涂片作革兰染色, 中性粒细胞>30/高倍视野
阴道分泌物湿片检查白细胞>10/高倍视野
病原体检测
应作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检测, 以及有无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
慢性子宫颈炎
根据临床表现可初步做出慢性子宫颈炎的诊断
处理
急性子宫颈炎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为抗生素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抗生素治疗
单纯急性淋病奈瑟菌性子宫颈炎:头孢曲松钠
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子宫颈炎: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同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
性伴侣的处理
若子宫颈炎患者的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应治疗其性伴侣
慢性子宫颈炎
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
对子宫颈呈糜烂样改变、有接触性出血且反 复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试用物理治疗
子宫颈息肉
行息肉摘除术,术后将切除息肉送组织学检查
子宫颈肥大
一般无需治疗
萎缩性阴道炎
病因
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或缺失,唯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内 pH 升高(多为5.0~7.0),嗜酸的乳杆菌不再为优势菌,局部抵抗力降低,以需氧菌为主的其他致病菌过度繁殖,从而引起炎症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 感染严重者阴道分泌物呈脓血性
检查时见阴道皱襞消失、萎缩、菲薄; 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有时见浅表溃疡
诊断
根据绝经、卵巢手术史、盆腔放射治疗史及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可以诊断
对有血性阴道分泌物者,应与生殖道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对出现阴道壁肉芽组织及溃疡情况者,需行局部活组织检查,与阴道癌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增加阴道抵抗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滴虫性阴道炎TV
病因
滴虫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 ~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在 pH 5.0以下环境中其生长受到抑制
传播途径
经性交直接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出现灼热、疼痛、性交痛等
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
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诊断,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
最简便的方法是湿片法,取材涂片后立即在低倍光镜下寻找滴虫
处理
全身用药
初次治疗可选择甲硝唑2g,单次口服; 或替硝唑2g,单次口服; 或甲硝唑400mg,每日2次,连服7日
性伴侣的治疗
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并在治愈前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妊娠期滴虫阴道炎的治疗
妊娠期滴虫阴道炎可导致胎膜早破、 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
病因
发病的常见诱因有: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胃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穿紧身化纤内裤及肥胖使外阴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也是发病的影响因素
传播途径
主要为内源性传染,除阴道外也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这3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互相传染,也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
少部分患者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临床表现及分类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
阴道分泌物的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妇科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可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
分类
单纯性VVC
包括非孕期妇女发生的散发性、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或中度 VVC
复杂性VVC
包括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重度VVC、复发性VVC、 妊娠期VVC或其他特殊患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低下者所患VVC
诊断
有阴道炎症症状或体征的妇女,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
可用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检查分泌物中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
处理
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
消除诱因
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
患者应勤换内裤,用过的毛巾等生活用品用开水烫洗
单纯性VVC
局部用药
可选用下列药物放置于阴道深部
克霉唑制剂
咪康唑制剂
制霉菌素制剂
全身用药
对未婚妇女及不宜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氟康唑150mg
复杂性VVC
重度VVC
在单纯性VVC治疗的基础上延长多一个疗程的治疗时间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
1年内有症状并经真菌学证实的VVC发作4次或以上,称为RVVC
妊娠期VVC
以局部用药为主,以小剂量长疗程为佳, 禁用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
注意事项
无需对性伴侣进行常规治疗,预防女性重复感染
随访
在治疗结束的7~14日,建议追踪复查
细菌性阴道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主要采用 Amsel 临床诊断标准,下列4项中具备3项,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
多数认为线索细胞阳性为必备条件
线索细胞阳性
线索细胞即为表面黏附了大量细小颗粒的阴道脱落鳞状上皮细胞
匀质、稀薄、灰白色阴道分泌物,常黏附于阴道壁
阴道分泌物 pH >4.5
胺试验阳性
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 产生烂鱼肉样腥臭气味
鉴别诊断
处理
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 甲硝唑可抑制厌氧菌生长而不影响乳杆菌生长,是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生殖道防御机制
在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中,雌激素、局部 pH 、乳杆菌以及阴道黏膜免疫系统起重要作用
雌激素可使阴道鳞状上皮增厚,并增加糖原含量,乳杆菌可使糖原转化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 pH ≤4.5,多在3.8~4.4)
阴道微生物群中以产H2O2的乳杆菌为优势菌,乳杆菌除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外,还可分泌H2O2、细菌素及其他抗微生物因子抑制或杀灭致病微生物,同时通过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
阴道黏膜免疫系统除具有黏膜屏障作用外,还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阴道微生态评价及临床应用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包括形态学检测和功能学检测两部分,目前以形态学检测为主,功能学检测为辅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