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从胚胎形成到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现了下丘脑-垂体-脑桥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的变化过程。
分娩是绝大多数女性会经历的人生历程,影响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及相关组织。女性生殖系统既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有与其他系统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了解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是进一步学习女性妊娠及其相关知识点基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各时期特点
胎儿期(指从受精卵到胎儿娩出,共266日)
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
假月经
儿童期(出生后4周至12岁左右)
8岁前生殖器为幼稚型,子宫、卵巢及输卵管均位于腹腔内,8岁后降至盆腔
青春期
第一性征变化
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子宫体与子宫颈比例变为2:1,初步具有生育能力
第二性征出现
乳房发育是女性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
生长加速
月经初潮(青春期重要标志)
其他
性成熟期(生育期)
约从18岁开始,持续30年左右
绝经过渡期(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最后一次月经的时间期)
绝经后期
月经及其临床表现
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建立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
经血特征:暗红色,含有子宫内膜碎片等脱落物,通常为不凝血
经量:正常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卵巢功能及周期变化
卵泡发育及排卵周期性变化
女性一生约产生400~500个卵泡,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排卵后7~8天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
卵巢分泌性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
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E2)【体内生物活性最强雌激素】及雌酮(E1)
促进和维持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完善
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代谢作用:促进体内水钠潴留
调节作用:调控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宫颈粘液变稀薄,子宫口扩张,利于精子通过。
孕激素
孕酮是卵巢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孕激素
对生殖系统作用:使增生期子宫内膜向分泌期转化,促进受精卵着床
对乳腺作用: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代谢作用:促进体内水与钠的排泄
调节作用:参与下丘脑、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兴奋体温调节中枢, 使基础体温上升0.3~0.5℃
降低子宫黏膜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使子宫闭合口闭合,宫颈粘液变粘稠 拉丝度下降,阻止精子和微生物进入。
雄激素
对生殖系统作用
代谢作用:促使肾远曲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并保留钙
其他生殖器官的周期变化
增殖期(月经周期的第5~14日)
子宫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周期第2~3日即已开始
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种植窗】
与卵巢周期的黄体期相对应
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日)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
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激素及其功能
GnRH为下丘脑调节月经的主要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其分泌特征是 脉冲式释放。
垂体分泌的调节激素及其功能
促性腺激素
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均为糖蛋白激素,共同促进卵泡发育及成熟,促进排卵并形成黄体
催乳激素
由腺垂体的催乳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具有促进乳汁合成功能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调节
月经周期的第6~7日子宫颈黏液镜下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至排卵前最典型,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消失
正常女性在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摄氏度,可作为判断是否排卵、排卵日期及黄体功能的指标之一
卵子在排出后12~24小时即失去受精能力,未受精卵子在9~10日后黄体开始缩小转化为白体,受精卵子黄体转化为妊娠黄体,至妊娠3个月末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