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整理了检查技术、影像观察与分析 正常影像学表现、异常影像表现与疾病诊断、疾病诊断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4-14 22:07:15呼吸系统
第一节检查技术
胸部包括胸廓、气管、支气管、肺、纵隔、膈及胸膜
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中应用最广的是X线和CT检查
CT密度分辨力是普通X线片的10倍,无前后结构重叠,对小病变的发现及显示病变的细节方面明显优于X线片。
由于肺含有气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对比,为X线检查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所以很多肺部病变可借X线检查显示其部位、形状及大小,诊断效果明显,方法简单,因而应用最广。已成为胸部疾病诊断、早期发现、随访观察及普查等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胸部疾病的X线表现主要是胸部大体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改变的反映,不能直接反映组织学的改变,在诊断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CT对发现小的肺肿瘤和肺癌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价值较大,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主要检查技术
X线(摄片、透视)
胸部摄影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方法简单,可多体位观察病变、并可观察膈肌的活动度及心脏的搏动状态等。透视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不能作永久记录,因此多作为胸部摄片的补充检查
CT检查
CT特别是高分辨力CT的应用对胸部疾病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通扫描(平扫)
增强检查
高分辨扫描(high resolution CT ,HRCT)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功能成像:灌注、能谱
MR检查
MRI检查对纵隔肿瘤的定位、起源和定性诊断价值很大,特别是MRI的流空效应,无需造影剂清晰显示心脏大血管结构,多方位、多平面成像,多种成像类型,图像对比度高,有助于了解纵隔肿瘤与心血管的关系。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正常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胸廓
胸壁软组织
. 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 2. 胸大肌: 3. 乳房及乳头:
骨性胸廓
由胸椎、肋骨、胸骨、锁骨和肩胛骨组成。
胸膜
胸膜:胸膜菲薄,分包裹肺和叶间的脏层和与胸壁、纵隔及横膈相贴的壁层,两层胸膜之间为潜在的胸膜腔。
肺
肺野: 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含气体量成正比。为便于指明病变位置,通常人为地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中、外带。
肺门: 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正位胸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2~5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2厘米,两肺门可分上、下两部。肺门表现似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拖长的“逗号”尾巴由两下肺动脉干构成。
肺纹理: 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淋巴管组成,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纹理的形成。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消失于肺外带。
1.肺叶:肺叶由叶间裂分隔而成,右肺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左肺分为上、下两个肺叶。肺叶与肺野的概念不同,属解剖学范畴。
2. 肺段: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每个肺段有单独的段支气管。肺段常呈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底部朝向肺的外围,肺段间没有明确边界。正常时,X线片不能显示肺段的界限,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单独肺段受累,才能看到肺段的轮廓。
3. 肺小叶:肺段由多数肺小叶组成。肺小叶即是解剖单位又是功能单位。肺小叶的直径约10~25mm。
4. 肺实质与肺间质: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
纵隔
纵隔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介于两肺之间。上为胸廓入口,下为横膈。两侧为纵隔胸膜和肺门。其中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主支气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 胸片上除气管及主支气管可分辨外,其余结构缺乏对比,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
横膈
横膈由薄层肌腱组织构成,分左右两叶,介与胸、腹腔之间。横膈上有多个连接胸腹腔结构的裂孔,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和内脏神经通过;食管裂孔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有腔静脉通过。此外,还有胸腹膜裂孔及胸骨旁裂孔,为横膈的薄弱区,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CT检查:胸部
胸部的组织复杂,有含气的肺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及骨组织。这些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大,其CT值的范围宽广,所以在观察胸部CT时,至少采用两种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分别观察肺野与纵隔,有时还需采用骨窗,以观察胸部骨骼的改变。
纵隔窗
肺窗
异常影像表现与疾病诊断
肺:实变、纤维化、钙化、肿块、空洞 与空腔、肺气肿、肺不张、支气管 扩张 胸膜:胸腔积液、气胸和液气胸、胸膜 肥厚、粘连和钙化、胸膜肿块 纵隔:形态、密度、增强、位置改变
基本病变表现
胸部疾病可表现为不同形态、大小、密度及数目的异常影像学表现,这些异常影像学表现是胸部病变的大体病理改变在影像学上的反映。一种疾病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可出现不同的异常影像学表现,不同病变又可发生相同或类似的异常影像学表现。认识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础。
肺部病变
支气管阻塞:
支气管阻塞由腔内阻塞或外在压迫所致。腔内阻塞的病因可以是异物、炎性狭窄、分泌物郁积、水肿,也可以是血块等。外在性压迫主要由邻近肿瘤或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阻塞的病因、程度和时间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阻塞改变。支气管阻塞可引起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和阻塞性肺不张。
1.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可伴有不可逆性肺泡壁的破坏,分局限性和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系因支气管的部分性阻塞产生活瓣作用,吸气时支气管扩张空气进入,呼气时不能完全呼出,致使阻塞远侧肺泡过度充气。
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则为终末细支气管慢性炎症及狭窄,形成活瓣性呼气性阻塞,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泡过度充气伴有肺泡壁的破坏。
2.阻塞性肺不张:
为支气管腔内完全阻塞、腔外压迫或肺内瘢痕组织收缩引起,以支气管阻塞最为多见。支气管突然完全阻塞后,肺泡内气体多在18~24小时内被吸收,相应的肺组织萎陷。
一侧性肺不张:患侧肺野均匀致密,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横膈升高。健侧有代偿性肺气肿。
肺叶不张:不张肺叶缩小,密度均匀增高,相邻叶间裂呈向心性移位。纵隔及肺门可有不同程度的向患部移位。邻近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肺段不张: 小叶不张:
阻塞性肺不张的影像学表现与阻塞的部位和时间有关,也与不张的肺内有无已经存在的病变有关。阻塞可以在主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细支气管,而导致一侧性、肺叶、肺段和小叶的肺不张。
肺不张
肺不张CT检查
形态:肺叶不张多呈三角形或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肺段不张可呈类圆形、楔形、条带状或线形。
密度:不伴有炎症或支扩时为均匀高密度;不张的肺组织内含有充气或充液的支气管时可见“支气管气像”、“支气管液像”
邻近改变:代偿性肺气肿、叶间裂或纵隔向病侧移位、膈肌升高、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等。
渗出与肺实变
肺实变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病变累及的范围可以是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也可以是多个腺泡、小叶受累而其间隔以正常的组织。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
CT图像上可表现为腺泡结节影、片状边缘模糊影、肺段或肺叶分布的均匀致密影、蝴蝶翼状分布的大片状阴影、磨玻璃样阴影以及在实变阴影中出现的空气支气管征。
渗出与肺实变
肺实变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病变累及的范围可以是腺泡、小叶、肺段或肺叶,也可以是多个腺泡、小叶受累而其间隔以正常的组织。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水肿液、血液、肉芽组织或肿瘤组织。
CT图像上可表现为腺泡结节影、片状边缘模糊影、肺段或肺叶分布的均匀致密影、蝴蝶翼状分布的大片状阴影、磨玻璃样阴影以及在实变阴影中出现的空气支气管征。
常见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及其他各种肺炎
肺泡性肺水肿
肺挫伤
肺出血
肺梗死
肺结核
较少见于:肺泡癌、过敏性肺炎、真菌病、 肺泡蛋白沉着症
空洞与空腔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所形成,多见于结核、肺癌。根据洞壁的厚度可分为厚壁空洞与薄壁空洞,厚壁空洞的洞壁厚度等于或超过3mm,薄壁空洞的洞壁厚度小于3mm。空腔与空洞不同,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X线及CT检查:
薄壁空洞多见于肺结核,肺转移瘤也可呈薄壁空洞。 厚壁空洞多见于肺脓肿、肺结核及周围型肺癌。
空洞
空腔
结节与肿块
结节与肿块是病灶以结节或肿块为基本的病理形态,其直径小于3cm的称为结节,大于3cm为肿块。结节或肿块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者常见于肺癌、结核球、炎性假瘤等,多发者最常见于肺转移瘤,其他可见于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坏死性肉芽肿、多发性肺囊肿及寄生虫囊肿等。结节与肿块除了其大小不同外,其他表现相同。
X线及CT检查:
肺肿瘤以形成肿块为特征。肺良性肿瘤多有包膜,呈边缘锐利光滑的球形肿块。
错构瘤可有“爆玉米花”样的钙化。
肺含液囊肿密度较淡,CT可显示出液体密度。
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
较大的恶性肿瘤特别是鳞癌,中心易发生坏死而形成厚壁空洞。
结核球常为圆形,其内可由点状钙化,周围常有卫星灶。
炎性假瘤多为5cm以下类圆形肿块。
转移瘤常多发。
肺部肿块
部位 形态 内部结构 边缘 临近结构的改变 强化表现
良性肿块的特点
形态:多为圆或椭圆形,少数可有分叶,边缘锐利,无毛刺,密度均匀。
部位:多位于肺周边部。结核瘤多发生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
内部结构与临近结构:
1、肿块内出现爆米花样钙化或脂肪组织为错构瘤;
2、肿块密度高不均匀内有细斑状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近胸膜处有粘连多为结核球。
3、近胸膜处有粘连带及胸膜增厚,肿块边缘有尖角状粘连,强化时周围强化而中心密度低,多见于炎性假瘤
恶性肿块的特点
1、多数肿块边缘有分叶或切迹;
2、肿块周围可有放射状、短而细的毛刺;
3、肿块近胸膜处可见脏层胸膜向肿块凹陷;
4、肿块近肺门侧可见紊乱聚拢的血管纹理影;
5、可见支气管直达肿块边缘呈截断或管壁增厚、变窄;
6、可有较明显的纵隔淋巴结增大;
7、可侵犯胸壁及临近纵隔结构或 引起骨质破坏;
8、肿块可发生偏心空洞,内缘不整齐并有壁结节
9、肿块内可有1~2mm的小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
肺结核瘤
肺错构瘤
鳞癌
较大的恶性肿瘤特别是鳞癌,中心易发生坏死而形成厚壁空洞。
肺腺癌
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肺部的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是间质性病变的反映。肺间质性病变是指以侵犯肺间质为主的病变,实际上常同时伴有肺实质的改变。
肺间质的病理改变可以是渗出或漏出,炎性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增生。常见的肺间质病变有慢性支气管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癌性淋巴管炎,尘肺及结缔组织病等。肺间质病理改变的性质不同、范围不同、时间不同,影像学表现可有所不同。
肺纤维化
CT检查:对肺间质病变的检出很敏感,尤其是高分辨力CT可以发现早期轻微肺纤维化,显示小叶间隔增厚的细微改变,对肺间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肺纤维化后期,在两中下肺野的胸膜下区可见蜂窝状影。肺间质较广泛的纤维化,可见肺组织扭曲变形、病变区肺组织容积缩小,亦可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钙化
钙化在病理上属于变质性病变,受到破坏的组织局部脂肪酸分解而引起酸碱度变化时,钙离子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沉积下来,一般发生在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内。多见于肺或淋巴结干酪性结核病灶的愈合阶段
X线检查:表现为密度很高、边缘清楚锐利、大小形状不同的阴影,可为斑点状、块状及球形。CT检查其CT值多在100Hu以上
肺部钙化
钙化的形态多种多样,层状钙化多为良性病灶,多见于肉芽肿性病变。爆米花状钙化,多见于错构瘤。
肺门淋巴结蛋壳状钙化,常见于尘肺。不规则钙化良恶性病变均可见。弥漫性小结节状钙化多见于肺泡微石症、含铁血黄素沉着 症和矽肺。
通常钙化在病灶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良性的可能性就越大。
胸膜病变
胸腔积液
多种疾病可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病因不同,可以是感染性、肿瘤性、变态反应性,也可以是化学性或物理性。液体性质也不同,可以是血性、乳糜性、胆固醇性,也可以是脓性。可以是渗出液,也可以是漏出液。
X线检查:能明确积液的存在,但难以区别液体的性质
1. 游离性胸腔积液:
少量积液最先积聚于最低的后肋膈角,液体量达250ml左右时,于站立位检查也仅见肋膈角变钝、变浅或填平。
中量积液上缘在第4前肋端平面以下,中下肺野呈均匀致密影。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的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凹面。此弧形凹面的形成是由于胸腔内的负压状态、液体的重力、肺组织的弹性、液体的表面张力等作用所致。
大量积液上缘达第2前肋端以上,患侧肺野均匀致密阴影,有时仅见肺尖部透明。可见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健侧移位,。
CT表现为后胸壁内侧弧形窄带状或新月形液体密度影,临近肺组织受压, 纵隔向对侧移位。
2.局限性胸腔积液
包裹性积液为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为包裹性积液。切线位片上,包裹性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之半圆形或扁丘状阴影,其上、下缘与胸壁的夹角呈钝角。
叶间积液:为局限于水平裂或斜裂的夜间积液,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游离性积液并存
肺底积液:为位于肺底与横膈之间的胸腔积液,以右侧较多见。X线站立位检查表现为肺下野密度增高,膈影不见,而上缘呈上突的圆顶状,易误为膈升高。仰卧位透视,由于液体流致背部胸腔,表现为患侧肺野密度均匀增高,同时可见患侧膈顶,可资鉴别。
气胸与液气胸
空气进入胸膜腔内为气胸。空气进入胸腔是因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前者多在胸膜下肺部病变的基础上,称自发性气胸,如严重肺气肿、胸膜下肺大泡、肺结核及肺脓肿等,当胸膜裂口具有活瓣作用时,气体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可形成张力性气胸。
后者为壁层胸膜直接损伤破裂,体外空气进入胸腔,如胸壁穿通伤、胸部手术及胸腔穿刺。胸腔内液体与气体同时存在为液气胸。
CT肺窗表现为肺外侧带状无肺纹理的特别透亮区,肺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萎陷
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
胸膜炎性纤维素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均可引起胸膜增厚、粘连及钙化。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出血机化、肺尘埃沉着症
X线检查:
局限性胸膜增厚、粘连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运动轻度受限。 广泛胸膜增厚粘连时,可见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肺野密度增高,横膈升高、膈顶变平,横膈运动受限,纵隔可向患侧移位。 胸膜钙化时在肺野边缘呈片状、不规则点状或条状高密度影。
第三节 疾病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
(1)肺纹理改变,紊乱或呈网状。 (2)病变区合并肺内炎症。 (3)病变区合并肺不张。
支气管扩张(囊状)
CT:高分辨力CT (1)柱状:”双轨”征, (2)囊状:”印戒征”合并感染时肺内可出现液平 (3)曲张型:支气管粗细不均 (4)棒状或结节状影(管腔内充满粘液栓)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掌握)
大叶性肺炎
致病菌:细菌,主要为肺炎双球菌。 发病季节:冬、春季较多。 好发年龄:青壮年
临床与病理
临床特点:起病急,突发高热、恶寒、 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 细胞明显增高。 基本病变:肺泡炎性渗出性改变, 很少累及支气管和肺间质
病理与影像
病理过程:
1、充血期
2、红色肝样变期(实变)
3、灰色肝样变期
4、消散期
影像学表现
1、充血期: X线检查:可无异常征象,或仅 有局限性肺纹理增强。 CT检查:病变区可出现磨玻璃样密 度区。
实变期 1.病变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大片状致密影,形态与肺叶、段相吻合。 2.病变临近胸膜侧有鲜明平直的界限。 3.病变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4.实变肺叶体积与正常时相等。
右上肺大叶性肺炎
消散期 实变阴影密度减低,病变呈大小不一的斑片影,进一步吸收仅见条索状影或完全消失。
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和老年及极度衰弱的患者,或为手术后的并发症。
病理变化为支气管周围的肺实质炎症,以小叶支气管为中心经过终末细支气管延及肺泡,在支气管和肺泡内产生炎性渗出物。
病变范围是小叶性的,呈散在性两侧分布,但可融合成大片。由于细支气管炎性充血、水肿,易致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可出现小叶性肺气肿或肺不张。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有高热寒战、咳嗽、咳泡沫粘液脓性痰,并常有胸痛,呼吸困难。
影像学表现:病变多在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密集的病变可融合成较大的片状。
肺脓肿
临床与病理
肺脓肿系化脓性肺炎导致细支气管阻塞,小血管炎性阻塞,肺组织坏死继而液化,经支气管咳出后形成脓腔。
临床发病急剧,有高热寒战、咳嗽咳痰、胸痛,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咳嗽逐渐加重,并咳出大量脓臭痰。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在急性化脓性炎症阶段,肺内出现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当病变中心发生坏死液化后,出现含有液面的空洞。
慢性肺脓肿表现为密度不均、排裂紊乱的索条状及斑片状影,伴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空洞。可见多房相连,多支相通,多叶受侵的表现。CT对病变的大小、范围密度及内部结构显示的更加清楚。
肺结核分型及影像特点(掌握)
临床与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是渗出、增殖和变质。
早期渗出为主。当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时,病变则以增殖为主的结核性结节肉芽肿为特征。当人体抵抗力增强或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细菌可逐渐被控制、消灭,病变可吸收、纤维化、纤维包裹或钙化。
变质为主的病变多由渗出性或增生性病变发展而来,常常以菌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变态反应增高或为适当治疗时发生。细菌增殖,病灶可扩大、溶解、液化和空洞形成,并可经血行发生肺内及全身播散,也可经支气管发生肺内播散。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不一,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低热、盗汗、疲乏、消瘦、食欲不振、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等。肺结核以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痰菌为依据进行综合诊断。
分类
(1)原发性肺结核(代号:Ⅰ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原发综合征:原发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组 成哑铃状
胸内淋巴结核: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边缘清楚(称肿瘤型或肿块型),或边缘模糊(称炎症型)。
(2)血型播散型肺结核(代号:Ⅱ型):包括急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慢性血型播散型肺结核。
X: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a.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肺内见分布均匀,大小一致,密度相同的粟粒状病灶,边缘清晰或模糊,正常肺纹理不能显示。(三均匀征)
b.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灶分布不均,上肺野多见,病灶大小不一致,病灶密度不相同。
(3)继发性肺结核(代号:Ⅲ型):继发性肺结核是肺结核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包括浸润性肺结核与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Ⅲ型) a.部位:好发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 b.性质:多样,可渗出,增殖,纤维化,钙化和空洞并存。 c.结核球:呈圆形,椭圆形,偶有分叶状,直径较小,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伴钙化,小空洞存在,常有卫星灶。 d.干酪性肺炎:大叶性或片状高密度阴影,病变中有多发虫蚀样空洞,下肺常有支气管播散灶。
右上肺结核球
(4)结核性胸膜炎(代号:Ⅳ型)
X: (4)胸膜炎型(Ⅳ型) 胸腔积液
(5)其他肺外结核(代号:Ⅴ型):如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等。
肺肿瘤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肿瘤又分为良性及恶性。其中良性肺肿瘤少见。恶性肺肿瘤中98%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少数为肺肉瘤。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影像特点(掌握)
临床与病理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的上皮、腺体或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目前国内外主要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不同,将肺癌粗分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后者又主要包括鳞癌、腺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等。
影像学表现:
直接征象:
a.肺门区肿块,可伴有偏心空洞。
b.支气管改变
间接征象:
a.阻塞性肺气肿
b.阻塞性肺炎
c.阻塞性肺不张
影像学上常按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
①中心型:肿瘤发生在肺段和段以上支气管
中心型肺癌:肺叶、肺段支气管受累。 直接征象:a.肺门区肿块,可伴有偏心空洞。 b.支气管改变 间接征象:a.阻塞性肺气肿 b.阻塞性肺炎 c.阻塞性肺不张
中心型肺癌(右上叶不张)
右上叶肺不张(横“S”征):肺门肿块和肺不张形成反“S”状下缘。
CT: (1)支气管壁增厚,狭窄。 (2)肺门肿块。 (3)侵犯纵隔,纵隔淋巴结转移。
②周围型:肿瘤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
周围型肺癌 X: a.早期肺癌:直径2cm以内,轮廓模糊的结节或球形影。 b.进展期: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脐凹,分叶,细短毛刺,偏心空洞。邻近胸膜受侵表现为局部胸膜增厚,凹陷,胸膜尾征或胸膜凹陷征。
③弥漫型:肿瘤发生在细支气管或肺泡,弥漫分布两肺。
纵隔肿瘤
(一)前纵隔肿瘤 1.胸腺瘤 X: 多位于前纵隔中上部,边缘清楚,可有弧形或斑状钙化。侵犯性者可突破包膜累及周围组织和结构引起相应的表现。 CT: 增强扫描时肿瘤常呈中等均匀强化,但囊变坏死区无强化。余参考平片。
2.畸胎瘤 X: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心脏与主动脉连接处,密度不均,有时其中可见牙齿和骨骼。皮样囊肿壁可有蛋壳样钙化,良性者边缘光滑,恶性者边缘成分叶状,不规则。 CT: 多数为光滑的厚壁囊性肿块,有时其内有钙化和脂肪,也可有骨及牙齿结构。恶性者呈分叶状实质性肿块,并可侵及周围结构引起相应表现。
(二)中纵隔肿瘤 1.恶性淋巴瘤 X: 位于中纵隔,呈分叶状,多向纵隔两侧突出,气管可受压变窄,可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相应表现。 CT: 纵隔内多组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块,可压迫周围结构和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相应表现。增强扫描肿块可有中等强化。
(三)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X:好发于后上纵隔,向一侧突出,侧位与脊柱重叠,肿块为类圆形,边缘锐利,恶性者呈分叶状,侵蚀邻近骨骼。
神经源性肿瘤
CT:位于后纵隔脊柱旁区,密度均匀略低于邻近肌肉密度,良性者边缘锐利,恶性者边缘不清,发生在椎间孔处者呈哑铃状,CT显示椎间孔扩大及周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