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5171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第九章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
本科:工商管理,课程组:现代企业管理一专业代码:120201K,05171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九章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
企业国际化的含义
企业国际化(名词解释) 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提高国际参与度;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进行资源再配置,资源分配方式发生改变,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1.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外来投资、联盟等) 2.专业化程度提高 3.激励机制不断升华 4.积极完善研发创新机制 5.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6.全面推广产品标准和质量体系 7.规模经营和品牌经营同步突破 8.良好的市场机制和产品营销体系
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多选)
(一)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
三个阶段:开发、成熟、衰退
2.内部化理论 (巴克利、卡森、拉格曼)
核心:面临内部和外部各种市场障碍。
3.国际折中理论(邓宁)
三种因素:所有权特定因素、内部化因素和区位因素。
1.农产品 2.巴卡拉内部 3.邓宁折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比较优势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 (刘易斯·韦尔斯-《第三世界跨国企业》) 规模小、价格低、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优势
2.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
技术特征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
3.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
(三)新兴的中小企业对企业国际化理论
1.国际化渐进理论
(1)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 (2)国际化方式选择的渐进性;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渐进性。
(市场扩大;方式变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
2.知识经济-竞争力理论
把国际化分为六个步骤:①动机和战略规划;②市场调研;③市场选择;④进入模式选择;⑤对意外和困难的规划;⑥补充的战略。
3.国际化网络资源依赖理论
①早行动企业;②孤独的国际化企业 ③晚行动企业;④全球企业。
早晚全孤独
4.国际化的资源基础理论 (彭罗斯《企业成长论》)
5.国际化的互联网影响理论
(心理障碍、运动障碍,组织障碍,产品(市场)障碍)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目的和过程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原因) (多选)
1.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面向中国的战略新取向是客观条件 2.中国公司走向国际是中小企业进一步成长和扩张的必然路径 3.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4.国内市场面临的困境要求中小企业走出国门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的
1.开拓更广阔的产品市场,扩大出口贸易 2.充分获取各种资源,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企业活力 3.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 4.学习先进经验,锻炼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人才
市场资源、技术经验
国际化的过程 (单选、多选)
1.第一阶段:间接、被动的偶尔性出口活动 2.第二阶段:直接、主动的经常性出口贸易 3.第三阶段:设立海外分支机构 4.第四阶段:没有国内外之分的全球导向战略(全球导向型阶段)
中小个业一般的国际化战略
中小企业一般的国际化战略 (多选、简答)
全球战略 (多选、简答)
优势 1.公司高层在很大程度上集中控制着公司的战略规划 2.标准化导致规模经济和低成本 3.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统一的质量标准 风险 1.单一区位可能导致较高的关税和运输成本 2.活动集中化可能增加对单一设备的依赖 3.适应当地市场上的能力有限
本地生产,国外销售
国际战略
开发职能留在母国公司集中控制核心技术,在东道国建立产品和营销职能。 优势 1.可以把差别化产品转移到国外市场 2.利用母国专利技术或者研发创新能力在全球进行技术扩散 劣势 1.在各个东道国都投入重复生产建设,加大各项成本 2.如有能力满足当地市场特殊服务,最好采取理合适战略
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多国本土化战略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和本国公司的国际化 优势 1.能够使产品或服务适应当地市场条件 2.便于发现既定市场中潜在的有吸引力的市场上空位 风险 1.缺乏利用规模经济以实现成本节约的能力 2.无法向国外市场转移独特的竞争能力 3.由于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过度适应”或“适应不足”
国内开发产品国外子公司销售或改造
跨国战略
走出国门(一个或者若干个国家),为各大类市场提供不同和产品和服务。 优势 1.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并适应当地市场 2.能增加知识流动和学习 3.能将活动定位于最优区位(核心) 风险和挑战 1.在决定活动“最优区位”时面临独特的挑战 2.在培育“知识传递”时面临的独特的管理挑战
中小企业国际化进入方式
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 (多选)
1.内向和外向型国际化战略 (多选)
内向型国际化战略
1.进口 2.引进技术 3.与外商合资、合作企业
技术引进应坚持以下原则:(多选) 1.先进性原则; 2.适用性原则; 3.引进与消化、吸收及创新相结合。
外向型国际化战略
1.出口 2.对外直接投资 3.实施市场缝隙战略
保证成功地出口:(多选) (1)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 (2)确定出口产品的设计原则。 (3)选择出口市场。 (4)选择出口方式。
2.渐进与跨越发展战略规划 (多选)
渐进发展战略
1.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 2.国际化方式选择的渐进性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渐进性
跨越发展战略
1.直接参与国际分工 2.直接开展海外投资 3.在海外建立相应组织结构
3.中小企业联合协作战略
跟随和纳入战略
跟随战略
1.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 2.间接跟随方式 3.合资企业形式
纳入战略(承包)
集群战略
1.产业链集群 2.优势互补集群 3.地域集群
4.中小企业品牌战略
OEM(代工生产)品牌战略
(采购方提供设备技术品牌,制造方: 人力场地)
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初期开拓国际市场的风险 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混合品牌战略
(OEM+自由品牌)
品牌共享战略
实现条件: 1.产品存在关联性 2.具备整体品牌运作的能力 意义: 1.有利于中小企业力量的整合 2.有利于塑造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选择的因素
外部因素
1.市场因素 2.环境因素 3.生产因素 4.国内因素
国内生产市场环境
内部因素
1.产品因素 2.资源和投入因素
中小型跨国公司
中小型跨国公司的界定 (单选) 中型:5亿元以下——5千万元以上 小型:5千万以下
我国中小型跨国公司的优势
1.速度优势 2.产权优势 3.出口带动优势 4.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