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004糖代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掌握 ①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和无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②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生理意义。 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肝糖原的合成,肝糖原的分解。 ④糖异生:基本途径和关键酶,生理意义,乳酸循环。 ⑤血糖及其调节:血糖浓度,激素的调节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
编辑于2023-04-15 20:56:09 广东生物化学004糖代谢
重点掌握
①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和无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②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生理意义。
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肝糖原的合成,肝糖原的分解。
④糖异生:基本途径和关键酶,生理意义,乳酸循环。
⑤血糖及其调节:血糖浓度,激素的调节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
一、糖的分解代谢
1.糖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区别
2.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
在缺氧状态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均在细胞质中进行。
(1)糖酵解的基本途径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即葡萄糖→葡糖-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①葡萄糖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己糖激酶(肝内为葡糖激酶),由ATP提供磷酸根和能量,此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②葡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
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③果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
由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需要消耗ATP,为不可逆反应。
④6碳的果糖-1,6-二磷酸裂解为3碳的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后两者可互变,此反应可逆。
⑤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此反应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以NAD+为辅酶接受氢和电子,生成1分子NADH+H+和含1个高能磷酸键的1,3-二磷酸甘油酸。
⑥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生成1分子ATP,这是糖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此为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此反应可逆,逆反应则需消耗1分子ATP。
⑦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由变位酶催化,此反应可逆。
⑧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此反应可逆。
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由丙酮酸激酶催化,有ATP生成,此反应不可逆。
第二阶段(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⑩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此反应由乳酸脱氢酶催化,所需的氢原子由第⑤步反应所产生的NADH+H+提供。
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H+,在缺氧的情况下,用于还原丙酮酸生成乳酸;
在有氧的情况下,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
注意:
①糖酵解途径是指从葡萄糖→丙酮酸的过程,因此糖酵解途径的代谢产物是丙酮酸。
②糖酵解过程是指从葡萄糖→乳酸的过程,因此糖酵解过程的代谢产物是乳酸。
(2)调节糖酵解的关键酶
调节糖酵解的关键酶有3个,即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
①己糖激酶
是糖酵解的第1个关键酶,已发现有4种同工酶(I~IV型)。
肝细胞中存在的是IV型,称葡萄糖激酶,它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Km为10mmol/L左右,而脑己糖激酶的Km为0.1mmol/L左右。
由于Km为酶的特征性常数,且与亲和力成反比,故脑细胞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高,即使血糖浓度很低时,脑细胞仍可以摄取葡萄糖供能,而肝细胞却不能,这样可保证脑组织在饥饿状态下的能量供给。
②磷酸果糖激酶-1
对调节糖酵解的流量最重要。
③丙酮酸激酶
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调节点。
(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①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于肌收缩尤为重要。
②糖酵解是红细胞供能的唯一方式。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糖有氧氧化,只能依赖糖酵解供能。
③神经细胞、白细胞、骨髓细胞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3.糖有氧氧化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为CO2和水的反应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1)基本途径
糖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葡萄糖在胞质中循糖酵解途径分解为丙酮酸(同糖无氧氧化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丙酮酸由胞质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此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内,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被彻底氧化。
此循环以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故称为柠檬酸循环(也称为三羧酸循环),其反应过程如下:
①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此反应由柠檬酸合酶催化,为不可逆反应。
②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此反应可逆。
③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α-酮戊二酸
此反应不可逆,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
④α-酮戊二酸脱羧转变为琥珀酰CoA
此反应不可逆,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⑤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
此反应可逆,由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或ATP,是柠檬酸循环中唯一直接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
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FAD,此反应可逆。
⑦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由延胡索酸酶催化,此反应可逆。
⑧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此反应可逆。
三羧酸循环
现将柠檬酸循环的常考点归纳如下。
(2)糖有氧氧化的关键酶
共7个:已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其中,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为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
(3)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①提供能量
为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远多于糖的无氧氧化。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要通过此途径获得能量。
1mol葡萄糖在体内经有氧氧化彻底分解,可净生成30或32mol ATP。
②中间产物
糖有氧氧化途径中许多中间代谢产物是体内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故糖有氧氧化与其他物质的代谢密切联系。
③代谢联系
糖有氧氧化途径与糖的其他代谢途径也有密切联系,如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果糖、半乳糖的代谢等。
4.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最终氧化的共同途径。
②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某些氨基酸代谢联系和互变的枢纽。
③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产生CO2和能量的主要机制之一。
二、磷酸戊糖途径
1.关键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主要在胞质中进行,其反应步骤为:
总反应式为3xG-6-P+6NADP+→2xF-6-P+3-磷酸甘油醛++6NADPH+6H++3CO2。
关键酶为葡糖-6-磷酸脱氢酶,主要受NADPH/NADP+的调节(即代谢产物的负反馈调节)。
2.重要产物
重要中间代谢产物包括3C、4C、5C、6C、7C糖,果糖-6-磷酸、3-磷酸甘油醛,核糖-5-磷酸,NADPH等。
3.生理意义
(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核糖-5-磷酸可参与核苷酸的合成。
(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①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如乙酰CoA合成脂酸、胆固醇;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②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
如从鲨烯合成胆固醇,从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等。
③NADPH用于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含巯基的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尤其过氧化物)的损害。
对红细胞而言,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更为重要,可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我国南方地区有些人群的红细胞内缺乏葡糖-6-磷酸脱氢酶,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充足的NADPH,难以使谷胱甘肽保持还原状态,因而表现为红细胞易于破裂,发生溶血性黄疸。
这种溶血现象常在食用蚕豆(强氧化剂)后出现,故称为蚕豆病。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肝和肌是储存糖原的主要组织器官,但肝糖原和肌糖原的生理意义有很大不同。
肌糖原主要供肌收缩的急需;肝糖原则是血糖的重要来源。
1.肝糖原合成
(1)合成过程
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进入肝的葡萄糖先在葡萄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再转变为葡糖-1-磷酸。
葡糖-1-磷酸与尿苷三磷酸(UTP)反应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在糖原合酶作用下,UDPG的葡萄糖基转移到糖原引物上形成糖苷键,使原来的糖原增加1个葡萄糖单位。
上述反应重复进行,可使糖链不断延长。
(2)关键酶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为糖原合酶,此外还需要分支酶的参与。
糖原合成(黑色所示)和糖原分解(绿色所示)
2.肝糖原分解
糖原分解一般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1)分解过程
在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下,从糖原分子上分解下1个葡萄糖基,生成葡糖-1-磷酸。
葡糖-1-磷酸再转变为葡糖-6-磷酸。
经葡糖-6-磷酸酶催化,葡糖-6-磷酸水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
(2)关键酶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3)肌糖原不能补充血糖
由于葡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组织,不存在于肌肉中,因此肝肾糖原可以补充血糖,但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3.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比较
四、糖异生
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糖异生原料为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
1.糖异生的关键酶
糖异生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反应过程。
糖酵解途径中大多数反应都是可逆的,但由三个关键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因此必须通过其他酶的催化,才能越过这三个不可逆反应进行糖异生。
(1)丙酮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反应由两步反应组成,分别由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
乳酸、丙氨酸及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在进行糖异生时,都需要通过这条通路。
(2)果糖-1,6-二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
此反应由果糖二磷酸酶-1催化,从而越过了糖酵解中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第二个不可逆反应。
(3)葡糖-6-磷酸水解为葡萄糖
此反应由葡糖-6-磷酸酶催化,从而越过了糖酵解中由己糖激酶催化的第一个不可逆反应。
由此可见,参与糖异生反应的关键酶有4个,即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和葡糖-6-磷酸酶,其中以丙酮酸羧化酶最重要。
2.糖异生的基本途径
糖异生的基本途径如下图。
下图中,甘油、乳酸、丙酮酸、生糖氨基酸等为糖异生的原料。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是糖异生最主要的生理作用;
②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③肾脏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4.乳酸循环
(1)循环过程
肌肉收缩(尤其氧供应不足时)通过糖无氧氧化生成乳酸,乳酸透过细胞膜弥散入血液后,再入肝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由此构成一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也称Cori循环。
乳酸循环的形成取决于肝和肌组织中酶的特点:
在肝组织,糖异生活跃,因葡糖-6-磷酸酶活性高,能水解葡糖-6-磷酸,释放葡萄糖。
而在肌内,因无葡糖-6-磷酸酶,因此肌内乳酸不能异生为糖。
(2)生理意义
①既能回收乳酸中的能量,又可避免乳酸堆积而引起酸中毒;
②乳酸循环是耗能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消耗6ATP。
乳酸循环
五、血糖及其调节
1.血糖浓度
血糖是指血中的葡萄糖,正常维持在3.9~6.0mmol/L,这是血糖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血糖的来源
①饱餐后,食物消化吸收提供的血糖;
②短期饥饿时,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③长期饥饿时,非糖物质通过糖异生补充血糖;
④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可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2)血糖的去路
①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②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
③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氨基酸、多种有机酸等;
④转变为其他糖及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唾液酸、氨基糖等;
⑤当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可从尿中排出,出现尿糖。
2.血糖水平的调节
血糖水平受激素调节,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体内升高血糖的主要激素。
(1)胰岛素
①促进肌、脂肪细胞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摄取葡萄糖;
②通过激活糖原合酶而加速糖原合成,通过抑制磷酸化酶而抑制糖原分解;
③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而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④抑制肝内糖异生;
⑤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减少脂肪动员而以葡萄糖分解来获取能量。
(2)胰高血糖素
①抑制糖原合酶,加速肝糖原分解;
②抑制糖酵解,促进糖异生;
③激活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以脂肪分解供能而节约血中的葡萄糖。
(3)糖皮质激素
①促进肌蛋白分解使糖异生原料增多,从而加速糖异生;
②通过抑制丙酮酸氧化脱羧,阻止体内葡萄糖的分解利用;
③协同增强其他激素促进脂肪动员的效应,促进机体利用脂肪酸供能。
附:糖代谢全图(包括糖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
请对照上图,熟练掌握糖代谢的各反应途径、关键酶及其调节(绿色字为关键酶):
(1)糖酵解
葡萄糖-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乳酸。
(2)葡萄糖有氧氧化
葡萄糖-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丙酮酸一乙酰CoA一三羧酸循环。
(3)糖原分解
糖原-⑫-G-1-P-⑬-G-6-P。
(4)糖原合成
葡萄糖-①-G-6-P-⑬-G-1-P-⑲-UDP葡萄糖-⑳-糖原
(5)糖异生
糖异生的3个能障,就是糖酵解的3个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
即反应①、③、⑩,因此糖异生的途径大致就是绕过3个能障后的糖酵解逆反应:
丙酮酸-⑯-草酰乙酸-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⑨-⑧-⑦-⑥-⑤-④-F-1,6-BP-⑮-F-6-P-②-G-6-P-⑭-葡萄糖。
(6)磷酸戊糖途径
G-6-P---I---J--K、L--C3、C7-F-6-P、C4-B、K。
其中产生的F6P和3-磷酸甘油醛进入糖酵解途径,产生的NADPH可为机体提供大量氢。
磷酸戊糖途径的总反应式为:3xG-6-P+6NADP+→2xF-6-P+3-磷酸甘油醛+6NADPH+6H++3CO2
生物化学 004 糖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