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十二,品德心理 27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是安徽师范大学自考本科 小学教育主考学科之一 本书共十四章 此为十二章品德心理。
编辑于2023-04-18 11:01:39十二,品德心理
品德
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道德
联系
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两者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
虽然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品德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道德不以个体的存在和品德的好坏而转移 道德内容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而品德仅是部分的体现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结构
因素构成说
道德认知:个体对于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的了解、领会和掌握 道德情感:个体对于道德需要的是否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个体自觉确定道德动机和目的,并支配调节、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系统结构说
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 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 品德的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关系系统
功能结构说
品德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
自我中心阶段(2-5):外在环境看作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于他来说不具有约苏力
权威阶段(6-8):这一阶段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服从听话就是好的,反之为坏;现存的一切规则看作是不可变得
可逆阶段(8-10):不把准则看做是不可变的,而是同伴之间互相约定的的。同伴之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进入自律
公正阶段(11-12):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奖惩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柯尔伯格
前世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遭受到惩罚。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利益的关系
世俗水平
社会习俗定向:行为好坏的是否,要取决于是否受到别人的赞扬 秩序与法规的定向:深刻认识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对法律和准则的服从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 维护社会秩序
后世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法律或道德准则仅仅是是一种社会契约,由大家商定可以改变,不会用单一法规衡量人的行为,道德判断灵活了 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基于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品德不良的转化
成因
主观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薄弱
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某些需要没得到满足
客观
家庭方面
父母的溺爱迁就 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家长在教育方法、方式上的不一样 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自身不当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
学校方面——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不当
社会方面——社会的不正之风
转化
醒悟
消除依据心理和对立情绪
引发归属的社会性需要
转变
暂时离开旧环境,避免旧环境的刺激
积极引导他们在旧有刺激条件下进行锻炼,接受考验
自新
不要歧视和翻旧账,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成长
要积极地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
品德形成过程
道德认识的形成
1. 道德观念: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对具体道德现象 的抽象概括,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 形成: 要经历具体到抽象、个体到一般、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 道德信念: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守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确立条件:不仅依赖于道德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 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 教育者言行一致,在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道德评价: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 发展:他律到自律、效果到动机、别人到自己、情境到原则、片面到全面
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
伦理……
道德意志形成
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
排除内外干扰,实现其道德行为
特点:抗诱惑能力较弱发展到抗诱惑能力较强
道德行为形成
道德行为方式与技能的掌握
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训练:正确的使用奖励和惩罚啊 榜样示范 给予实践的机会
十二,品德心理
品德
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道德
联系
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两者的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区别
虽然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品德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道德不以个体的存在和品德的好坏而转移 道德内容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而品德仅是部分的体现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结构
因素构成说
道德认知:个体对于道德知识和行为准则的了解、领会和掌握 道德情感:个体对于道德需要的是否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个体自觉确定道德动机和目的,并支配调节、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系统结构说
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 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 品德的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关系系统
功能结构说
品德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
自我中心阶段(2-5):外在环境看作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于他来说不具有约苏力
权威阶段(6-8):这一阶段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服从听话就是好的,反之为坏;现存的一切规则看作是不可变得
可逆阶段(8-10):不把准则看做是不可变的,而是同伴之间互相约定的的。同伴之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进入自律
公正阶段(11-12):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奖惩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柯尔伯格
前世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遭受到惩罚。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好的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利益的关系
世俗水平
社会习俗定向:行为好坏的是否,要取决于是否受到别人的赞扬 秩序与法规的定向:深刻认识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对法律和准则的服从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 维护社会秩序
后世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法律或道德准则仅仅是是一种社会契约,由大家商定可以改变,不会用单一法规衡量人的行为,道德判断灵活了 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基于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品德不良的转化
成因
主观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薄弱
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某些需要没得到满足
客观
家庭方面
父母的溺爱迁就 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家长在教育方法、方式上的不一样 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自身不当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
学校方面——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不当
社会方面——社会的不正之风
转化
醒悟
消除依据心理和对立情绪
引发归属的社会性需要
转变
暂时离开旧环境,避免旧环境的刺激
积极引导他们在旧有刺激条件下进行锻炼,接受考验
自新
不要歧视和翻旧账,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成长
要积极地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
品德形成过程
道德认识的形成
1. 道德观念: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对具体道德现象 的抽象概括,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 形成: 要经历具体到抽象、个体到一般、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 道德信念: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守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确立条件:不仅依赖于道德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 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 教育者言行一致,在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道德评价: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 发展:他律到自律、效果到动机、别人到自己、情境到原则、片面到全面
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
伦理……
道德意志形成
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
排除内外干扰,实现其道德行为
特点:抗诱惑能力较弱发展到抗诱惑能力较强
道德行为形成
道德行为方式与技能的掌握
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训练:正确的使用奖励和惩罚啊 榜样示范 给予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