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俄关系
美国对俄政策演进不仅将对美俄双边关系产生影响,也会导致中美俄欧大国关系出现新变化,尤其是美国联合盟友及伙伴推进针对中俄的“双制衡”策略,将会在战略环境、经贸、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
编辑于2023-04-21 11:44:36 辽宁美俄关系
发展历程
美俄关系几乎陷入了宿命般的循环。
1991-1992 短暂的蜜月期
1993-2000 尝试重构双边关系时期
2001-2008 重回战略博弈状态
2009-2016 从“旧冷战”走向“新冷战”
影响美俄关系的重要议题
1.美俄在战略军事领域的互动
2.欧亚大陆地区安全架构的形态
3.美俄在地区安全议题上的博弈
4.美国在事关俄罗斯内政以及周边重大地缘利益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
拜登政府对俄政策的演进
一、特征:从谋求“重启关系”到侧重“以压促变”
(一)政策目标重点:从“重启”以“止损”到“弱俄”以“遏俄”
“重置”意味着需要对美俄关系现有参数做出根本性调整或改变;“重启”意味着侧重让美俄关系恢复正常运转。拜登强调美国的目标是建立“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这一表述更偏向于较为务实的“重启”,既是为下一阶段对俄政策定调,也表明拜登政府在调整对俄政策上有更清醒和理性的认知。
乌克兰危机让“重启”变得难以实现,拜登政府重新校准对俄目标,偏重“以压促变”的一面。乌克兰危机以来,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愈发强硬,不仅联合盟友对俄发起一系列“毁灭性”制裁措施,还对乌提供大量军援,试图拖垮俄军战斗能力。拜登甚至发表演讲称“普京不能继续掌权”,引发巨大争议。
(二)政策实施手段:从以价值观竞争为主到全面制裁和政治对抗
拜登执政后在价值观领域联欧对俄施压,试图实现团结欧洲和“遏俄”的双重目标。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拜登政府从利用人权、民主等价值观的单面向制裁转向多领域深层次的全面向制裁,联手部分盟友出炉多轮对俄制裁,覆盖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
(三)军事安全领域:赋能北约的同时为两国搭设“护栏”
一方面,拜登政府改变前一届政府对北约的淡漠态度,提升北约长期威慑和防御态势。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加大对北约赋能,继续对俄保持高强度威慑态势。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积极为美俄关系构筑“护栏”、编织“保险绳”。
一是与俄达成延期《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共识,为两国磋商新的军控协议打下基础,在美俄互信度较差情况下利于管控核军备竞赛
二是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机制,建立网络安全专家组,加强两国战略沟通和协商,为两国磋商军控和采取措施降低冲突风险设立沟通渠道。
二、动因:决策环境、战略认知与第三方因素
(一)“建制派”回归与决策团队变化
一是民主党“建制派”回归改变共和党“特朗普派”缓和对俄关系的冲动,并试图推动对俄政策整体的“去政治化”,加速涉俄议题与国内政治切割。
二是美国新政府涉俄决策团队提升了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和专业性。拜登政府对俄决策团队有着较为一致的对俄立场,相关决策机制和流程更为专业有序,有助于面对乌克兰危机时能够快速调整政策。人员组合折射拜登对俄政策两面性,既主张强硬应对,又寻机推进接触。
(二)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
从世界观看,拜登政府对外政策内核仍为特朗普倡导的“美国优先”,只是实施手段有所调整。乌克兰危机后,美国愈发视俄为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社会的威胁,认为俄罗斯对国际和平与稳定构成紧迫且持续的威胁,并通过这一叙事加强与欧盟、七国集团等多边及双边盟伴协调对俄政策。
从安全观看,拜登政府对俄安全威胁认知不断加深,在如何管控两国安全关系的认知上出现转变
一方面,美国仍将俄视为严峻安全威胁。拜登本质上并未改变对俄安全威胁认知,认为乌克兰危机已充分说明俄对欧洲构成严峻安全挑战。
另一方面,拜登执政后重视避免成本昂贵的军备竞赛,希望重建美国作为军控领域国际领导者形象。乌克兰危机后,美国认为短期削弱俄安全威胁已无法依靠接触对话实现,因而必须采取更强硬措施,尤其在使用核武器原则上与俄罗斯开始趋同,并继续扩大北约规模、强化北约盟友军事力量。但美国战略界依然有声音认为,即使在危机背景下,美国也应在军控领域保持与俄接触。因此,虽然乌克兰危机已演变为消耗战,但美俄仍可能在军控领域率先实现关系转圜。
从利益观看,与特朗普相比,拜登在看待相关利益内涵和维护利益手段上既有延续也有调整。
拜登政府更看重“巧实力”,具体到对俄政策上,拜登政府更多采取与特朗普所不同的价值观打压、拉拢盟友与竞合并举的综合施策方式。
(三)第三方因素:与欧洲、中国的复杂互动
拜登任内,欧洲因素在美俄关系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一方面,美国与俄方接触时更照顾欧方感受,在欧俄能源合作问题上也给予一定空间。
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不断通过渲染“俄安全威胁”拉拢欧洲,强化美国在欧军事存在,夯实美欧同盟安全纽带。同时继续推动更新北约“战略概念”,重新恢复长期威慑和防御态势,不断强化北约东翼盟国的军事部署。
中国一直也是影响美国对俄政策和美俄关系的重要第三方因素
由于美国推行同时针对中俄的“大国竞争”策略,中俄已经站到一起共同应对美国,美国应当全力应对两个大国,对中俄实施各有侧重的“双制衡”,如先对俄再对华,通过重点打击实力较弱一方拆解中俄关系。拜登政府将中俄绑定处理,试图把与中俄的“大国竞争”上升为美国及其盟伴与中俄的“阵营式对抗”。
三、限度:对俄政策长期困境难以缓解
从短期看,美国对俄政策仍存调整空间
其一,美国战略界开始出现对介入乌克兰危机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上:
一是美国不应将整体对俄政策与危机绑定。美国当前主要采取军事援助、经济制裁、外交孤立等手段应对危机,然而,这些方式未能有效遏制冲突,也难以推动冲突方走向谈判桌。
同时,美国官员应从秩序而非民主角度阐述危机。有美欧学者共同呼吁,美俄必须在为时太晚前对话。美国逐渐意识到,俄罗斯并未被这场冲突拖垮,不仅军事上仍保有反击西方的能力、经济上未被制裁击败,国际上也未被西方孤立,美国不能陷入对俄的“胜利主义”情绪。
其二是美国应推动构建包容俄罗斯的欧洲安全结构。乌克兰危机暴露欧洲安全结构脆弱性,冲突后地区安全结构前景不容乐观。
其三,乌克兰危机久拖未决导致拜登执政以来涉俄议题的“去政治化”受阻,拜登政府对俄强硬施策将受到国内政治新约束。
背后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冲击全球供应链,叠加疫情和涉俄制裁影响,美国通胀加剧、物价飙升,对美国民众生活影响巨大,而民众对于支持乌克兰、惩罚俄罗斯所要付出的“痛感”越来越敏感。
从长期看,美俄关系仍面临长期困境。难逃“重启-失败-再重启”循环
(一)深层因素:地缘政治理念差异、彼此定位矛盾和战略文化冲突
第一,美俄在地缘政治理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俄罗斯将苏联边境地区视为“特权利益领域”。美国拒绝承认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拥有特殊的利益和影响力,并将欧洲安全架构延伸到俄周边的欧亚空间。拜登执政后屡屡踩踏俄认定的安全红线,不仅向乌克兰输送军事武器,还联合乌克兰在黑海地区举行军事演习。
乌克兰加入北约被俄视为安全威胁,是美俄关系不可逾越的地缘政治底线,而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只会加大俄罗斯与西方在地缘政治上的利益冲突。
第二,美俄存在严重的战略定位矛盾
俄罗斯一直试图恢复在苏联解体后失去的权力范围和威望,自视为全球性大国和世界独立一极,但美国认为俄罗斯只是一个日渐衰落且不安全的地区大国。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印太”地区成为美国外交核心关注,处理对俄关系不是美国外交政策优先事项。相反,俄罗斯却一直将对美关系视为对外政策优先事项。因此,乌克兰危机后,美俄对彼此实力、国际地位和重要性的理解差异继续扩大,严重影响双方战略认知与互信。
第三,美俄在战略文化上的冲突难以调和
俄战略文化由三方面构成:长期战争利益以及与欧洲大国的敌对关系;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对战略纵深的重视;精英阶层普遍认为西方对俄罗斯怀有不可调和的敌意。其安全观大于发展观,宁愿承受制裁代价,也要追求战略缓冲区。
美国的战略文化与俄罗斯截然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发挥更具决定性的作用,且深深根植于其“自由民主”理念,包括信奉美国的例外属性以及坚信具备战胜他人的能力。
美国对俄政策很大程度上源自其价值观理念和对俄“必赢”心态,往往忽视俄战略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差异,采取一系列引发俄战略焦虑的举动。 俄罗斯对西方的安全威胁认知同样源自其战略文化,北约东扩重新点燃俄罗斯从苏联延续至今的战略忧惧。
(二)结构性问题:两国关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其一,美俄两国经贸关系高度不对等且合作基础薄弱,无法成为稳定两国关系的“压舱石”或两国关系恶化时的“刹车片”。
2022年美国对俄货物进口约138亿美元,货物出口约16亿美元,双边货物贸易逆差达122亿美元。美国对俄货物进口份额较低,且易被替代。
其二,美俄在能源领域存在资源竞争关系,乌克兰危机导致双方博弈更趋激烈。
俄罗斯作为传统能源大国,一直与欧盟保持高度的能源依赖关系。美国将乌克兰危机视为抢占俄罗斯在欧市场份额的机遇。美俄能源竞争性资源禀赋的特点遭到乌克兰危机放大,对两国关系造成更大冲击。
其三,美俄安全领域尤其在反恐议题上的合作日益萎缩,双方互信遭严重削弱。
美俄在反恐领域合作势头的丧失证明,当美俄拥有清晰和有限的共同利益时可以合作,一旦二者实现目标如击败共同敌人,由于缺乏更广泛的利益重叠及共同价值观,双方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互疑心将再度占据上风。
(三)现实阻碍:美国国内政治的掣肘
首先,美国两党都将俄罗斯视为国家安全威胁,使得美俄关系陷入两党共识所塑造的困境。
其次,美国国会已通过一系列对俄制裁法案,在立法层面基本锁死美国对俄制裁政策的调整幅度。
最后,美国社会同样存在强烈的反俄仇俄情绪,对俄罗斯怀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
结语
美国对俄政策演进不仅将对美俄双边关系产生影响,也会导致中美俄欧大国关系出现新变化,尤其是美国联合盟友及伙伴推进针对中俄的“双制衡”策略,将会在战略环境、经贸、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并非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当事方,然而,美国却借机联合盟友扩大对华战略竞争。为此,中国必须积极冷静应对
第一,应认识到美国对中俄政策仍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将俄罗斯视为短期最紧迫挑战,中国则是长期博弈的最大战略对手。
第二,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
从短期看,美欧仍将中国视为可以影响俄乌局势的重要力量,美欧能够联手“遏俄”并不代表能够联手遏华,欧洲仍然希望并期待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中美、中欧关系仍存机遇窗口,关键在于各方是否能够及时把握。
从中长期看,俄罗斯仍然是欧洲搬不走的邻居,欧美在对俄问题上的分歧会逐渐显现,联合对俄阵营将有所松动。虽然美国正努力牵引、拉拢欧洲,试图推动中美、俄美的矛盾转化为中俄与美欧“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但欧洲并不愿充当“大国竞争”的工具,这也为中方加强对欧工作提供了空间。因此,中国应继续拉住稳住欧洲,夯实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石。
第三,发挥利用现有优势,做稳做实周边经贸合作网络。
总而言之,美国一段时期内的对外战略精力将受乌克兰危机牵扯,难以全身心推进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部署,中国将有更多精力和空间经略周边。中国应警惕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之机推动构建地区排华“小圈子”,密切关注北约亚太化的新趋势、新动向,坚持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安全架构,打造包容、开放、协调和可持续的地区经济秩序,为自身发展塑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战略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成昊,郑乐锋.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特征、动因及限度[J].东北亚论坛 [2」樊吉社.冷战博弈能否终结:美俄关系的发展与变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