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14——DIC
病理生理学14——DIC的思维导图,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征有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这是一篇关于呼吸的思维导图,包含概述、肺通气、气体交换、气体运输等。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循环(1)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概述、心脏的泵血功能、电活动和生理特性等。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循环(2)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特征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感染性疾病
常见、重要、首位
细菌感染、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
肿瘤性疾病
消化:胰腺癌、食管癌、结肠癌、肝癌、胃癌
泌尿: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
血液:白血病
生殖:绒癌、卵巢癌、葡萄胎
妇科疾病:流产、宫外孕
创伤和手术
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激活(创伤、烧伤、手术、白血病)
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和抗凝失调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FIII,启动外源性凝血
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作用降低:蛋白C、肝素-AT-IIII、TFPI
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1增多,纤溶活性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NO、PG、ADP酶减少,血小板黏附加强
胶原暴露,激活FXII,启动内源性凝血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红细胞大量破坏
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大量ADP等促凝物质
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并局限F7、9、10及凝血酶原等,生成大量凝血酶,促进DIC发生
白细胞破坏或激活
白血病→白细胞破坏→释放F3→外源性凝血→DIC 内毒素、IL-1、TNF-a→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F3
血小板激活:DIC发展过程中,血小板多为继发性作用
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生成 蛇毒→激活F10、5→DIC 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激活F10 羊水含有F3样物质 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DIC
严重感染是最常见原因
TNFa、IL-1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F3增多、血栓调节蛋白和肝素减少→促凝
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PLT黏附聚集
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减低抗凝功能
影响DIC发生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损伤
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促凝物质,也可清除纤溶酶 当其吞噬大量坏死组织、细菌等,使其功能封闭时,可促进DIC发生
肝功严重障碍
合成抗凝物质,灭活凝血因子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末期 酸中毒
微循环障碍
休克促进DIC发生 血管瘤促进DIC发生 临床上不适当应用纤溶抑制剂促进DIC发生
临床表现的病生基础
出血
多部位出血 严重:同时多部位大量出血,常规止血药无效
凝血物质被消耗
纤溶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
微血管形成
器官功能障碍
肾:肾衰
肺: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肝:黄疸、肝功障碍
胃肠道:呕吐、腹泻
肾上腺: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沃佛综合症
垂体:希恩综合症
神经系统:神志模糊、嗜睡、昏迷
休克
大量微血栓形成,回心血量减少
广泛出血
心肌损伤
F12激活各大系统,减少回心血量
FDP促进微血管扩张
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防治
在DIC高凝期:低分子肝素抗凝 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输入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
分期和分型
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分型
发生速度
急性型:均为失代偿
亚急性型
慢性型
代偿情况
失代偿
代偿
过度代偿
致病因子作用下,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PLT被激活,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PLT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加强,机体出现止、凝血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