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华南小教914 小学教育学
华南小教914 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分享了 小学E源流、小学教育特性、小学学生、小学教师、小学E目标、小学E内容、小学E环境、小学E活动、小学E评价的内容,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4-23 14:35:10小学教育学
绪论
小学教育学领域的概念
一、 核心概念(8)
文化
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课程
小学教学
小学学习
小学课堂
小学管理
二、 主要概念
要素性概念(9)
6人+内环术
小学教师(第五章)
小学学生(第四章)
小学教育学学者
小学生家长
小学教育官员/政治制定者
社区代表
小学教育内容
环境
技术
过程性概念(8)
小学教育历史
小学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目标(第六章)
小学教育内容(第七章)
小学教育环境(第八章)
小学教育活动(第九章)
小学教育评价(第十章)
小学教育审美
活动性概念
小学教育学的体系
一、 概念体系
系统要素
过程环节
课目设置
理论感知
问题、研究、概念、理论
组织策略
价值、决策、政策、管理、领导
基础学科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历史学
二、 结构体系
子学科结构
小学P原理、小学课程论、小学教学论、小学学习论、小学教育技术学、小学管理学
层次结构
幼小衔接P、小学低年段P、小学中年段P、小学高年段P、中小衔接P
类型结构
(场域)儿童家庭P、儿童社区P、小学学校P
课目结构
三、 生成体系
学者、教师与学生协同生成的小学P
学生的小学P
教师的小学P
学者的小学P
小学教育学的学研方法
一、 小学P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二、 小学P的学习方法
知识习得型 学习
社会参与型 学习
知识创造型 学习
拓展知识创造型学习(导师论文)
组织化的知识创造模式
拓展性学习模式
知识建造模式
三、 本课程的学研方法
动态整体学习
研究性学习
行动学习与行动研究
专题行动学研方法
选题
文献综述
专题文献综述
专题行动研究
小学E源流
小学教育的产生
一、 教育的起源
二、 学校的出现
三、 小学教育的萌芽
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 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
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
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
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
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二、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近代小学的发端
兴起
1878 张焕伦 蒙正书院
1896 钟天纬 上海沪南三等学堂
1897 盛怀宣 南洋公学 分四院,外院是小学
推广
1898 清政府 设学堂,中西兼习的学校
1898 张承缨 五城设中小学堂
维新运动前后,各地兴办小学
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
建立
1902 壬寅学制
颁布,未实施
1904 癸卯学制
第一个实施
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
蒙养院
初等小学堂5
高等小学堂4
中等教育5
中学堂5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
分科大学&大学选科3~4
通儒院5
运行
1912壬子学制
1913壬子癸丑学制
初等教育7
初等小学4
高等小学3
特点
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都应接受义务教育,小学男女同校
初等教育缩短学制
1922新学制(六三三)
初等教育6
幼稚园
初等小学4(义务教育)
高等小学2
特点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参照美国六三三学制
幼儿和小学教育衔接
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将课程计划(实行)》课程计划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制,小学六三制
1999《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六三制九年一贯
小学教育的走向
一、 走向学习共同体
学校成为共同体
拥有共同目标
教师成为领导者
家长成为合作者
连贯的课程
以语言为中心
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
关注学习结果的测量
促进学习的环境
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
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
品格的塑造
培养美德
有理想地生活
二、 创建理想的小学
倡导学习为本
教育学习化
学习为本
推动学校改进
三类定义
侧重过程
侧重结果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四类策略
重视科研强校
科研兴校
校本学习研究
定义
以学校为基地、以学习为本的新型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理论和实践
包含发展文化学习理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研究性学习共同体和创建文化学习环境等内涵
九种类型
音像研究法
交心研究法
作业研究法
象星座
反思型观察研究法
参与式调查研究法
个案叙事研究法
反观参调个案
预见式行动研究法
预见式评价研究法
引导型日志研究法
遇见平行日
常见校本学习研究类型
专题讨论、网上沙龙、案例分析
打造卓越的小学文化
主要内容
建构卓越型价值文化、学习型管理文化、和谐型校园文化
专家型教师文化、特色型课程文化、杰出型学生文化
建构方式
“坚持全面发展,夯实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基础”
“崇尚开放包容,培育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土壤”
“紧贴时代脉搏,凸显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特色”
“大兴科研之风,形成卓越型价值文化的构建氛围”
小学教育特性
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一、 小学教育文化规定性
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从历史看
专门的内容、方式
从地域看
任何地域都存在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过程
从文而化
自然人→文化人
现实→理想
文化的价值在于优化人的生命活动
理解价值
需要说、劳动说、效应说
共同点:价值涉及主观和客观的某种关系,即合目的性关系
人→文化
二、 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多重的价值选择
扫除文盲
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凸显养育生命的价值
教育家的真知灼见
裴斯泰洛齐
以家庭教育的优点弥补学校教育的缺点
教育有“抚养”价值
我国现现实的迫切需要
我国大多数家庭不能发挥养育价值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有发展的必然要求
孩子的成长的时间空间移到了学校
承担养育的使命
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一、 小学教育社会规定性
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
社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人口结构
劳动分工
教育结构对社会结构影响
复制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
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发展
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
[M]教育结构
实体性教育结构
规范性教育结构
二、 奠定基础的定向功能
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环节
中高E的前提基础
E体系的连续性
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E→人→社会,德智体人格
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一、 小学教育心理规定性
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
what 无逻辑\知识逻辑(学科)\心理逻辑
小学教育活动的心理逻辑优势
why?小学生
二、 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how?关注\顺应\促进
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
关注小学生学习的神经活动基础
教育神经科学
why?情绪\道德
how?与德育结合
小学学生
小学学生概述
一、 小学生的概念
定义
广义
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
狭义
专门时间在小学里从事专门学习活动的人
任务
学习
分类
年级高低
低年级小学生
中年级小学生
高年级小学生
学习表现
学习困难生
学习中等生(被教师遗忘)
学习优等生(开发资源)
地位
人格地位
法律地位
学习表现
学习困难生
学习困难
含义
学习机技能缺陷 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
身心损伤
认知情感和行为偏失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失当
类型
身心型学习困难
环境型学习困难
家因性学习困难
校因性学习困难
社因性学习困难
表现为具体课目的学习困难
教学启示
找出原因,正确看待,加以指导
学习中等生
定义
现象
遗忘边缘——前不得高分,后不拉后腿
to do
改变传统观念,给予相应重视
学习优等生
二、 多维视野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儿童权力公约》
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
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华生
辐合论的儿童观
吴士伟
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
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
传统儿童观的缺陷
盲目认为而同期存在一个普遍的过程
错误地推崇儿童无能论
笼统归纳儿童发展的普遍目标
过分渲染发展常态范围的临界作用
新观点
儿童提出的奇怪问题与是与经验保持一致的结果
儿童的思维能力远超表现的能力
认知能力
儿童关注当前现实
儿童努力探寻世界意义
认知表现
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
儿童对情景具有依赖性
认知方式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儿童是“花朵”
祖国的花朵
温室的花朵
自然环境的花朵
儿童是“小天使”
纯洁而美好,不让其接触负面因素
未知的,不确定性
太阳论
儿童崇拜和儿童中心
猫狗论
积极能动性
误解:成人的私有物
三、 小学的特殊需要学生
资优生
定义
心理特征
注意集中
思维敏捷
热爱劳动
多种兴趣
意思劳心
教学启示
因材施教
改进培养方式
残疾生
定义
又称“障碍儿童or缺陷儿童”,生理or智力发展有缺陷的儿童
及时教育训练→最佳康复水平→减少不良后果→帮助适应
特殊教育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及文明程度的天然尺度
广义
又称“特殊儿童教育”or“特别教育”
指对身心发展异常的儿童少年进行教育,包括资优、品德不良、智力落后、视、听觉障碍、精神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少年的教育
狭义
又称“缺陷教育”or“残障教育”
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缺陷的儿童少年的教育,不包括资优、品德不良
全纳教育
背景
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
定义
全纳教育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教育形态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是所有学校的共同责任
在追求大众化、平等化,民主化的基础上,实现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
大平民的基础上,实现多个优
涉及E内容、E途径、E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小学生的成长
一、 小学生的入学特征
小学生的主要入学特征
家庭环境
已有知识
认知风格
学习情绪与情感
学习动机
志向与期望
家有风情动向
小学生入学的准备状态
准备不足
入学前
美国起点计划——缩小不利处境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差距
入学筛查
美国阅读补救计划
入学后
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引导补救
准备充足
留意发展状况、把握关键事件
小学生入学特征的认知策略
确定学生特征指标
哪方面特征
设置指标
入学前的资料收集
查看档案
家访
访问前任教师
收集学生作品
入学后的日常调查
现场观察
平时交谈
访问调查
分析作品
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二、 小学生的发展特征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体质发展特征
身高、体重、胸围提高
近视、肥胖上升
认知发展特征
观察力
精确性方面
目的性方面
顺序性方面
判断力方面
精目顺判
教学启示
提出明确目的、任务
教授方法
注意力
无意→有意
7-10岁 ,20min
10-12岁,25min
12岁以后 30min
高年级 40min
教学启示
直观教学
唤起无意注意
发展有意注意
记忆力
数量上
9-11岁 记忆数量比学前增加一倍
质量上
a. 目的上
b. 方式上
c. 内容上
d. 加工系统上
记忆训练
a. 加强识记
b. 正确练习
c. 合理复习
d. 深度加工
思维力
比较能力方面
具体→抽象
个别部分→许多部分
概念发展
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水平的提高
不断深化
推理能力
小学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启示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a. 提供合乎经验,又离开具体
b. 提高各种能力:掌握知识 and 思维方法
c. 思维策略训练 and 教学内容相结合
想象力
有意性
创造性
现实性
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 发展
教学启示
帮助学生积累表象
用生动语言活化表象
促进想象力发展
关注忆思想
人格发展特征
兴趣与动机
学习兴趣
a. 外部活动→学习内容/作业
b. 不分化→分化
c. 具体事实→较抽象知识
d. 游戏→下降
e. 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学习动机
外部
a. 物质奖励
b. 他人认同、赞扬
c. 社会地位
内部
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情感发展
深刻性、稳定性、控制力不断提高
意志发展
自觉性
果断性
自制性
坚持性
随年级增长而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
对机体的认识
对肢体的认识
心理活动的认识
标志着人格的基本形成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3上升期
3~5 平稳期
5~6 第二个上升期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心动请致电我
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学习感受
1||| 总体较好 学习愉快
年龄 消极体验
2||| 对具体课目不同感受
语文、数学
3||| 显著差异
女-英语、语文
男-数学
学习策略
1||| 向同学请教
向家长教师请教¯
2||| 考试不理想
同学倾诉
与家长教师交流¯
生闷气
3||| 课堂参与
主动¯
回避提问
学习逆反心理
1||| 主要原因
取消感兴趣的活动
过度要求
自主性剥夺
厌倦情绪
2||| how
尽量不提过度要求
减少拖堂
三、 小学生的烦恼
小学生烦恼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
以消极情绪为特征
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和紧张程度
的小学生认识过程和认知系统的报警状态
类型
1||| 体像烦恼
2||| 学习烦恼
3||| 人际烦恼
小学生烦恼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成因
1||| 自身认知
2||| 家庭影响
3||| 学校影响
小学生排解烦恼方式
1||| 回避冲突
2||| 顺其自然
3||| 解决问题
对策
1||| 认知训练
2||| 冲突解决训练
3||| 体育锻炼指导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 学习习惯的概念
习惯
中
指反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固定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内化为性格
英语
指一种固定的或者有规律的倾向或常规行为
综合而言,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说
学习的过程理解为习惯形成的过程
华生
刺激反应说
学习的习惯
学生形成的关于学习行为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特征
学习习惯的一般特征
1. 后天养成
2. 固定化
3. 自动化
4. 情感依赖
后天固定 自动依赖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征
1. 外部支配→内部控制
2. 简单→复杂
3. 稳定→不稳定
4. 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
三、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
1. 走在教师前面的习惯
2. 适应教师的习惯
教师
3. 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4. 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5. 即学即用的习惯
时间上
6. 阅读习惯
7. 善于模仿的习惯
8. 勤于动笔的习惯
9. 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
方式上
10. 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
11. 认真审题的习惯
12.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作业
二、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 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 逐步提出要求
3. 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
4. 制定规范予以适当制约
5. 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结合
6. 开发专门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
微型课程
重要要求、方法规范、结合课程
小学教师
小学教师的概述
一、 小学教师的概念
定义
广义:所有直接或间接、专门or业余进行or从事教育的人
家长、教育行政人员...
狭义:学校里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
大学、中学、小学教师
角色
学生的关怀者
关怀知识、情绪感受、情感体验
尊重,相互平等、协商对话
了解的基础上关怀,关怀中受益
知识的传授者
学校规定
知识的传授与传播
核心和基础
教师
冲破传统知识观的束缚,树立新的知识观
知识
传统知识(狭义上的)
经验+伦理
新知识观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陈述性
程序性
策略性
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定位:拉纤者、引路人
学生:能动性
活动:着重点
how 学生参与
how调动学生的兴趣思维
使学生完成并实现发展
课程的开发者
三级课程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课程管理体制改革→C开发者
对国家、地方→校本化再开发
根据学校、教学、学生
创造性加工、改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国、地预留空间内
教师完全自主的C开发
微型课程
教学的组织者
对教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组织、实施
C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就教学活动设计
分析教学背景
确定教学目标
开发课程资源
选用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过程
there be 句型
游戏教学法
猜礼物
集中注意力
掌握
团队的领导者
班级的领导者
班主任工作
少先队辅导员
科组等领导者
科组、年级组
发展同伴间的互动 对话
孤军走向团队的保障
孤军固守课堂的私人空间→团队共建课堂教学的公共领域
合作项目的领导者
院校协作
教育的研究者
未知领域→待研究
李吉林老师——典型的教育研究者
反思教育教学行为
终身的学习者
社会变迁要求
作为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学习
自由选择性和关联性
学习活动
科目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
问题为中心
文化的创造者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
创造新的教育文化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
二、 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教研只管发报
义务
守法,为人师表
教育教学、有益教育
关、爱、尊,促发展,保权益,促成长
提觉悟和业务
三、 小学教师的发展
小学教师的学历发展
中师
专科
本科
研究生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 教学专业化 and 教师专业化
2. 合格教师 and 卓越教师
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 专业愿景
坚定的专业信念
明确的专业目标
生涯规划看
1. 成熟教师
2. 有效教师
霍懋征老师/邱学华老师
3. 专家教师
李吉林老师
不懈的专业追求
二、 专业知识
多种类型
1. 三类型论: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知识
2. 七种类型:舒尔曼
课目知识
包括所教课目的具体概念、规则、原理及其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的知识“
”为什么是这样”的知识
通用教育学知识
不依赖特定课目内容的班级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性原则和策略等
课程知识
精熟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
d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课目教育学知识PCK
提出
舒尔曼
解决课目知识与教育学知识分离的问题
教师专业特有的一类知识形态,由课目知识、通用教学知识以及教育实践知识整合与转化而成
2关键成分
①学生对某一课目内容的学习困难或学习误解的知识,以及克服和转化这些~的教学策略知识
②教学某一课目内容最有用的形式,如;类比、例证、解释
学生及特征/教育情境/E宗旨目标等知识
3. 网络化教师知识结构
尼斯
技术性课目教育学知识TPCK/TPACK
PCK+课目技术+教育技术
课目教育学知识、课目技术学知识、教育技术学知识,三者交互整合而成的知识形态
解决的技术学知识、通用教育学知识、课目知识的分离问题
technological d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
安杰利
网络化课目教育学知识ICK-TPCK
TPCK+学习者知识+情境知识
是理解把握特定科目主题为何难以被学习者理解or教师为何难以有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教学课目内容的方式的关键知识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必备知识
1. 课目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华应龙“圆的认识”
2. 课目教育学知识
教师具有的+课目内容→学生能接受理解的知识
教师运用到的方式+学生学习理解和难点突破
体现T专业性
三、 专业能力
课程与教学创新能力
课程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
班级与课堂有效组织能力
班级与课堂的秩序
说小话/小动作/闹哄哄
班级崩溃
国外现象
how :做好10个1
教育技术开发能力
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机遇与挑战
校本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
校本
优良品德培养能力
塞利格曼——行动性价值优良品德分类
六大美德:智慧 勇气 正义 节制 仁爱 超越
小学教师的发展路径
一、 不断学习
精选阅读与观摩
精选阅读
经验性、理论性著作
经典书籍、专业的报刊
本土成果、国外进展
关注、跟踪最新前沿,观摩现场
投身于培训与交流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
线上交流+线下培训
深入思考与践行
切记体察
how
二、 深入研究
校本教育研究
①致力于解决教师 [在真实学校与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 ]遇到的真实问题
②是一种实践性研究,不同于专业人员的理论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求学校中现实问题的解决
③教师全员参与
④形式多样:专题研讨、网上沙龙、反思日记等
教师行动研究
what
是一种新兴的校本教育研究取向
具体表现为
教师将 [ 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问题 ] 作为研究对象
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解决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
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
行动研究
what
行动与研究的有机整合
创新性行动过程与反思性研究过程 交融的活动
sense
教师的行动研究 是把教师置于自身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和再体验,为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教师在反复的和反思的实践中
特点
为行动而研究
对行动进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在动态情景中研究
新兴的研究
PCK-S课目教育学知识研究
三、 坚持写作
促进思考的写作
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
一种思维的训练
深化了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
利于反思习惯的养成
寻求分享的写作
论文形式发表/专著形式出版
获得反馈
利于他人借鉴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李吉林文集》)
带动公共教育知识的增长
增强国际交流意识
小学E目标
概述
一、 小学教育目标的含义
指: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关系
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互影响
千姿百态+不可一概而论
受多因素影响
意义
基础 指引 依据
二、 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全面性
不同于 中-分流性 高-专业性
体智德美
分流型的预备,专业性的基础
个体性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统一于个体性
升学性
毕业定位
彰显学习价值,满足升学需要
防止片面升学率,提升学习结果打基础
三、 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
规定方向、定点基调
矫正偏差,提高效能
激励功能
强化动机
标准功能
开展活动
评价
小学教育的基本层次
一、 教育目的
二、 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
三、 课程目标
四、 教学目标
五、 学习目标
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
对全面发展的常见误解
误解一:“全面发展会压抑个性”
误解二:“全面发展没有实际价值”
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1. 完整发展
2. 和谐发展
3. 多方面发展
4. 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1.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2.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 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引领
迎合现实的惯性思维
从“迎合”现实走向“超越”现实
1. 是“迎合现实”还是“超越现实”
2. 如何超越现实
形成超越现实的理性认识
生成超越的知识与能力
三、 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
“内在理念”的确立
小学E内容
概述
一、 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小学教育内容的含义
1|||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与以学习为本的价值目标,经选择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 广义:包括家校社的所有内容,狭义:学校教育内容
3||| ~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个人、文化发展需要等
4||| 小学教育内容处于动态之中,伴随历史进程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随着时代发展,~正在逐步拓宽,有关环境、和平等世界性问题内容不断出现。互联网+的时代使~不断更新
5||| 内容层次
6||| 意义
~目标实现的载体,活动开展的条件
小学教育内容的领域
小学教育内容的层次
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
分课目/分领域中所学习、经验、学得的内容
包括学习对象/学习机会、学习经验、学习结果
三种新意义
学生→学习主体
学习内容具有丰富内涵
开拓校本课堂学习研究领域
二、 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1. 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
再生性
简洁性
2. 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
3. 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
课程编制、撰写教案时
教学实施时
教学评价时
在学生预习中
4. 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文化沉默
小学E内容的主要取向
一、 传统的小学教育内容主要取向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形式教育(形式训练/心智训练)——官能或能力
实质教育(实质训练)——知识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人文主义E——人文知识
新人文主义E——有选择地吸收学科知识
科学主义E——科学知识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显性知识
缄默知识、意会知识
波兰尼首次提出缄默知识
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奥尔特:生活世界意味着一切可能的生活
精神-虚用
日常-实用
胡塞尔:生活世界 哲学术语
实用~~
二、 当前的小学教育内容主要取向
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合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
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小学E内容的研制策略
一、 教材内容处理策略
尊重教材,研读教材
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调整编排
更换内容
拓展内容
二、 班级活动内容研制策略
根据学情提炼主题
围绕主题巧拟内容
三、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开展调研,明确方向
选择文化,组织内容
小学E环境
小学教育环境概述
一、 小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二、 小学教育环境的层次
教育环境
教学环境
教育性
可控性
纯化性
开放性
学习环境
三、 小学教育环境的类型
一般分类
物质的/社会的/心理的
空间分类
课/宿/校/家/社
功能分类
生理环境
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
交往环境
符号环境
活动环境
小学学校文化
一、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的含义
学校文化的类型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二、 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的发展
特色化
高品位
涵养文化精神
促进德育
创新网络校园文化
三、 隐性课程的开发
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
提高道德认识
陶冶道德情感
锻炼道德意志
规范道德行为
网络教育与隐性课程
小学学习环境
一、 学习环境的含义
二、 学习环境的空间利用
班课环境
课室组织的两种类型
场所型
功能型
学生需要与课室空间
空间利用的独具匠心
空间利用的自主评估
三、 学习环境的物理与心理因素
物理因素
颜色
声音
温度
装饰
桌椅舒适度
班课规模
心理因素
四、 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建构
基于多媒体的数字环境
基于网络课程的在线学习环境
基于虚拟共同体的交互环境
基于教育云的开放环境
小学E活动
小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 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二、 小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时代的要求
小学教育活动组成
一、 小学体育活动
注重体育游戏
注重养护
注重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二、 小学德育活动
立德树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整合他律与自律
三、 小学智育活动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知识: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技能:动作/心智/学习技能
注重经验的转化
成人→儿童经验
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结构性/非结构性知识
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吉尔福特(三维)/加德纳(多元)
四、 小学教育活动的综合性
小学教育活动结构
一、 课程与教学设计
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内 and 校外
文字性 and 非文字性
条件性 and 非条件性
教授化 and 学习化
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开放性
共享性
针对性
个性化
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序
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
勤于积累
敏于发现
善于捕捉
课程与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课程标准vs课程实施
理想vs现实
应然vs实然
方案设计包括
when、where、what、who、how
实施时间,实施地点,主题选择,参与人员,实施原则、途径、程序,实施评价结果
教师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
教学实施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
分析学生
对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预备状态
对目标的涉猎状态
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对学习新任务的监控能力
分析教学内容
课标
总体把握
教材
重难点
心理逻辑优于学科逻辑
参考材料
for,有的放矢选择
分析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
符合课标
分析教学过程
when、what、how
考虑课时
安排好教学内容
选择策略、方法和媒体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实施活动方案的类型
学年/学期教学计划设计
教研室/学科组
单元
教研室/学科组
不必强求一致
课时/专题活动
课时教学计划 又叫 教案/学案/课案
二、 课堂教学
教学的中心地位
why
从教育途径看
教育资源 主要被 课堂教学 所占有
从工作类型看
其他学校工作为教学工作服务
从活动目的看
与教育目的具有统一性
作用
从教育目的看
促进S思想品德、智力、身体素质、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
促进认知、情感智慧发展
从我国小学E的范围看
三基一性
掌握基本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发展基本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合作学习活动
当代教学观从重视教师的教 转向 重视学生的学
S→主体
传统教学观
现代
教法的实质:学法
教学过程实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how
以学习为本,提出合作学习、活动学习
合作与活动的融合创生
学习合作M
①
②教师通过合作式的活动 和 活动化的合作,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③学习共同体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基于活动的合作中进行的
④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实现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包括生生、师生互动
⑤优缺点:
合作学习①
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倡导者:约翰逊兄弟
五个要素
积极的相互依赖
面对面的互动
个人责任
社会技能
小组自评
两户人社组
(优点)创新了教学的的形式与机制
创新了小组教学的形式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发展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机制
多变立体
S-T,S-S
(缺点)有难度
合作需要在 活动中 实现
以活动为其特定媒介或媒体
多主体、多层面的互动
生生
个体内部
小组
全班
师生
个体vs个体
群体vs个体
群体vs群体
how
分析把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遴选出策略,保证→使得st投入到互动→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效果
三、 课外活动
校内课外活动
M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文艺活动
体育活动
课间休息活动
家庭教育活动
校外社会活动
四、 管理与领导
管理与领导概述
管理与领导的环节
计划(起始环节)
实施(中心环节)
检查(中继环节)
总结(终结环节)
管理与领导的内容
基本要素:人财物
特殊要素:时空信
要素的综合:统一于事
教师的管理与领导
教师的组织安排
平等对待
扬长避短
因事配人
合理组合
平常和音
教师的检查考核
德、能、勤、绩
政治思想
业务水平
工作态度
工作成绩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从发展过程看
need time
从教师的作用看
教育活动 依赖于教师
how
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看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师自学、高校指导
学生的管理与领导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与领导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知道班级学生制定奋斗目标
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良好的班风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祖母制愚人
教师对少先队和学生会的管理与领导
重视
有机协调
发挥教育功能→促进教育和管理目标实现
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领导
T→how
培养、引导S→自我管理
T 要求→S通过活动→形成观念→养成习惯→转化 内在规范
S
认知方面
自我观察、分析、评价
情感方面
自我体验、激励
意志方面
自我监督、控制
行为方面
自我计划、检查、总结、训练
小学E评价
小学教育评价概述
一、 小学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的含义
评价
基于人、事、诗文等事实基础上进行的评论、批评、评判价值的活动
指称和概括的是“基于事实”的价值评判活动
教育评价
以教育事实把握为基础的价值判断过程
既对教育客体的事实加以描述,又从教育主体的目的或需要出发对教育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
广义
对教育领域内所有的人和事进行的所有测量、考核、评比、评价与评估活动
包括教育督导、学校教育评价、课程教材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
狭义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评估
小学教育评价的含义
定义
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系统搜索各种有关的事实信息
根据一定标准
对小学教育各个领域or各种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核心
课程与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
广义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表现、学生学习表现
狭义
课程设计
教学评价
小学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
小学教育的实质
1.热爱学习的价值准则
2.崇尚学习生命的价值准则
3.形成学习自律的价值准则
二、 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根据功能发挥的形式分类
检查
反馈
激励
研究
定向
管理
捡饭鸡厌定理
根据功能发挥的方向分类
正功能
负功能
态度:进行改革
三、 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依据对象,制订标准
制订计划,确定方案
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分析资料,做出判断
形成报告,推广反馈
进行元评价,反思提升
元评价
一只手分桂圆
小学教育评价体系
一、 评价对象
管理工作评价
学校发展目标评价
办学条件评价
制度建设评价
校风评价
课程建设评价
确立学校C开发的主体
国家C下,地方开发课程,校本开发课程
目的
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绩效考核
学生学习评价
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注重促进学生发展
学业成就体现在考试、测验
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
二、 评价主体
学生
教师
专家学者
教育行政部门
评价分类
家长和社会人士
三、 评价方式
评价模式
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的改良向导模式(CIPP)
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模式
欧文斯的对手模式
评价方法
评价主体
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
评价标准
相对评价(常模参照评价)
高考
绝对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成长参照评价)
评价作用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实施形式
正式评价
日常评价
评价方式
专家判断法
分析法
观察法
实验法调查法
评价工具
信息收集类工具
价值分析类工具
复合类工具
(1) 测验与考试
测量
教育测量
教育测验(具体工具)
信度
效度
区分度
测验
对分数
常模参照测验(个体与个体)
标准参照测验
编制、实施的标准化程度
日常测验
标准化测验
教育测验的标准化
测验内容~
施测条件~
评分规则~
分数解释~
测验试卷
客观测验试题
论述测验试题
标准化测验的问题
信息不全面
腐化教学与学习的本质
测验简单技能,无法测量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与创造能力
标准化测验的新趋向
功能上:淡化选择功能,加强发展、导向功能
内容上:多样化试题
方式上:与其他评价配合
(2) 综合量表
(3) 作品量表
(4) 核对表
(5) 评定量表
小学教育评价发展
一、 小学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发展
现代的发展
测量阶段
目标模式阶段
目标参照测验阶段
人本化阶段
二、 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取向
基本理念
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评价方向:面向未来
评价对象:注重全面性
评价主体:倡导多元性
评价方法:主张综合性
评价指标:强调弹性化
关系评价:追求平等协商
评价结果:重视共同认可
表现性评估
定义
指通过研究和开发综合性的评价方法,以改善学生学习过程并借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既要求依据一定的外在标准对学生学习进行总体性的价值判断,更要求着眼于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现状及其水平开展描述分析。
优点
①所用题目大多是关于真实世界生活的内容。
②能帮助学生创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③适用范围广。
④对学生的思考过程与学习方式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局限
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耗时
②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
档案袋评估
定义
①档案袋评估是表现性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描述的是师生在特定领域中长期教学与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成果的增长。 ②总的来说,进行档案袋评估时要汇集教师和学生作品的样本,但它们的目的和内容,是为展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及其进步状况。③典型的档案袋,就是一个收集了教师或学生一学年或学期作品样品的活页夹。档案袋系统地、持续地记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努力、进步的情况。
优点
局限
两种倾向
三、 小学教育评价的学本化取向
学本评估
缘起
布莱克-提出了学习性评估
美国阿尔维诺学院-提倡学习化评估
原理
实质
目的
学习机制
教学机制
应用
确立基本信念
活用三大方式
创用有效方法
学习段评估
含义和特点
开发原则和策略
学习性评估(改性教学)
含义和特点
开发原则和策略
学习化评估(学生→评价主体)
含义和特点
含义
三大特点
开发原则和策略
五大原则
五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