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 第九版。麻疹
传染病学 第九版。麻疹是有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这是一个关于流行病学 绪论第八版的思维导图。梳理了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及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
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典型临床三联症 发热 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合并肝脾肿大 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比列增高,多数预后良好。
传染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 引起脑实质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常在夏秋季,分布亚洲。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麻疹
概念
是有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眼结膜炎
病原学
单股负链RNA,只有一个血清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一般消毒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寒冷抵抗力强,室温存活数天,-70摄氏度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90%发病后持久免疫力。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发病机制与病理
麻疹病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入血,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 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感染后2~3天(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增殖。
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感染后5~7天
病毒主要侵犯:口咽部,眼结膜,皮肤,胃肠道
临床表现
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左右。接种疫苗者可延长3~4周
典型麻疹
1、前驱期:从发热到皮疹出现为前期期,3~4天 主要症状为 上呼吸道和眼结膜症所致的卡他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 🤧流泪😭 眼结膜充血,畏光。
2、出疹期:3~4天开始,持续1周左右 体温持续升高39~40摄氏度 出疹:首先 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胸,腹,背及四肢,2~3天全身,最后手掌与足底。
3、恢复期:皮疹高峰并持续1~2天,疾病迅速好转,体温下降
非典型
轻型麻疹
重型麻疹
中毒性麻疹
休克型麻疹
出血型麻疹
疱疹型麻疹
异性麻疹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
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白细胞总数减少
血清学检查
lgM阳性发病后5~20天最高 lgG恢复期增高4倍即为阳性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
并发症
喉炎
2~3岁以下小儿多见,(声音嘶哑,咳嗽,呼吸困难,发绀
肺炎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占麻疹患者儿死亡的90%以上。
心肌炎
2岁以下婴幼儿易致心肌病,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听诊心音低钝,心率快
脑炎
麻疹直接侵犯脑组织,病死率15%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鉴别诊断
1、风疹
发热一两天后出疹,皮疹以面,颈,躯干为主。常伴 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
突起高热,持续3~5天,热骤降后出现皮疹,皮疹散在分布在,呈玫瑰色,多位于躯干
3、猩红热
全身针尖样小红色丘疹,疹间皮肤充血,压之后退色,面部无皮疹
4、药物疹
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有瘙痒,低热或不热,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
预后,治疗
单纯的麻疹预后良好,重型麻疹死率较高
目前无特效药
一般治疗:隔离至体温正常或少出疹后5天,卧床休息
对症治疗:高热用小剂量的解热药物或物理降温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婴幼儿,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和成人均可接种麻疹减活疫苗,初种年龄为8个月,第一次皮下注射0.2ml
被动免疫
体弱,妊娠女性及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后立即采用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