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0讲 生产运作控制与设备管理《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生产运作控制与设备管理;生产调度的工作原理、方法和生产工作计划的工具和使用方法;设备的维护、维修原则,全员设备管理TPM的介绍、原则和方法等。
编辑于2023-04-27 12:46:19 广东第10讲 生产运作控制与设备管理
生产调度
实施生产运作控制的原因和步骤
生产运作控制的内涵
是指生产运作计划执行过程中,生产运作系统凭借控制的功能,监督、制约和调整系统各环节的活动,使生产运作系统按计划运行,并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
是实现生产作业计划的保证。
实施生产运作控制的原因
加工时间估计不准确
随机因素的影响
加工路线的多样性
企业环境的动态性
生产运作控制的步骤
第一,确定生产作业控制标准
第二,检查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
第三,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生产运作控制的内容
生产系统运行控制的活动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各个生产环节及各项专业管理。
内容主要
对制造系统硬件的控制 (设备维修)
质量控制
成本控制
生产进度控制
库存控制
数量控制
生产调度
生产调度工作
生产调度工作
是对执行生产作业计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了解、掌握、预测和处理,保证整个生产活动协调进行。
是组织执行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
生产调度工作的内容
做好生产准备与生产服务
对生产进度进行控制
进行任务分配与调整
在制品管理
生产过程统计
调度会议
生产准备和生产服务
加工设备的检查与保养
加工图纸等技术文件的发放
将要加工的原材料在规格、 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的确认
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电力、动力与运输条件等的准备
人员的调配
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的其他工具准备
生产进度控制
是指对原材料投入生产到成品入库为止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控制。
投入进度控制
是指控制产品(零部件)开始投入的日期、 数量和品种是否符合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
也包括原材料、毛坯、零部件投入提前期以及设备、劳动力、技术组织措施项目投入使用日期的控制。
好处
避免造成计划外生产和产品积压现象,保持在制品正常流转;
保证产品(零部件)投入的均衡性和成套性。
出产进度控制
是指对产品(零部件)的出产日期、 出产提前期、 出产量、 出产均衡性和成套性的控制。
优点
是保证按时、按量、均衡、成套完成计划任务的有效手段。
工序进度控制
是指产品(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的每道加工工序的进度所进行的控制。
主要用于单件生产、成批生产中,对那些加工周期长、工序多的产品(零部件)除控制投入和出产进度外,还要对工序进度进行控制。
工序进度控制的方法有:按工票和加工路线单进行控制。
在制品占用量的控制
是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实物和账目进行控制。
控制的内容
控制车间内各工序之间在制品的流转
控制跨车间协作工序在制品的流转
加强检查站对在制品流转的控制
控制方法
看板管理法
生产过程统计
常见的统计信息
车间作业进度统计表
投入产出统计表
在制品统计表
工时统计表
生产过程中的统计信息不仅是生产计划与调度决策的基础,也可以用于成本控制、计算员工工资等。
调度工作的日常工作制度
值班制度
报告制度
及时、准确
调度会议
有每日、每周、每月、全厂、车间等多种形式。
开好班前班后的小组会
生产调度工作的原则与组织
生产调度工作的原则
计划性
预见性
集中性
及时性
群众性
生产调度工作的组织三级管理
厂部调度工作组织
车间调度工作组织
工段调度工作组织
生产调度常用方法
坐标图
表达了生产进度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生产计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控制生产进度。
甘特图
用甘特图来表示零件在各加工阶段的投入与产出,并以此来控制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推式控制法
提前投放原材料,各工序把加工好的零件 (物料) 转移到下道工序,逐步推向最后工序,最终完成产品的生产。
面向负荷的控制法
通过控制任务的投放来控制在制品和生产周期。
任务依据加权平均生产周期算出计划开工日期,并以此为依据先后投放;
当工序的负荷帐户达到加载比时,控制投放任务,避免盲目生产。
准时控制
后工序在必要的时刻去前工序领取必要数量的物料,然后前工序开始生产被领走的那部分物料 (数量和种类上都相同) 。
准时控制一般应用“看板”来传递物料需求信息,又被称为看板管理。
常用的生产运作控制工具和方法
工票与工艺路线单
工序工票
工艺路线单
台帐
入库验收单
生产数量日报表
生产月报表
统计图表
零件统计台账
月生产进度跟踪表
坐标法
设备管理
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任务
设备及设备管理
设备
设备是现代化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生产工具。
包括
加工机械或装置
辅助生产设备
内部设施中的设备
研究实验设备
计量设备
设备管理
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和设备效能最高为目标,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的管理。
两种运动状态及管理
物质运动状态
设备的技术管理
价值状态
设备的经济管理
设备管理的任务
管好、用好和修好设备,使机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同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设备的选择和评价
设备选型应考虑的因素
设备生产率
设备的可靠性
设备的使用寿命
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节能性
安全性
成套性
灵活性
维修性
环保性
设备选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评价标准
寿命周期费用 (含购置费用和使用维护费)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技术设计中标准化的程度
常用的方法
投资回收期法
资本回收期法
是企业使用设备获得的收益, 回收其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比较的一种技术经济方法。
计算
新设备投资回收期(年) =新设备投资总额(元)/采用新设备后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收益额(元/年)
设备投资总额
指设备的价格、运输费和安装费;
新设备收益额
包括由于采用新设备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能源消耗减少、劳动消耗节约、产品质量提高、故障减少等方面增收节支所获得的总金额。
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投资回收期最短的设备为最优设备。
费用效率分析法
费用有效度
是通过设备的系统效率与其寿命周期费用的对比来评价设备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计算公式
费用效率=系统效率/寿命周期费用
寿命周期费用
包括设备购置费和设备维持费两项。
系统效率
设备的营运效益,既可用容易计量的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来表示,也可用难以计量的各种功能(如生产效率、安全性、节能性、舒适性、灵活性、成套性等)来表示;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较容易确定,而确定系统效率则要复杂一些。
设备的使用、维修与更新
设备的磨损与故障
设备磨损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磨损,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必须掌握设备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
磨损规律
有形磨损
一是工作中零件的磨损或损坏,使设备的技术状态劣化;
二是设备在闲置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使设备失去精度和工作能力。
磨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磨损阶段
正常磨损阶段
剧烈磨损阶段
无形磨损
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同种设备的费用下降了,导致原有同种设备发生贬值;
是由于新的、性能更完善和效益更高的设备出现和推广,使原有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
故障类型
突发故障
即突然发生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故障的时间是随机性的,故障一旦发生就可能使设备完全丧失功能,必须停产修理。
劣化故障
是由于设备性能逐渐劣化所造成的故障,其特点是发生故障有一定的规律,故障发生的速度是缓慢的,故障的程度多是设备的局部功能损坏。
由多数零件构成的设备,其故障曲线形态似浴盆故称浴盆曲线。
浴盆曲线
设备的使用
设备的使用维护阶段,通常占设备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这段时间过程又称作设备的服役期,服役期的年限长短称为设备的役龄。
设备在其规划的寿命周期内,必须进行良好的保养与维修,如果维修不力或不当,则很难或无法满足设备预期的使用要求。
合理正确地使用设备的具体内容
合理地安排生产任务
配备合格的设备操作人员,加强对设备操作者的基本功能培训
“三好”
管好设备;用好设备;修好设备。
“四会”
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五项纪律”
实行定人定机;保持设备整洁;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发现异常立即停车检查等。
建立健全的设备使用管理规章制度;
为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设备的维护
设备维护 (equipment maintenance)
是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操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设备维护的四项规定要求
整齐
清洁
润滑
安全
设备维修工作的原则和内容
原则
预防为主,护修并重
先维修、 后生产
专群结合,群管群修
内容
设备维护与保养
日常维护保养
操作工人的例行保养
包括每班维护保养、周末和节假日维护保养两种。
内容
班前班后例行检查、擦试设备各个部位和注油,使设备经常保持润滑、清洁,班中设备发生故障,及时予以排除,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定期维护保养
在维修人员配合辅导之下, 由操作人员进行的定期性工作。
由设备主管部门以计划形式下达执行的任务。
三种级别的定期维护
设备修理
三种类别
小修
中修
大修
设备的修理制度
保养修理制度
设备计划预防修理制度
设备计划预防修理
日常维修保养
定期检查
计划修理
包括小修、 中修和大修
预防修理计划的编制
编制预防修理计划的主要依据是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
修理的定额标准
修理周期
修理间隔期
修理周期结构
修理复杂系数
设备计划预防修理方式
检查后修理
这种方式事先只规定设备的检查计划。根据检查的结果和以前修理的资料,再确定修理日期、内容和工作量。
定期修理
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参考有关的检修周期、制定设备修理的计划日期、概略的修理内容和工作量,具体的修理日期、 内容和工作量根据修理前的检查结果再作规定。
标准修理
这种方式是根据机器设备的零件使用寿命,对设备的修理日期、修理类别、 内容和工作量,都预先制定具体的计划,不管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如何,进行强制修理,这种方式便于作好修前准备工作,并能最有效地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最适用于一些特别重要的设备
设备更新
以先进设备取代落后设备, 以高效设备取代一般设备。
设备的更新和设备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备的三种寿命
物质寿命(或叫自然寿命)
经济寿命
技术寿命
设备改造
设备的改造即设备的局部更新。
两个方面
设备改进
设备改装
设备技术改造的基本方向
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
提高设备的产品质量;
扩大设备的工艺可能性;
改善设备操作条件和维修条件;
采用节能新技术改造老设备。
全员生产性维修(TPM)
TPM的含义与内容
全员设备管理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 ,
又叫全员设备维修或全面生产维修。
它是日本在学习美国设备预防维修的基础上, 吸收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主要观点,继承本国传统管理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
即全面生产维护,是以达到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确立以设备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全系统,涉及设备的计划、使用、维修等所有部门,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员参加,依靠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来推行的生产维修。
概括
T——全员、全系统、全效率,
PM——生产维修(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维修预防)。
概要
T
Total
P
Productive
Perfect
Production
M
Maintenance
Management
主要内容
日常点检
定期检查
计划修理
改善修理
故障修理
维修记录分析。
全员设备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全”
全效率
指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评价和设备综合效率最优;
全系统
指生产维修系统的各种方法都要包括在内,
日常维修
设备的检查 (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 、清扫、 调整、润 滑、更换、整理等活动。
事后维修
设备出了故障后进行的维修活动。
预防维修
以检查为基础的维修 ,利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预测 ,有针对性地对故障隐患加以排除 ,从而避免和减少停机损失 ,分定期维修和预知维修两种方式。
改善维修
不断地利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 ,改正设备的某些缺陷和先天不足 ,提高设备的先进性、 可靠性及维修性 ,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维修预防
是指可维修性设计 ,提倡在设计阶段就认真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 从设计、生产上提高设备素质 , 从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减少和避免维修。
全员参加
指设备的计划、使用、维修等活动需要所有部门都参加,尤其注重操作者的自主小组活动。
全员设备管理的目标
四个零
停机为零
废品为零
事故为零
速度损失为零
全员设备管理的实施
团队化运作
操作员、维修员、值班主管、调度员、高层管理员。
TPM推进的五大原则
自愿自律原则
实践原则
不断改善业务原则
明确各阶段目标原则
个人与组织共发展原则
TPM推进的3个阶段10个步骤
导入准备阶段
TPM引进宣传和人员培训
将总经理的TPM宣言放在内刊及板报中进行宣传。
建立TPM推进组织
成立TPM推进室、委员会、实践小组。
建立基本的TPM策略和目标
设定TPM的基本方针和目标,确定重点管理指标并分解。
建立TPM推进总计划
制定一个全面的计划,提出口号,使TPM能有效地推行下去,逐步向四个“零”的总目标迈进。
导入实施阶段
制定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措施
项目管理团队活动,小组活动。
建立自主维修程序
在5S的基础上推行。要克服传统的“我操作,你维修”的分工概念,要帮助操作工人树立起“操作工人能自主维修,每个人对设备负责”的信心和思想。 推行自主维修“七步法” 。
做好维修计划
日常维修计划与自主维修活动相结合。
提高操作和维修技能的培训
组长的集中教育,对组员的传达教育。
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初期的管理程序
开发容易制造的产品、容易使用的设备。
巩固阶段
检查评估TPM的结果
评价设备检查、检修润滑、备件管理等活动的成效;评价TPM成果是否达到企业和部门的TPM目标。改进不足,并制定下一步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