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菊与刀(内容摘录版)
美国与日本交战之际,被委任做日本研究,提出日本人在思维与行为上的矛盾,介绍在无法实地考察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即研究方式方法,指出本书的研究目的即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总会遇到力所不能及的目标。追求优越感是人之常情,对于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同情他们所作出的努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菊与刀
第八章 洗刷污名
对名分的情理,就是使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维持各种纷繁复杂的礼节各得其所,能忍受痛苦,维护自己在专业或技能上的名声。
日本是讲究礼节的典范,而且这种优越的礼节也正是他们限制必须洗刷污名的事端的量度。
在受到侮辱和遭到失败的情况下,复仇是件“好事”,占有很高的地位;日本人面对失败、诽谤和排斥时的弱点使他们更易折磨自己而不是别人;现代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的攻击行为是自杀。
荣誉在日本是永久不变的目标,它对于博得尊重是必要的。
第九章 人的感官世界
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那样宽容;他们认为身体的享乐是件好事并值得培养;但享乐必须把握分寸,不得侵扰人生的重大事务。
在日本哲学中,肉体并不是罪恶的,享受它可能带来的快乐也是无罪的;世界并非善与恶的战场。
日本人把生活的最高任务规定为履行义务。他们完全接受报恩意味着牺牲个人欲望和快乐这个事实。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理的世界”、“仁的世界”以及“人的感官世界”等许多世界构成的。每个世界都有其特殊的细则。
日本人使用“真诚”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热情地遵循日本道德准则和“日本精神”所指引的道路。
在日本,“自重”的字面意义是“自我尊重”,它的反义是“自我轻薄”。
日本人的重点所在,即比起对“罪”的重视,他们更重视“耻”。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约束力来规范行为。
日本人的具体问题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相信一种安全感,即依靠他人对循规蹈矩的微妙的认同感。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日本人关于自我修养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能力,而另一类则培养比能力更多的东西。我把第二类称为“圆熟”。
日本“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的基本原理是,它能完善人们对生活的驾驭能力。
关于“圆熟”境界的表达是指意志与行动之间“丝毫无间”的经验。
以无我为基础的哲学也是”像死人一样活着“态度的潜在原因。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一个巨大的浅U字形弧线,它允许幼儿和老人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放任。幼儿时期过后,约束开始缓慢增加,直至结婚前后个人自由达到最低点。低估在成年时期持续许多年,在六十岁之后又逐渐上升,此时人又几乎可以像幼儿一样不受羞耻感的困扰。
第十三章 投降以来的日本人
日本投降时的最大问题时应实行何种性质的占领;日本人将负责本国的行政管理和重建工作。
日本人的辞典里,一个人或国家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国家侮辱,是以诽谤/嘲笑/侮辱/轻蔑和坚持揭露其不名誉等手段。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他们能够主动地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日本在这次战争中有所收获的证明。
日本人走向社会变革迈出的第一大步是承认侵略战争是”错误“和业已失败的事业。
第七章 最难承受的情理
日本人常说的“情理”是最难承受的。一个人必须报答情理就像他必须报答义务一样。
第一类称之为“对社会的情理”,指一个人报答其同伴的义务。另一类称之为“对名誉的情理”,它是保持某人的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在某种程度类似于德国人所说的“荣誉”。
日本人则把不能报答情理视作人格破产;日本人都会谨慎对待,意味着日本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谨小慎微。
第六章 报恩之万一
对日本人而言,称之为“恩”的那种极为重要且永久长存的“受恩”,与积极、刻不容缓的“报恩”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是用一系列其他概念来表述的。“受恩”于人不是美德,“报恩”才是。美德始于积极献身“报恩”。
日本把“恩情债”放在生活的首要地位;“孝道义务”只限于活着的人。
国民对天皇的“忠诚”是最高的美德;她是这样的一个国家--虽然经历了各种变迁,却从未破坏其社会结构,其社会模式是永不更替的。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
在日本,所谓“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不相欠债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即包括对祖先,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
负恩使人非常容易动怒,日本人的行为证实了这一点。负恩也增加了他们的巨大责任感。
在公认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巨大的恩情推动人们全力以赴,回报他所受的全部恩情。但是受恩很难受,因而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我们推崇的爱、善良、慷慨仁慈,越是无条件越可贵,但在日本则必然附有条件,接受了这类行为就成为负恩者。
第四章 明治维新
日本的座右铭是:万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日本工业的这种双重性和日本政府、宗教领域的二元性同样重要。
在最高幸福受到保护这个层面上,他们也时常感到不安。但因为他们将等级制视为合法加以接受,他们又是安全的,这就是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特征。
第三章 各得其所
日本人从他们的等级制观点出发看待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
封建时期,上自天皇,下至贱民,等级制度的规定都非常严苛、极端,给现代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日本人都学会了把这种细密的等级制度等同于安全稳定,只要他们还待在熟知的屏障之内,只要他们履行已知的义务,他们就会信任这个世界。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以另一种眼光看待这战争,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奋起而战。
日本认为精神是主要的、永恒的,物质虽然必要,但是物质是附属的、瞬间的。
他们经常觉得“世界的眼睛始终注视他们”,因此他们必须展示日本人的整体精神。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是:选择了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一旦失败,他们会自然地改弦易辙。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在任何部落或任何最文明的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了解。
它是一本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提倡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造就一个静止的世界。
日本人的体系是独特的,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儒教的,而是日本式的-包括了日本的长处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