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菊与刀(总结概括版)
美国与日本交战之际,被委任做日本研究,提出日本人在思维与行为上的矛盾,介绍在无法实地考察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即研究方式方法,指出本书的研究目的即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总会遇到力所不能及的目标。追求优越感是人之常情,对于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同情他们所作出的努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菊与刀
第七章 最难承受的情理
讲述“情理”与“义务”的不同,情理的两种分类包括报答情理和名誉情理,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姻亲家属的义务和武士对君主的忠诚,介绍情理的特点以及对日本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本章可解释日本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体现出的谨小慎微。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二种情理即名分的情理,就是使名声不受玷污的义务,介绍日本人对名分的情理受辱的反应措施,包括复仇和自杀,以及为避免这种情理受辱,而设定的等级制度、非竞争制度等,由此得出荣誉的重要性。——解释为何日本在战败后并不复仇而转变为友好,出发点是对强大的尊重,对荣誉的追求。
第九章 人的感官世界
讲述日本道德准则中对享乐的宽容,日本人的对待洗澡、睡觉、饮酒和性等方面的享乐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逻辑,原则即是义务与享乐是泾渭分明的,因此在控制内的享乐是无罪的。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总结日本人对生活世界的划分,介绍了日本经典民族史诗《四十七士》的故事以及两部圣典,由此说明日本人对“忠”“情理”的部分伦理体系,此外介绍了“大义”“真诚”“自重”“耻”对日本人行为规范的约束。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日本精神中自我修养包括能力培养及“圆熟”,前者仍以义务为原则而排除自我牺牲,后者可用“无我”形容,其训练方法来自印度瑜伽又加以改造。——本章内容多以哲学思想体现,故不易理解。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介绍日本的育儿方式,日本人的人生轨迹是巨大的浅U字形弧线,儿童时期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放任,此处详细介绍了日本人从出生到成年之间关于断奶学走路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本章从儿童发展方面讲解儿时的自由与成人的束缚的双重性下造就了日本人的矛盾性。
第十三章投降以来的日本
在充分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后,对战后日本的占领管理性质提出实质性建议,如保留天皇制度,重建日本经济等。
第六章 报恩之万一
具体解释恩的概念及报恩(义务)的方式,在日本没有仁的美德,所有义务都是无条件的,包括对父母的“孝”道义务以及对天皇绝对的“忠”。——由此理解日本在战争中是为何甘愿赴死自我牺牲又是如何轻易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的(一切归为对天皇的忠)。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
讲述日本人的对“恩”的理解,以对天皇、父母和老师等受的恩为例解释日本人对恩的看重以及受恩的心理,受恩会使人有愧并由此产生负面情绪。——理解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冷漠态度,不轻易施恩也不习惯受恩。
第四章 明治维新
介绍近代日本新政府在政府职能、宗教领域、军事力量以及工业发展方面的改革措施,其中所表现出的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特征。
第三章 各得其所
介绍辈分、年龄、性别在现代家庭等级制中的特权和地位,剖析封建时期遗建立及留下的等级制,贱民、商人、农民、武士、大名、将军和天皇各阶层的划分,保障权益以及限制条件使得大家各得其所社会井然有序。——了解日本封建时期简史以及各阶层等级制度。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介绍了日本人和西方人在战争常规上的差异,如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的态度和看法,包括认为自己是为建立国际秩序而战,奉行精神胜于物质、忠诚于天皇而批判政府、完全执行不投降态度等。——为与日本展开战争的国家,提供对作战方式、处理战俘等问题的思考。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