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4章社会工作理论
04章社会工作理论的思维导图,汇总内容有: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这节不会考)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第三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 第四节认知行为理论 第五节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第六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第七节增强权能理论 第八节社会支持理论 第九节优势视角理论 第十节发展性社会工作
编辑于2023-05-01 12:35:17 广东04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这节不会考)
一、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解释问题;预测与判断;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发展;发展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大卫•豪的分类;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
(一)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 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2.社会工作理论 在支持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统一的目标。
(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实证主义;后现代)
1.实证主义理论 实证主义理论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对实证主义者来说,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方法上,实证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在人的看法上,强调客观,忽略主观性。
2.后现代主义理论 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5个特征:第一,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第二,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和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取向
(一)意识层次理论
1.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即为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不能即刻回想,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
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
2.方法是通过解释梦、口误与自由联想,在人无意识的表达中发现潜意识的意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也就是生理的我,原始的我。
自我 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 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理想和良心。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 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观点:当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和谐状态时,人格没有问题,反之则会出现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 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一种非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四)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
(1)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
(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更多资料+VX:识8中20的5经08验05,)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服务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1.治疗情境 在治疗开始时,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签订合约。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同时还要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个别性,社会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服务对象。
2.治疗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将痛苦经验讲述出来。“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这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
3.治疗性对话 治疗性对话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过程。
(1)自由联想。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些未经理性思维过滤的闪念是潜意识的反映。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这些闪念能够发现服务对象潜意识的内容,找出其中造成服务对象问题的部分,帮助服务对象修正这些造成问题的潜意识,最终解决问题。
(2)治疗性倾听。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倾听”,尝试将自己置身于服务对象的情境中,了解其想法与感受。社会工作者通过“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逐渐建立起服务对象内心世界的“工作模型”。
(3)诠释过程。包括4个技巧:
一是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并且重复的特定行为或话语,引发服务对象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二是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出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面质与澄清有助于服务对象对其经验有更多认识,但是不能呈现潜意识的意义。
三是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如愿望、情感与防卫机制。诠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
四是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第三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
一、基本概念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理念起源自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创始人里士满,其强调在个案服务中关注个人的成长历史,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个人身心变化,更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历史和处境。
二、主要观点
“人在情境中”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的核心概念。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影响人的因素划分为个人、环境以及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但是,必须澄清的是,个人、环境和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分析影响人的因素的三个焦点。实际上,三者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在三者之间发生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可以被意识到的、对当前生活的回应方式。不同于精神分析理论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个体童年的经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人们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对现实状况的心理反应。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吸收自我心理学的观点,强调自我不是本能的附属物,而是个体对现实反映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又引入了社会角色的概念。一个人生来就要面对外在环境对他的角色期待
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在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发掘服务对象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发掘服务对象的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建立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信任的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前提。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理论假设是: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生活的专家。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的状况作出专业的评估
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层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社会工作介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第四节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分为3个层面:
表层是自动的思维(automatic thoughts)、
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conditionalassumpton)、
最深层次是图式或核心信念( schemas or core beliefs)。
1)自动的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它们是自然而然自动出现的,无须努力就会产生。比如:当被问及的时候,直接脱口而出的,不需经过思索的。
2)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具有可激发性,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图式。
2.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不仅是外在的行为问题,也和内在的认知有关)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
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1.确定评估重点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即思想如何推动了情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在专业关系持续期间,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反省,因为服务对象可能会将他对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期待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这是处理专业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重点) 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澄清内在沟通。(协助服务对象觉察自己的想法及自我对话)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运用ABC情绪理论治疗模式,解释前置事件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确认造成情绪问题的错误认知,协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逐步学习正确的行为。
(3)布置家庭作业。(完成指定任务,记录结果)
(4)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形成正向经验)
(5)尝试使用逆向操作。(让服务对象的焦虑提前发作)
(6)是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所谓动态思考,其前提是强调知识是客观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要经过反复思考和验证最终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助人的步骤 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四)结案和跟进
第五节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结构 结构是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
中观是其所处的社区,
宏观是所在的社会。
2.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输入、
流程、
产出、
反馈、
生存或终止。
3.行动 平卡斯和米纳罕将行动系统分为:
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
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
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
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作出的努力)。
4.机能 系统运作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
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稳定、平衡和完整;
二是在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
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试,以保证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系统的终止。
(二)实务应用
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评估焦点包括生理、心理和各个系统
问题是动态的,不断再评估
服务瞄准整个系统
二、生态系统理论
实务应用
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个人、社会环境
服务着眼点:个人、相关的生态系统
服务对象状况:互动关系的动态性
服务实施: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在不同系统层面分析解决
主要概念
(1)生命周期(life course)
(2)人际关联
(3)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信心信念、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能力)。
(4)角色表现
(5)生态地位
(6)适应力
第六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 相信人的理性,相信人类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
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
二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四是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五是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六是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差别,差别应该得到尊重
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二、存在主义
1.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实践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认为受助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助者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
2.实务运用
觉醒:个人意识的觉醒,正视真实的生活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
选择的自由:个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对话的必要性:个人的成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
实行:社会工作者要不断肯定服务对象的独特性
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失业、失恋、创业失败等。
第七节增强权能理论
一、理论观点
1.假设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是由于缺乏参与机会导致。
社会环境中存在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障碍可以改变
每个服务对象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通过社会互动可以增加。
服务对象有能力、有价值。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2.取向
从伦理价值的角度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在各方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帮助资源。
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环境层面
增权取向助人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1)协同的伙伴关系
(2)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3)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以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缺权”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二、实务应用
1.服务原则
一是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二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三是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
四是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
五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六是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七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八是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九是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十是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链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
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
第三,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2.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建立伙伴关系;分享可以获得能力;对话
第八节社会支持理论
1.社会支持网络分类
正式支持网络(官方)
非正式支持网络(非官方)
2.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预防、
治疗、
恢复
第九节优势视角理论
一、优势视角理论 社会工作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一)主要概念
(1)优势。首先,人们挣扎于困境时,总能从自己、他人和环境中获得某些东西。其次,人们拥有的个人品质、特征和美德也是优势,它们可以在困境中形成。最后,人们的天赋是惊人的,重要的是得到发掘和展示的机会。
(2)增强权能。为了发挥人们和社区的内在能力,我们必须推翻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资源的链接提供机会,让受害者远离这种思维定式;抛弃父爱主义;信任人们的直觉、陈述、观点和精神;确信人们的梦想。
(3)成员资格。优势视角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同我们一样,是同一类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所以成员资格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参与的机会和责任。
(4)抗逆力。人们在遇到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
(5)治愈和整合。治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
(6)对话与合作。对话中可以确认别人的重要以及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合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成为他们的代理、顾问,与他们一起创造利益。
(7)悬置怀疑。将服务对象置于不合作、不友好的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去建构专业关系。
(二)原则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
(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第十节发展性社会工作
历史演变
(1)发展性社会工作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才在发展中国家出现。
(2)著名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提出者和推广者劳达·简·亚当斯早年创办的睦邻友好运动中探寻到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理念的源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引入了发展性社会工作,主要用以应对战后遗留问题,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
(4)20世纪70年代,发展性社会工作在观念上更加强调大众对社区发展的主动参与。
(5)近年来,发展性社会工作不仅关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观念的结合,又进一步引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践框架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扩展到包括环境在内的可持续性发展框架中。
理论框架
(1)以发展为导向。发展性社会工作首先将实践的焦点放在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微观层面的个人成长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特别强调社会融合和正常化的概念。
(2)以社区为场境。发展性社会工作基于社会融合和正常化的理念,强调在社区环境中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群;发展性社会工作选取了三个发展路径,即地区发展、社会策划和社会行动。
(3)投资策略。它在强调通过投资帮助贫困人群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之外,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投资过程中能力的增长。其具体的投资形式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岗位开发、小微信贷和资产账户等。
04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这节不会考)
一、什么是理论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解释问题;预测与判断;确定干预模式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发展;发展新的理论)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大卫•豪的分类;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
(一)大卫•豪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 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从而支持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
2.社会工作理论 在支持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统一的目标。
(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实证主义;后现代)
1.实证主义理论 实证主义理论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对实证主义者来说,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方法上,实证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在人的看法上,强调客观,忽略主观性。
2.后现代主义理论 沃.威尔士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5个特征:第一,后现代是人们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第二,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和统一性的时代;第三,后现代是一个彻底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基本观念的时代;第四,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第五,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取向
(一)意识层次理论
1.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即为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不能即刻回想,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
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
2.方法是通过解释梦、口误与自由联想,在人无意识的表达中发现潜意识的意义,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也就是生理的我,原始的我。
自我 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 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理想和良心。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 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观点:当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和谐状态时,人格没有问题,反之则会出现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三)焦虑与防卫机制 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否认: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将感受与行为转换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个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退化: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一种非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四)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
(1)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
(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要与服务对象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更多资料+VX:识8中20的5经08验05,)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服务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二)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1.治疗情境 在治疗开始时,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签订合约。在合约中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治疗情境还包括治疗者对服务对象的态度,治疗者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同时还要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和个别性,社会工作者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服务对象。
2.治疗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将痛苦经验讲述出来。“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这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
3.治疗性对话 治疗性对话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过程。
(1)自由联想。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些未经理性思维过滤的闪念是潜意识的反映。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这些闪念能够发现服务对象潜意识的内容,找出其中造成服务对象问题的部分,帮助服务对象修正这些造成问题的潜意识,最终解决问题。
(2)治疗性倾听。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倾听”,尝试将自己置身于服务对象的情境中,了解其想法与感受。社会工作者通过“广泛注意”和“同理倾听”逐渐建立起服务对象内心世界的“工作模型”。
(3)诠释过程。包括4个技巧:
一是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并且重复的特定行为或话语,引发服务对象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二是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出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面质与澄清有助于服务对象对其经验有更多认识,但是不能呈现潜意识的意义。
三是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如愿望、情感与防卫机制。诠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
四是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第三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
一、基本概念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理念起源自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创始人里士满,其强调在个案服务中关注个人的成长历史,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个人身心变化,更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历史和处境。
二、主要观点
“人在情境中”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的核心概念。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影响人的因素划分为个人、环境以及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但是,必须澄清的是,个人、环境和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分析影响人的因素的三个焦点。实际上,三者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在三者之间发生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可以被意识到的、对当前生活的回应方式。不同于精神分析理论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个体童年的经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人们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对现实状况的心理反应。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吸收自我心理学的观点,强调自我不是本能的附属物,而是个体对现实反映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又引入了社会角色的概念。一个人生来就要面对外在环境对他的角色期待
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在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发掘服务对象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发掘服务对象的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建立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信任的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前提。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理论假设是: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生活的专家。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的状况作出专业的评估
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层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社会工作介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第四节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分为3个层面:
表层是自动的思维(automatic thoughts)、
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conditionalassumpton)、
最深层次是图式或核心信念( schemas or core beliefs)。
1)自动的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它们是自然而然自动出现的,无须努力就会产生。比如:当被问及的时候,直接脱口而出的,不需经过思索的。
2)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具有可激发性,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图式。
2.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不仅是外在的行为问题,也和内在的认知有关)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
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1.确定评估重点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即思想如何推动了情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
2.专业关系的建立 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在专业关系持续期间,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反省,因为服务对象可能会将他对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期待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这是处理专业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重点) 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澄清内在沟通。(协助服务对象觉察自己的想法及自我对话)
(2)向服务对象解释认知行为模式的运作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学习运用ABC情绪理论治疗模式,解释前置事件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确认造成情绪问题的错误认知,协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认知,逐步学习正确的行为。
(3)布置家庭作业。(完成指定任务,记录结果)
(4)帮助服务对象实现经验学习。(形成正向经验)
(5)尝试使用逆向操作。(让服务对象的焦虑提前发作)
(6)是运用动态思考和存在的深思。所谓动态思考,其前提是强调知识是客观的,思考的过程就是要经过反复思考和验证最终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助人的步骤 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四)结案和跟进
第五节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结构 结构是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是一个人所在的家庭,
中观是其所处的社区,
宏观是所在的社会。
2.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输入、
流程、
产出、
反馈、
生存或终止。
3.行动 平卡斯和米纳罕将行动系统分为:
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
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
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
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作出的努力)。
4.机能 系统运作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
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稳定、平衡和完整;
二是在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
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试,以保证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系统的终止。
(二)实务应用
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评估焦点包括生理、心理和各个系统
问题是动态的,不断再评估
服务瞄准整个系统
二、生态系统理论
实务应用
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个人、社会环境
服务着眼点:个人、相关的生态系统
服务对象状况:互动关系的动态性
服务实施: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在不同系统层面分析解决
主要概念
(1)生命周期(life course)
(2)人际关联
(3)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能力、信心信念、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能力)。
(4)角色表现
(5)生态地位
(6)适应力
第六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 相信人的理性,相信人类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
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
二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四是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五是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六是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差别,差别应该得到尊重
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二、存在主义
1.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实践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认为受助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受助者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
2.实务运用
觉醒:个人意识的觉醒,正视真实的生活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
选择的自由:个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对话的必要性:个人的成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
实行:社会工作者要不断肯定服务对象的独特性
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失业、失恋、创业失败等。
第七节增强权能理论
一、理论观点
1.假设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是由于缺乏参与机会导致。
社会环境中存在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障碍可以改变
每个服务对象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通过社会互动可以增加。
服务对象有能力、有价值。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2.取向
从伦理价值的角度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在各方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帮助资源。
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环境层面
增权取向助人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1)协同的伙伴关系
(2)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3)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以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缺权”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二、实务应用
1.服务原则
一是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二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三是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
四是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
五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六是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七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八是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九是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十是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链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
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
第三,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2.伙伴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建立伙伴关系;分享可以获得能力;对话
第八节社会支持理论
1.社会支持网络分类
正式支持网络(官方)
非正式支持网络(非官方)
2.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预防、
治疗、
恢复
第九节优势视角理论
一、优势视角理论 社会工作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一)主要概念
(1)优势。首先,人们挣扎于困境时,总能从自己、他人和环境中获得某些东西。其次,人们拥有的个人品质、特征和美德也是优势,它们可以在困境中形成。最后,人们的天赋是惊人的,重要的是得到发掘和展示的机会。
(2)增强权能。为了发挥人们和社区的内在能力,我们必须推翻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资源的链接提供机会,让受害者远离这种思维定式;抛弃父爱主义;信任人们的直觉、陈述、观点和精神;确信人们的梦想。
(3)成员资格。优势视角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同我们一样,是同一类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所以成员资格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参与的机会和责任。
(4)抗逆力。人们在遇到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
(5)治愈和整合。治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
(6)对话与合作。对话中可以确认别人的重要以及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合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成为他们的代理、顾问,与他们一起创造利益。
(7)悬置怀疑。将服务对象置于不合作、不友好的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去建构专业关系。
(二)原则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
(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对象。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第十节发展性社会工作
历史演变
(1)发展性社会工作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才在发展中国家出现。
(2)著名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提出者和推广者劳达·简·亚当斯早年创办的睦邻友好运动中探寻到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理念的源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受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引入了发展性社会工作,主要用以应对战后遗留问题,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
(4)20世纪70年代,发展性社会工作在观念上更加强调大众对社区发展的主动参与。
(5)近年来,发展性社会工作不仅关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观念的结合,又进一步引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践框架从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扩展到包括环境在内的可持续性发展框架中。
理论框架
(1)以发展为导向。发展性社会工作首先将实践的焦点放在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微观层面的个人成长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特别强调社会融合和正常化的概念。
(2)以社区为场境。发展性社会工作基于社会融合和正常化的理念,强调在社区环境中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群;发展性社会工作选取了三个发展路径,即地区发展、社会策划和社会行动。
(3)投资策略。它在强调通过投资帮助贫困人群获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之外,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投资过程中能力的增长。其具体的投资形式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岗位开发、小微信贷和资产账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