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7章 社区工作方法
07章 社区工作方法的思维导图,内容包含: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特点和目标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第三节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第四节社区工作的技巧
编辑于2023-05-01 12:36:01 广东第七章 社区工作方法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特点和目标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
它有如下基本特征:
采用多种方法;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多元化的工作对象;
集体行动;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
以民主价值观念为工作指导思想。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向:问题产生非本人,人在情境中
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政策倡导、资源整合、权力分配
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对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反思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和实践原则
(一)目标分类
任务目标: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完成具体工作,满足社区需要,增进社区福利的目标,如安置无家可归者、照顾贫穷残障人士等。
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能力、发展培育社区领袖、能力和信心等方面的提升和增强。
(二)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实践原则
1.以人为中心,促进社区居民的成长和进步
2.推动居民参与,培养民主精神培养社区自决、践行民主参与、激发个人成长
3.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尊重社区自决
4.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
(一)涵义
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分析问题、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二)假设
1.对社区构成的假设:陌生人社会、淡漠
2.对社区人群关系的假设:存在共同利益
3.对个人及其个体行为动机的假设:有参与动机和能力,但开发不够
(三)实施特点
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过程目标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自助)、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四)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文艺演出、老人书画比赛、青少年兴趣小组等。
团结邻里。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
定期举办楼门居民小组会议,讨论楼道公共空间的使用和保洁,解决楼道杂物堆放、无人打扫的问题,制定和宣传楼门文明公约,培养公民爱护和维护公共空间的意识。
社区教育。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问题和培养居民骨干
绘制社区地图、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向他们发放社会服务资料,告知社区资源的分布;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组课程,告诉居民如何运用社会工作资源来改善生活。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
如社区中一位有严重行为偏差的儿童需要接受个案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转介这个儿童去有关青少年的服务机构,进行更深入的个案辅导服务。
社区参与。解决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
当居民抱怨政府对社区的共同问题应对不及时或解决策略不恰当时,社区工作者则要以此为契机,提供一些建设性途径让居民表达意见,反映民意。
(五)工作者的角色
使能者,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不满,鼓励和协助居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人际关系,促进共同目标的产生与实现
教育者,社区工作者通过开展培训,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组织技巧,培养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
中介者,协调各方面的社区团体和个人,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的问题。协调者,组织联络沟通、争取支持合作
二、社会策划模式 社会策划是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处理社区问题的过程。
(一)基本假设
1.对社区构成的假设:社区是一个系统整体,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2.对社区发展和变迁的假设:把握规律,有计划引导社区发展
3.对个人及其个体行为动机的假设:对理性人进行管理,崇尚理性的力量
(二)特点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排列优先次序,解决实质性问题
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注重过程理性化、方法科学化
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社区工作者扮演专家的角色,策划方案,并处于社区过程中的主要位置
指向社区未来变化:预测未来变化,尽量降低社区未来变化的不稳定性
(三)实施策略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分析环境和形势
客观地认识自身的能力
界定和分析问题
确定需要
建立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标准
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性方案
测试方案
执行方案
评估结果
(四)工作者角色
技术专家:扮演专家的角色,收集分析资料、调查、资讯提供、运作及评估
方案实施者:执行有关方案
(五)评价
优点:保证服务质量;较有效率
不足:居民参与率低;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
三、社区照顾模式
(一)含义
非正式网络:家、亲、友、邻、志愿者
正式社会服务系统:医院、养老院等政府机构、营利和非营利服务机构
(二)假设
1.服务对象原生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正常化
2.社区具有非正式资源,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支持和照顾-回归社区
(三)特点
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可以自主的选择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
强调社区责任:社区各类组织和普通居民合作
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社区关系网络的支持作用,家庭邻里亲朋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强调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建立网络
(四)实施策略
1.在社区照顾:将一些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开展的服务,即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社区
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
2.由社区照顾:强调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积极协助弱势群体和有需要人士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对社区照顾:对社区照顾的支持辅助,强调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的融合
4.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整合式社区照顾将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相结合,形成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五)工作者角色
治疗者:服务对象心理或行为治疗
教育者和辅导者:照顾者的辅导、训练
经纪人:为服务对象、照顾者联系服务和资源
倡议者:服务、政策倡议
顾问:有关机构顾问、照顾者顾问
(六)评价
优点:
对服务对象的人性化的关怀
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
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缺点:
资源及权力下放引发的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社区资源状况不符合社会照顾的要求;
激励机制问题;
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第三节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进入社区
(一)进入之前的准备
了解任职机构
了解机构分工和个人工作内容
认识同事
(二)进入社区的方式
积极参与社区重要活动
主办社区活动
积极介入社区事务
经常出现在居民之中
报道社区活动
二、认识社区
(一)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社区的地理环境
社区内的人口状况
社区内的资源:资源分布、利用情况、居民参与状况
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区领袖的发现与培养
社区的文化特色:发掘文化特色促进居民参与
(二)社区问题分析
描述问题
界定问题
明确问题范围
分析问题起源和动力
三、培育组织
(一)建立社区社会组织
招收成员
订立组织规则
推选领导者
建立工作小组
筹措经费
(二)管理社区社会组织
服务规划
行销管理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与发展
四、制订社区计划
(一)明确目标
(二)制定策略
1.提出策略:头脑风暴
2.评估策略:
符合性:机构宗旨和目标
可接受性:社区成员接受度
可行性:实现的可能及资源状况
五、实施工作计划
(一)动员和管理社区资源
1.资源分析
2.资源开发:志愿者招募、经费筹措
3.资源链接:正式非正式
4.资源维系
(二)执行工作方案
筹备阶段
开展阶段
结束阶段
六、社区工作评估
(一)评估类型
过程评估
结果评估:目标达成情况
效益评估:成本收益分析
(二)评估步骤
明确评估目标
建立测评标准
设计评估研究方案
收集分析资料
使用评估结果
第四节社区工作的技巧
一、建立和发展社区关系的技巧
(一)了解各类组织的运作情况
正式(外显)模式
非正式(内隐)模式
(二)分析组织间关系
交换关系
权力依赖关系
授权式关系
(三)组织间交往准则
1.一般准则
尽早交往,奠定合作基础
协助对方获益,利益共享
签订协议,强化规范关系
主动维系组织间交往关系
2.特殊交往准则
交换关系:澄清期望、达成共识
权力依赖关系:维持利诱和压力的水平
授权式关系:寻找共同利益、澄清责权利
(四)组织接触技巧
注意组织形象的平衡和统一
增加接触机会
求同存异、加强沟通
首要原则:以服务对象利益优先
二、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技巧
(一)社区支持网络的功能
提供对话与沟通的渠道,增进了解与信任
提供分享信息及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促进社区增权
(二)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目标和策略
1.增进情感与关怀 社区支持网络通常是非正式关系胜于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往往含有一种情感的成分。
2.促进沟通与理解
3.促成信任与尊重
4.维持弹性与适应性 关于弹性:社区支持网络必须要能够打破惯例和传统规则, 这需要社区居民能够坚守着弹性的态度与行为。社区网络建构是超越个人与组织层次的,社区居民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复杂且陌生的环境,加入社区网络可能意味着自主性的降低,也意味着需要某种程度的妥协,
(三)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方法 (网络分析、建立自助小组、发掘和培育志愿者)
1.网络分析 (网络形态,网络广度强度;网络功能,如个人支持网络的工具支持与情感支持)
2.发展自助小组 由一群共同需要、面临共同问题的个人组成的小组,适用于残疾人、慢性病与严重疾病患者等
(1)发展自助组织的技巧
联结:将有特殊需要或者面临相同问题的人士联结到一起
鼓励与正面强化:提供鼓励、支持、赞赏。
组织活动与体验式学习:日常生活体验,策划各种主题的结构化体验或指引性体验,结构化体验通常是在社工的带领下,在模拟环境中,由小组成员再现或重新创造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常见手法包括角色扮演、成长游戏、心理剧、家庭雕塑等。指引性体验是在生活中处理和完成某项任务,比如第一次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等一系列手续就是一次指引性体验。
同辈榜样:观察中模仿学习。
三、社区教育技巧
(一)社区教育的目标
态度(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知识(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为(沟通技巧等)
(二)宣传教育的技巧
有吸引力,信息明确、目标具体,重复信息,多媒体推广,正面宣传与负面宣传
人人参与,创建美好家园
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三)社区带头人培训
1.目标
鼓励积极参与
提升当家作主意识
建立总结和反思习惯
协助建立民主领导风格
建立权责分工意识
2.内容
沟通与人际关系;
筹备、主持会议与演讲技巧;
小组带领技巧;组织和管理技巧;
谈判游说等政治技巧;
运用战略及战术技巧;
传媒接触技巧;
资源动员技巧。
3.注意事项
内容小而少,技巧集中,经验学习,因材施教
谨防问题带头人的出现
四、动员群众的技巧
(一)直接接触途径 直接接触是指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与群众接触,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接触。
1.已知居民的姓名及联络方法 如果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群众动员之前已经知道群众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以通过信件、家访和电话联络等渠道与群众直接接触。
2.不知道居民的姓名及联络方法 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群众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居民直接接触。常见的方法有:设立街头宣传站、逐户拜访、户外喊话、召开居民大会以及动员现有的社区团体和组织的成员参与。
(二)间接接触途径 间接接触途径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展架、广告、宣传册、海报、横幅等途径将信息传递给居民,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直接接触途径相比,间接接触途径对人力的要求较少,当信息简单明了而且覆盖面比较大的时候,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
(三)选择动员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在动员居民时,社会工作者很少只采用单一的方法,通常会在动员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首先通过街头宣传发现有参与意愿的居民,其次利用家访强化与这些居民的关系,最后在活动举办之前用电话提醒他们参与。一般来说,对动员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
1)参加动员工作的人力
2)动员对象的覆盖范围
3)动员对象的参与动机
4)动员居民参与的事务是否已经引起居民的广泛的关注
(四)说服居民参与的技巧
居民消极反应的应对
能力不够—熟人参与、互相帮助、成功先例
没有时间—减少参与代价
参与人数太少—赞赏对方、体谅他人、尽力改变现状、动之以情
(五)注意事项
不要言过其实,夸海口
推动参与力度适当,过犹不及
注意分辨动员对象的真实想法
不要与持反对意见的居民争辩
五、运用传播媒介的技巧
(一)制定媒介策略,发展媒介关系
1.邀请记者与新闻稿撰写
2.社交媒体的运用
了解你的目标群体;
确定社交媒体目标;
发布值得分享的内容;
融入社会;
不断测试和优化
(二)关注媒介事件,吸引传媒报道
(三)运用传媒的途径和技巧
第七章 社区工作方法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特点和目标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
它有如下基本特征:
采用多种方法;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多元化的工作对象;
集体行动;
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
以民主价值观念为工作指导思想。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向:问题产生非本人,人在情境中
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政策倡导、资源整合、权力分配
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动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对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反思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和实践原则
(一)目标分类
任务目标: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完成具体工作,满足社区需要,增进社区福利的目标,如安置无家可归者、照顾贫穷残障人士等。
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能力、发展培育社区领袖、能力和信心等方面的提升和增强。
(二)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实践原则
1.以人为中心,促进社区居民的成长和进步
2.推动居民参与,培养民主精神培养社区自决、践行民主参与、激发个人成长
3.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尊重社区自决
4.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
(一)涵义
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分析问题、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二)假设
1.对社区构成的假设:陌生人社会、淡漠
2.对社区人群关系的假设:存在共同利益
3.对个人及其个体行为动机的假设:有参与动机和能力,但开发不够
(三)实施特点
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过程目标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自助)、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四)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针对社区居民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文艺演出、老人书画比赛、青少年兴趣小组等。
团结邻里。针对社区中部分邻里关系不良
定期举办楼门居民小组会议,讨论楼道公共空间的使用和保洁,解决楼道杂物堆放、无人打扫的问题,制定和宣传楼门文明公约,培养公民爱护和维护公共空间的意识。
社区教育。解决的是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问题和培养居民骨干
绘制社区地图、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向他们发放社会服务资料,告知社区资源的分布;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组课程,告诉居民如何运用社会工作资源来改善生活。
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
如社区中一位有严重行为偏差的儿童需要接受个案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转介这个儿童去有关青少年的服务机构,进行更深入的个案辅导服务。
社区参与。解决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
当居民抱怨政府对社区的共同问题应对不及时或解决策略不恰当时,社区工作者则要以此为契机,提供一些建设性途径让居民表达意见,反映民意。
(五)工作者的角色
使能者,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不满,鼓励和协助居民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人际关系,促进共同目标的产生与实现
教育者,社区工作者通过开展培训,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组织技巧,培养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
中介者,协调各方面的社区团体和个人,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的问题。协调者,组织联络沟通、争取支持合作
二、社会策划模式 社会策划是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处理社区问题的过程。
(一)基本假设
1.对社区构成的假设:社区是一个系统整体,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2.对社区发展和变迁的假设:把握规律,有计划引导社区发展
3.对个人及其个体行为动机的假设:对理性人进行管理,崇尚理性的力量
(二)特点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排列优先次序,解决实质性问题
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注重过程理性化、方法科学化
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社区工作者扮演专家的角色,策划方案,并处于社区过程中的主要位置
指向社区未来变化:预测未来变化,尽量降低社区未来变化的不稳定性
(三)实施策略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分析环境和形势
客观地认识自身的能力
界定和分析问题
确定需要
建立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标准
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性方案
测试方案
执行方案
评估结果
(四)工作者角色
技术专家:扮演专家的角色,收集分析资料、调查、资讯提供、运作及评估
方案实施者:执行有关方案
(五)评价
优点:保证服务质量;较有效率
不足:居民参与率低;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民众群体的出现。
三、社区照顾模式
(一)含义
非正式网络:家、亲、友、邻、志愿者
正式社会服务系统:医院、养老院等政府机构、营利和非营利服务机构
(二)假设
1.服务对象原生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正常化
2.社区具有非正式资源,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支持和照顾-回归社区
(三)特点
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可以自主的选择生活方式和社交关系
强调社区责任:社区各类组织和普通居民合作
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社区关系网络的支持作用,家庭邻里亲朋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强调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建立网络
(四)实施策略
1.在社区照顾:将一些服务对象留在社区内开展的服务,即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弱势人士,在社区
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
2.由社区照顾:强调社区内的资源,发动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提供照顾;积极协助弱势群体和有需要人士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对社区照顾:对社区照顾的支持辅助,强调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的融合
4.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整合式社区照顾将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相结合,形成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五)工作者角色
治疗者:服务对象心理或行为治疗
教育者和辅导者:照顾者的辅导、训练
经纪人:为服务对象、照顾者联系服务和资源
倡议者:服务、政策倡议
顾问:有关机构顾问、照顾者顾问
(六)评价
优点:
对服务对象的人性化的关怀
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
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缺点:
资源及权力下放引发的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
社区资源状况不符合社会照顾的要求;
激励机制问题;
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第三节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进入社区
(一)进入之前的准备
了解任职机构
了解机构分工和个人工作内容
认识同事
(二)进入社区的方式
积极参与社区重要活动
主办社区活动
积极介入社区事务
经常出现在居民之中
报道社区活动
二、认识社区
(一)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社区的地理环境
社区内的人口状况
社区内的资源:资源分布、利用情况、居民参与状况
社区内的权力结构:社区领袖的发现与培养
社区的文化特色:发掘文化特色促进居民参与
(二)社区问题分析
描述问题
界定问题
明确问题范围
分析问题起源和动力
三、培育组织
(一)建立社区社会组织
招收成员
订立组织规则
推选领导者
建立工作小组
筹措经费
(二)管理社区社会组织
服务规划
行销管理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与发展
四、制订社区计划
(一)明确目标
(二)制定策略
1.提出策略:头脑风暴
2.评估策略:
符合性:机构宗旨和目标
可接受性:社区成员接受度
可行性:实现的可能及资源状况
五、实施工作计划
(一)动员和管理社区资源
1.资源分析
2.资源开发:志愿者招募、经费筹措
3.资源链接:正式非正式
4.资源维系
(二)执行工作方案
筹备阶段
开展阶段
结束阶段
六、社区工作评估
(一)评估类型
过程评估
结果评估:目标达成情况
效益评估:成本收益分析
(二)评估步骤
明确评估目标
建立测评标准
设计评估研究方案
收集分析资料
使用评估结果
第四节社区工作的技巧
一、建立和发展社区关系的技巧
(一)了解各类组织的运作情况
正式(外显)模式
非正式(内隐)模式
(二)分析组织间关系
交换关系
权力依赖关系
授权式关系
(三)组织间交往准则
1.一般准则
尽早交往,奠定合作基础
协助对方获益,利益共享
签订协议,强化规范关系
主动维系组织间交往关系
2.特殊交往准则
交换关系:澄清期望、达成共识
权力依赖关系:维持利诱和压力的水平
授权式关系:寻找共同利益、澄清责权利
(四)组织接触技巧
注意组织形象的平衡和统一
增加接触机会
求同存异、加强沟通
首要原则:以服务对象利益优先
二、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技巧
(一)社区支持网络的功能
提供对话与沟通的渠道,增进了解与信任
提供分享信息及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促进社区增权
(二)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目标和策略
1.增进情感与关怀 社区支持网络通常是非正式关系胜于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往往含有一种情感的成分。
2.促进沟通与理解
3.促成信任与尊重
4.维持弹性与适应性 关于弹性:社区支持网络必须要能够打破惯例和传统规则, 这需要社区居民能够坚守着弹性的态度与行为。社区网络建构是超越个人与组织层次的,社区居民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复杂且陌生的环境,加入社区网络可能意味着自主性的降低,也意味着需要某种程度的妥协,
(三)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方法 (网络分析、建立自助小组、发掘和培育志愿者)
1.网络分析 (网络形态,网络广度强度;网络功能,如个人支持网络的工具支持与情感支持)
2.发展自助小组 由一群共同需要、面临共同问题的个人组成的小组,适用于残疾人、慢性病与严重疾病患者等
(1)发展自助组织的技巧
联结:将有特殊需要或者面临相同问题的人士联结到一起
鼓励与正面强化:提供鼓励、支持、赞赏。
组织活动与体验式学习:日常生活体验,策划各种主题的结构化体验或指引性体验,结构化体验通常是在社工的带领下,在模拟环境中,由小组成员再现或重新创造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行为和态度,常见手法包括角色扮演、成长游戏、心理剧、家庭雕塑等。指引性体验是在生活中处理和完成某项任务,比如第一次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等一系列手续就是一次指引性体验。
同辈榜样:观察中模仿学习。
三、社区教育技巧
(一)社区教育的目标
态度(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知识(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为(沟通技巧等)
(二)宣传教育的技巧
有吸引力,信息明确、目标具体,重复信息,多媒体推广,正面宣传与负面宣传
人人参与,创建美好家园
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三)社区带头人培训
1.目标
鼓励积极参与
提升当家作主意识
建立总结和反思习惯
协助建立民主领导风格
建立权责分工意识
2.内容
沟通与人际关系;
筹备、主持会议与演讲技巧;
小组带领技巧;组织和管理技巧;
谈判游说等政治技巧;
运用战略及战术技巧;
传媒接触技巧;
资源动员技巧。
3.注意事项
内容小而少,技巧集中,经验学习,因材施教
谨防问题带头人的出现
四、动员群众的技巧
(一)直接接触途径 直接接触是指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与群众接触,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接触。
1.已知居民的姓名及联络方法 如果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群众动员之前已经知道群众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以通过信件、家访和电话联络等渠道与群众直接接触。
2.不知道居民的姓名及联络方法 如果社会工作者没有群众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居民直接接触。常见的方法有:设立街头宣传站、逐户拜访、户外喊话、召开居民大会以及动员现有的社区团体和组织的成员参与。
(二)间接接触途径 间接接触途径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展架、广告、宣传册、海报、横幅等途径将信息传递给居民,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直接接触途径相比,间接接触途径对人力的要求较少,当信息简单明了而且覆盖面比较大的时候,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
(三)选择动员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在动员居民时,社会工作者很少只采用单一的方法,通常会在动员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首先通过街头宣传发现有参与意愿的居民,其次利用家访强化与这些居民的关系,最后在活动举办之前用电话提醒他们参与。一般来说,对动员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因素。
1)参加动员工作的人力
2)动员对象的覆盖范围
3)动员对象的参与动机
4)动员居民参与的事务是否已经引起居民的广泛的关注
(四)说服居民参与的技巧
居民消极反应的应对
能力不够—熟人参与、互相帮助、成功先例
没有时间—减少参与代价
参与人数太少—赞赏对方、体谅他人、尽力改变现状、动之以情
(五)注意事项
不要言过其实,夸海口
推动参与力度适当,过犹不及
注意分辨动员对象的真实想法
不要与持反对意见的居民争辩
五、运用传播媒介的技巧
(一)制定媒介策略,发展媒介关系
1.邀请记者与新闻稿撰写
2.社交媒体的运用
了解你的目标群体;
确定社交媒体目标;
发布值得分享的内容;
融入社会;
不断测试和优化
(二)关注媒介事件,吸引传媒报道
(三)运用传媒的途径和技巧